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讀者來信:
木子李:
哥哥大學畢業後,考取了老家公務員,後來在老家娶了也是公務員的嫂子。
我比哥哥小四歲,大學畢業後不想回老家,就留在上學城市打拚。期間,在私企上過班,也自己做過生意。
有那麼幾年,生意特別好,每年有五六十萬元的凈收入,也是那幾年,我在打拚城市買了房子,有了老婆和孩子。
父母退休之後,我就把父母接到我身邊和我一起生活。
直到父親75歲那年,他們才回到老家。
父親病逝的時候78歲,母親病逝的時候,76歲。父親比母親大三歲。
在父母去世的十年間,我回過老家一次,哥嫂帶著侄兒來我生活的城市一次,這也是父母去世後,我們僅有的兩次見面,當然,我們平日裡也很少電話聯繫。
有時候會覺得:人長大了,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兄弟姐妹可能就不親了。
是不是大家也和我一樣?
木子李編後語:
這個世界上,人們心目中重要的人必然是:父母、愛人、子女;第二梯隊:領導、生意合作夥伴、朋友;第三梯隊才是:兄弟姐妹以及親戚。
如果對於我的看法不服: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日裡都和哪些人在頻繁聯繫。
可能,成長的代價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的疏離,至於親戚,在很多人看來,能不來往,就不來往。
這個時代,很多人工作的地方都不是自己成長的城市,導致兄弟姐妹因為距離遙遠,從而變生疏了,其實,就算兄弟姐妹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在沒有了「父母」作為凝聚力的情況下,也會生疏,更有甚者,有些兄弟姐妹在父母去世後,因為爭奪家產,反目成仇。
想起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亡,人生只剩歸途。
雖然大家都在為了各自的生活而忙碌,依然覺得:如果沒有太多利益牽扯,兄弟姐妹之間還是應該頻繁走動,或者頻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