孩子「積懶成笨」,誰之過?(家長必讀深度好文)

2019-12-20     初中物理化學

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後,孩子總說因為粗心丟分,家長也就信以為真。

這樣一來,真正的問題就被掩蓋了。

孩子自以為什麼都懂,沒有問題,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

可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卻被忽視了。

多少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粗心,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積懶成笨」。



來源 | 語默軒


每一個孩子,也許從他做作業第一次遇到困難時,感受到家長對他和學習的態度、要求開始,心理上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1

最近上課,檢查學生幾個反覆強調的知識點,眼睛掃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問其中一個,直接不會。


很小的知識點,不想繼續糾纏耽誤上課,就要求他下課背過,等大課間時找我檢查。


大課間時,小X遲遲不來,問來辦公室的一個同學,


他說:「小X在走廊上和幾個同學打打鬧鬧,玩得正高興呢。」


我讓他去把小X叫來。


不一會兒,小X來了,頂著一頭的汗,看來剛剛玩得很嗨。


我問他為什麼不來找我,沒說話,我又讓他背那個小知識點,他直著眼睛說:「我背不過。」


我批評他說:「這麼簡單的知識點,課上我也反覆強調了,以前也讓你們背過多次,現在又給你課下時間準備,還背不過!這是笨還是懶呢?」


本意是讓他反思自己懶惰、不努力,後面教育的話我都想好了。

結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認真地想了一下,告訴我:「是因為笨。」


我簡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從教將近二十年,見過不少學習不努力的學生,這孩子是第一個面對老師的誘問,在「懶與笨」的選擇之間,選擇「笨」的孩子。


問題是:他根本不笨!


看著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像他前一刻還在走廊上活蹦亂跳,反應敏捷,現在卻為了要應付我,而不得不說自己是個「笨蛋」,我又好氣又好笑。


我想這個孩子是懶得太久了,以至於他不願意再主動付出任何努力來改變自己,我腦子裡忽然冒出一個詞:積懶成笨。


2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每當接初一新生,總會有這樣的感慨:


無論開學的時候,孩子們有多積極,甚至不需刻意觀察,你總會在一兩個星期之內,「被迫」先認識一部分同學——特別調皮的和特別懶惰的。


不說調皮的,先說說這些懶惰的孩子。積極三兩天後,他們就會「原形畢露」。


即使為了給孩子們養成習慣、培養信心,老師刻意布置很少的作業,仍然會有孩子不完成。


當詢問他們為什麼不完成作業時,他們往往或者皺著小眉頭,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無辜狀、痛苦狀、沉思狀、默然狀……


與其一番交涉後,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沒什麼改進……


我不禁在心裡嘆息:這些孩子已經不覺得自己應該完成作業了,主觀上已經放棄了積極動腦、動手解決問題,進入一種麻木的狀態。


其實,他們也很想努力表現,給老師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願望戰勝不了懶惰的習慣,在稍作努力之後,他們發現每天都堅持完成作業「太累了」。


於是,重又進入大腦「休眠」,與作業「消極對抗」的狀態。


你和他說別的,他也說也笑,只要一提學習,整個人就會變得木呆呆的。


這個懶惰的毛病是怎樣養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習慣不好,每天作業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一篇課文的背誦,他一開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麼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點多時,他磨累了想睡覺,


他爸說:背不熟不許睡!要背到一處也不能錯!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說:要聽爸爸的。


那天晚上兒子邊哭邊背,從悲傷背到絕望,終於背過。


以後雖然他做作業、背東西很多時候還是慢、想偷懶,但是我覺得他心裡有了一個底線,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個孩子,也許從他做作業第一次遇到困難時,感受到家長對他和學習的態度、要求開始,心理上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那些態度溫和而要求嚴格的家長,給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線;


那些態度強硬而要求嚴格的家長,也給了孩子底線,但孩子有壓抑感,隨著長大容易產生反抗心理;


那些態度搖擺的家長,給了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


那些抱怨的家長,給了孩子不學的理由和凡事往他處推卸責任的態度。


那些「怎樣都好」的家長,讓孩子成為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


弔詭的是,那些對孩子過於寬容的家長,往往是自認為「懂一點教育」的家長,秉承寬容、接納,快樂教育的理念,期望通過「不管孩子」來達到比「管孩子」還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寬容、接納孩子,快樂教育,絕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


沒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對自己也就沒有了要求,放縱的結果是讓孩子做事沒有底線。


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偷懶,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懶,一次、兩次好像沒關係,三次、四次好像對學習沒什麼大影響;


可是,孩子的心理在這一次次的放縱中早就慢慢產生了變化,當結果明顯可見的時候,孩子的懶惰心理已經養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這樣在縱容之下,一點點 「積懶成笨」的啊!


對這樣的孩子,我的感覺,年輕時是氣憤和不解,現在是心疼和嘆息。


他們哪裡是笨!是沒有了思考和勤奮的習慣。


3

作為老師,我見過各種各樣的孩子,通過見證他們的成長,我深刻地意識到,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學習越來越不是一件只憑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我見過一開始單憑聰明,學習還過得去,但是因為懶散,沒有好習慣,成績越來越差的孩子;


也見過一開始成績不夠拔尖,但是因為有毅力、耐心和好的學習習慣,衝過瓶頸期,越學越有自信,成績遠遠超出了老師的預估的孩子。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而習慣培養的主陣地在家庭,無論自己的孩子聰明與否,家長都應該培養孩子凡事不要投機取巧,認真學習、認真做事的意識和習慣。


而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培養這種意識和習慣的好契機。家長應該想辦法陪孩子衝過去,而不是態度搖擺、怨天尤人或散手不管。


此時,你的態度正非常微妙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你的做法給孩子做出了「行」的榜樣。那些已經養成了懶散習慣的孩子,也並非無藥可救。


但是,憑孩子一個人的力量不能戰勝這長久以來形成的壞習氣。他需要家長的全力支持和幫助,還需要家長的理解和耐心。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覺醒,投入到科學的家庭教育中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72aIG8BMH2_cNUgvZ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