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能源利用典範獻禮祖國70華誕

2019-09-26     工企社區

"十一"國慶將至,中國又一項世界級的工程開始正式投運了!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中國製造"再一次震撼了世界!它被英國《衛報》等媒體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榜首,趕超杜拜世界中心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第三國際機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站樓以及世界最大空港。

世界之最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與天安門直線距離為46公里,是目前全球建設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機場本期紅線內總用地約27平方公里,遠期規劃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並且在北京和河北規劃了共150平方公里的臨空經濟區。機場規劃四縱兩橫6條民用跑道,本期建設三縱一橫四條跑道、268個停機位。機場建成了"五縱兩橫"的交通網絡,1小時通達京津冀。

如今,大興國際機場成為一張新的"世界的名片"。工程總投資800億元,總建築面積達140萬平方米,相當於 63 個天安門廣場。核心區屋頂屋蓋鋼結構投影面積18萬平方米,相當於25個足球場的面積,可以完整地裝下整個"水立方"!預計年客流吞吐量1億人次,飛機起降量80萬架次,"世界之最"的稱號當之無愧。

作為全世界屈指可數的超大型航空綜合交通樞紐,其可再生能源總量將占機場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10%以上,其中跑道周邊鋪設光伏系統,年均發電量約占機場總能源使用的1%,是目前全國運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所以,這不僅是民航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亦是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的重要時刻。

綜合能源服務系統

專家預計,2020~2025年,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將進入快速成長期,市場潛力將0.5~0.6萬億元增長到0.8~1.2萬億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場潛力在1.3~1.8萬億元。大興國際機場實現了多能互補,將環保、節能的社會效益與降低能源成本的經濟效益的有效統一,正是我國未來萬億級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的樣本之一。

作為全世界屈指可數的超大型航空綜合交通樞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堅持綠色建設理念,高效利用各種能源。機場旅客航站樓及停車樓工程獲綠色建築三星級認證和全國首個節能建築3A級認證。

大興國際機場可再生能源總量將占機場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10%以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是目前全國運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其中以中央空調等國產設備為代表的地源熱泵貢獻了其中的10%,另外的2%主要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進行照明。大興國際機場可再生能源主要應用在停車樓頂、貨運區屋頂、公務機庫、能源中心完成太陽能光伏發電設施建設;在蓄滯洪區周邊、公務機樓、飛行區服務設施建設淺層地熱利用設施;在污水處理廠配置污水源熱泵等區域。

據推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比同等規模的機場航站樓能耗降低20%,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相當於種植119萬棵樹,節約8850噸標煤。這是國內第一個節能建築3A級項目,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和示範作用。

光伏發電占機場總能源1%

大興機場建設項目採用智能光伏分布式解決方案,機場貨運區、東跑道、公務機區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已經順利併網發電,作為全球距離跑道最近、國內首個飛行區跑道旁鋪設的光伏系統,每年可向電網提供61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年均發電量約占機場總能源使用的1%,相當於每年節約1900噸標準煤,減排966噸二氧化碳,減少排放14.5噸二氧化硫,並同步減少各類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不僅如此,該方案融合了領先的數字信息技術,具有高收益、安全可靠、智能運維等特點,為機場的綠色能源供給保駕護航。對未來民航領域進一步推進光伏系統建設和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創新具有強有力的示範效應。

多能互補地源熱泵系統

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70周年獻禮工程,根據《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綠色機場建設行動計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致力於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項目工程,非常注重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大興國際機場不僅借鑑傳統綠色生態發展模式,還結合土地利用、交通銜接、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條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機場發展理念,採用淺層地源熱泵利用的新形式,建成了國內最大的集中鍋爐房、鍋爐餘熱回收系統等有機結合的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在系統集成度、可靠度、安全性、經濟性上進一步提升,實現了大興機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的建設目標。

為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不僅借鑑傳統綠色生態發展模式,還結合土地利用、交通銜接、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條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機場發展理念,通過利用多能互補、智能耦合的方式,把地源熱泵、煙氣餘熱回收熱泵以及污水源熱泵進行了多能耦合,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多能互補地源熱泵工程。

地源熱泵系統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實現向室內供熱、供冷的高效節能環保型空調系統,主要利用土壤淺層地熱能作為穩定輸出的冷熱源。大興國際機場的地源熱泵工程一共建設了2個能源站,共安裝8台地源熱泵機組,並分別以蓄滯洪區作為集中埋管區進行施工建設。一號能源站建築面積為8738㎡,總供能面積為133萬㎡,二號能源站建築面積9047㎡,總供能面積為115萬㎡。該系統以蓄滯洪區作為地埋管施工區域,總占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該系統每年將提取淺層地熱能56.36萬GJ,根據當地氣候及項目用能特點,冬季供暖期123天,夏季製冷期120天,日使用時間24小時,可滿足257萬平方米建築的冬季供暖和夏季製冷需求。

儘管地熱資源利用投入很大,但卻能帶來長期的實惠。特別是在超大型工程中,地熱資源可以展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大興國際機場這個世紀大工程通過多能互補地源熱泵系統,節省天然氣1735.89立方米,相當於每年節省21078噸標準燃煤,可減少碳排放1.58萬噸以上,將創造顯著的社會效益,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節能空調系統。該項目將環保節能的社會效益與降低能源成本的經濟效益統一,探索和開拓了航空港未來的綠色能源新模式。

新能源車將達到100%

在清潔能源使用方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嚴格制定車輛採購標準及車輛牌照管理制度。為響應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號召,南航在大興機場70%的場內運行車輛為新能源車,而東航地面服務車輛的新能源占比為47%,其中巴士接駁車和兩艙服務車新能源比例更是達到了100%。

另外,首都機場集團公司還發布了《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油改電"工作實施方案》,到2020年,核心區域機場將實現新增通用型生產車輛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完成供電系統升級改造,充電配套設施覆蓋率100%;新能源車輛/設備及充電設施監控實現100%全覆蓋等目標。所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也是未來全球最綠色的機場之一。

2016年8月,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對能源行業提出了加快技術創新、形成技術突破的要求。隨著新技術向能源行業的滲透,對雲和大數據的運用,已成為推動能源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能源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血脈。不同與其它行業,能源企業體量巨大,系統結構分散,數據採集難度大,運維效率亟待提高。作為國內的能源大省,陝西能源企業只有通過快速上雲、靈活部署,基於雲平台開發新的應用,才能實現多種業務場景的全面覆蓋。

對於陝西工業雲來說,我們將持續關注能源行業信息化建設,通過雲和大數據,致力於為企業客戶提供專業化、定製化、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助力能源企業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率,滿足數字化升級需求,與客戶一同成長。

當前,全球能源企業正在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緊密融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曾表示,信息化、數字化是能源革命趨勢。不管是從外部環境,還是從企業發展角度,推進能源信息化已成為當前甚至未來一段時間內工作的重點。

陝西工業雲將憑藉自身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加大在IT基礎設施產品,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計算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為推進信息化在能源領域的深入提供技術支撐。

讀完本文後,如果您想諮詢企業信息化轉型升級相關問題,歡迎登錄陝西工業雲官網聯繫工業雲專家諮詢,或直接留言諮詢,工業雲的能源行業信息化軟體產品開發與服務在持續進行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1SgrW0BMH2_cNUgtT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