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窯火---走進井陘李懷林和他的「陘山聚記」

2019-09-20     大陘網視頻中心

(羅敷)近些年,井陘的風物開始走出井陘,外界更多的人知道,在太行山東麓,河北省的西部邊陲,一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的地界兒,不僅物產豐富,文化底蘊也同樣深厚。

隨著石家莊第五屆旅發大會的成功召開,井陘元素凸顯,而井陘窯,這顆井陘蒙塵蒙塵的遺珠,雖不現金代水運時期的繁盛,但也隨著南橫口陶瓷水鎮的成功開發,那些被發掘整理出的井陘窯陶瓷器具及瓷片,拂去塵埃,薄釉微亮。

我們當感謝河北省文研所、河北省古陶瓷學會、河北省收藏家協會陶瓷委員會及陶瓷名窯專業委員會等機構和業內專家對井陘窯的關注和挖掘,但它的現世,作為井陘人,我們更該感謝的是那個對井陘窯一朝接觸,十五載傾心的井陘人----李懷林。

就在第五屆石家莊旅發大會前一天,秋雨霏霏,籠罩住古色古香的南橫口,沿著濕滑晶亮的河石鋪就的蜿蜒街巷,我來到李懷林樸拙的陶瓷館---「陘山聚記」。



剛剛從河北省博物院《重華窯光---定窯、井陘窯標本對比展》撤展回來還來不及藏品歸類的李懷林,因為奔忙於旅發大會的綠化和「陘山聚記」的籌備,加之參展等諸多事務纏身而黝黑消瘦,但說起井陘窯仍神采奕奕。

李懷林與李偉參加河北省博物院《重華窯光---定窯、井陘窯標本對比展》



與懷林哥認識些年頭了,初識時,他是一個儒雅的中年男人,高高的個子,談吐溫和有禮,愛好廣泛,詩詞、書法、藏石、民俗……2005年,在朋友們還在詩詞唱和的時候,懷林哥與井陘窯不期而遇,從此便如痴如醉,面對河北四大古窯,他成為了井陘窯的忠實擁躉。

那一年,李懷林在北橫口任村支書,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員孟繁峰教授在天長鎮城內小學搞井陘窯的挖掘,聽說北橫口發現壁畫古墓,孟繁峰教授在縣文保所陪同下匆匆趕到北橫口進行現場調查,八月份住進了時任支書的李懷林的二哥家,這一住就是兩個月,白天,李懷林得空便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李懷林剛剛初中畢業放暑假的兒子李偉一起參與孟教授的挖掘工作,晚上就一起聽孟教授講井陘窯的歷史、藝術價值、工藝流程等,講河北四大古窯在中國瓷窯中的地位及藝術特色,為對井陘窯一無所知的李懷林父子打開了一扇浩繁而瑰麗的藝術之門,仿佛熊熊的窯火,華光乍現,便攫住了李懷林那顆對藝術敏感的心,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那一年開始,李懷林開始了對井陘窯較為粗淺的研究,他開始到處收集瓷器、瓷片,足跡遍布南北陘、南北防口、河東坡、南北橫口等古窯址村落,打聽到這幾處有誰家翻蓋房屋或挖地基了,就趕過去收集瓷片,或在人家的垃圾堆里翻找,想像一下那個畫面:一個儒雅的高個子中年男人,在垃圾堆里翻來翻去……算了,畫面太美,不適合繼續想像。

就是這樣「失去形象」的翻撿,讓李懷林每每得寶,比如佐證了井陘窯在金代時期就已經有了彩瓷燒制工藝的紅綠彩瓷瓷片,就是李懷林聽說河東坡有人家翻蓋房屋,就去人家的垃圾堆里翻找,共去了七八次,翻找出來七八塊紅綠彩瓷碎片,回來拼湊後居然屬於同一塊瓷片!也是這塊瓷片,有力地證明了井陘窯在金代就有了成熟的彩瓷燒制技術,其時,景德鎮還沒有彩瓷燒制工藝出現,而河北四大古窯除邢窯外,其他三大窯都有了成熟的彩瓷燒制技藝。金代戰亂,為躲避兵禍,北人南遷,北方的陶瓷燒制藝人將彩瓷技藝帶到了南方,相互借鑑下,更豐富了井陘窯白瓷帶彩的燒制工藝。

李懷林收藏的彩瓷瓷片



井陘這個千年古縣,文物頗豐,也常有古董商來各個村子裡轉悠,收走文物不計其數,其中自然會有井陘窯的寶貝,李懷林就曾在一位古董商手裡買下一個民國時期的青花盤,盤子價格不高,其上戲題之字卻透露出那個時期的井陘窯的工藝流程和工序,是不可多得的井陘窯珍品。

帶戲題的民國青花瓷盤



井陘2017年的一場洪水,山河倒灌,也讓很多古窯址的瓷片重見天日,李懷林就在烈日下踏遍井陘古窯址之地,四處打聽,淤泥里、廢墟中、瓦礫下翻找,晚上仔細清洗、辨認、斷代、歸類,時值盛夏,曬的黢黑的李懷林收穫頗豐,心滿意足又悵然若失,滿意於發現了更多有價值的瓷片,又憂傷於它們皆碎如脆瓦。他將每一片瓷片像故事一樣講給幾歲大的孫子聽,卻不捨得讓小孫子摸一下,撈不著摸爺爺的瓷片,小傢伙也就覺得那都是寶貝了,出門時也盯著地上搜尋,有那麼一天,小傢伙拿回來一小塊碗碴,興奮得滿臉通紅,大聲嚷嚷給爺爺說:爺爺,你看我也撿到一塊瓷片哎!

十五年間從未間斷的搜集,使李懷林擁有了一個寶藏!當我第一次看到他家裡八九百個整理箱裝滿了瓷片時,震撼!無以復加的震撼!以每箱百片計,十五年來他搜集整理了近十萬塊瓷片!

位於北橫口的井陘窯標本館一角




位於北橫口的井陘窯標本館一角


十五年風雨不輟,從一個不懂瓷器的外行到一名行家,經歷的艱辛和他的收穫可想而知。李懷林的瓷片收藏廣、齊,信息量和數量都十分巨大,這樣的收藏震動了業界,如今,李懷林的名頭在業內那是越來越響亮:河北省收藏協會陶瓷名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北古陶瓷學會理事、河北收藏家協會理事、井陘窯標本館館長,並且他的藏館也不斷被掛牌:2017年,河北傳媒學院,古陶瓷修復專業定期組織學生來藏館學習、幫助修復,並因為李懷林的收藏,學院專門開了一個關於陶瓷印花紋飾的研究課題;2018年,河北收藏家協會陶瓷名窯專業委員會為藏館頒發「井陘窯鑑賞基地」牌匾;2019年,河北省古陶瓷學會為藏館頒發「河北省古陶瓷學會培訓基地」牌匾;河北省美術學院將藏館定為學習基地。

井陘窯帶印花紋飾的白瓷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不斷有業內大家到訪,2018年11月4日,我有幸在他家裡見到了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老師,在交談中,得知孟樹鋒老師來自西安,是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並且是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執行主席,同時擔任著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恢復並主持申報了耀州青瓷、陝西民間瓷、《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樣一位大師,看到李懷林這樣一個民間人士浩繁的收藏也是讚不絕口,認真地地對一些瓷片進行了甄別,清晰了一些之前模糊的認定,孟老師認為李懷林的收藏是壯舉,更加奠定了井陘窯在河北四大古窯中的地位,一些藏品更是前所未見,提升了井陘窯的藝術價值,他建議井陘縣在窯址上建一所井陘窯博物館,讓這種民間的收藏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恢復以井陘窯陶瓷器為特色的陶瓷燒造技藝,豐富井陘的遺產文化,讓千年古縣更加名實相符。

孟樹峰老師訪李懷林的井陘窯標本館



孟樹鋒老師在井陘窯標本館仔細甄別該館所藏瓷片


在陘山聚記,我翻開了河北厚土陶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旭光任主編,李懷林任副主編的《中國井陘窯》一書,此書歷時三年搜集整理,其內收錄了李懷林豐富的藏品,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主編田旭光先生曾多次向孟繁峰教授討教,虛心研習關於井瓷的專業知識,著重研究怎樣用傳統燒制技藝燒制現代工藝品,重啟井陘窯火,將這項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編撰者希望人們通過了解井陘窯而喚起社會各界對於井陘瓷窯技藝的保護傳承意識。本書不僅填補了井陘窯理論研究的一項空白,更是為當代井陘窯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脈。

《中國井陘窯》一書



說起陘山聚記,我問李懷林為何取了這個名字?才得知「陘山聚記」卻原來是個興起於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井陘老字號,當時的井陘窯燒造只剩下了南橫口和馮家溝,但兩地的陶瓷產業還是頗為繁盛,僅南橫口的老字號就有20多個,而「陘山聚記」便是其一。

晚清至民國間井陘窯老字號「陘山聚記」出品的瓷罐




晚清至民國間井陘窯老字號「陘山豐記」出品的瓷罐


李懷林的兒子李偉,作為執掌聚記坊的老闆,親手拉胚、燒瓷,在其父對於「聚」字的理解及闡述後,欣然接受了有「聚集、涵蓋」之意的「陘山聚記」。我想,「聚」字,也包含了李懷林十五年不輟的井陘窯情懷,而李偉,必是承續了這種情懷,才會在眉宇之間有著安穩踏實的神情,才會燒出他獨一無二的匣缽杯。聚記坊的物件,不以精美取勝,但求能夠再現本土陶瓷樸拙的粗糲感及手工的痕跡,讓每一件器物都獨一無二,成為入手者的專寵。

專注於拉胚的李偉



李偉的作品---匣缽杯


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所做《井陘》一詩有「窯火出林青」一句,鼎盛時期的井陘窯窯火熊熊,而曾「出林青」的井陘窯能否再現其風采,就需要更多的李懷林,更多的李偉,更多的陘山聚記了。(作者:羅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MuUm0BJleJMoPM6_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