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數不多的金代遺存之一,文物保護單位,吉林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2019-11-02     視覺秀旅遊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位於吉林省舒蘭市小城鎮馬路村境內,距榆江公路2公里,距鎮政府2.5公里,距舒蘭市32公里,保護區面積2200公頃。古墓分布五個區和完顏希尹宅第區。2001年6月25日,"完顏希尹家族墓地"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完顏希尹(?-1140年),本名穀神,又譯作兀室、悟室、胡舍,女真完顏部人,完顏希尹隨金太祖完顏旻興兵,參預攻遼、建國等重大事件。女真原無文字,他受命創製女真字,依據契丹字、漢字製造新字,以拼寫女真語言。天輔三年(1119)製成,被定為金國官方通用的文字。後被稱為"女真大字"。天輔五年,隨金軍大舉滅遼。

公元1122年,從副都統完顏宗翰於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大敗遼奚王霞末。隨後,在古北口(今北京市密雲東北)大破遼軍,追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於鴛鴦濼(今河北張北西北安固里淖)、白水濼(今內蒙古察右前旗黃旗海)等地,攻占遼西京(今山西大同)。任權西南、西北兩路都統。金太宗天會3年(1125年)10月,任元帥右監軍,與宗翰等率軍攻宋,金熙宗完顏亶時,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陳王。他為相期間,倡導學習漢文化,協助熙宗改定禮儀、制度。天眷2年(1139年),與完顏宗弼捕殺太師、領三省事完顏宗磐,太保、領三省事完顏宗雋。次年,因完顏宗弼奏請,完顏希尹遂以"奸狀已萌,心在無君"罪名,被處死。皇統3年(1143年),因"死非其罪"贈以開府儀同三司、邢國公,改葬。天德3年(1151年),追封豫王。其墓地在今吉林省舒蘭市小城鎮季長村南面 。

.墓地坐北朝南,後依山嶺,面朝溝川。整個墓地是用花崗岩條石築砌而成,做工精細、工程宏大。後任當朝左丞相完顏希尹嫡孫完顏守道為其祖父在墓地刻立:"大金故左丞相金源郡憲王貞完顏公神道碑"。五個墓群中的部分古墓被日本侵占東北時期所盜。加之由於"文革"的嚴重破壞,墓地已面目全非,現存大部分文物珍藏在吉林省歷史博物館。墓區的石人、石羊、石虎、石碑等現已複製一新,供遊人拜祭和參觀。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大體是後依山嶺,前向溝川,座北朝南,背風向陽。吉林省文物工作隊於1979和1980年,對完顏希尹家族墓及其附屬物--石雕刻物進行了複查、清理、發掘和修復工作。他們將墓地依據墓葬的分布情況劃分為五個墓區。東溝為一、二、三墓區,西溝為四、五墓區。五個墓區總面積為136,360平方米。五個墓區共有七組石雕刻物,每組石雕刻物基本上都是由成對的石柱、石虎、石羊和石人組成。石人分文臣、武將兩種。個別墓地還有石供桌。同時在墓地還獲得了數塊墓碑,初步搞清了各墓區埋葬的一些墓主人的姓名和官職。下面就分別予以記述。

第一墓區在東村大松樹屯東北約400米處,小城鎮通往柳樹河村的鄉路右側。當年墓前應該是有石望柱一對,石虎、石羊各一對,石人兩對,石供桌一對。(《舒蘭縣文物志》載:此地有石柱兩對、石羊兩對、石人,文臣、武將三對,石供桌二對)。此墓區在偽滿時期被日本人盜掘,因沒見到正式報告發表,隨葬品不祥。從暴露的墓室看,均為青灰色石板立砌,呈長方形。數年前,吉林省博物館將這個墓區完整的石人、石羊、石虎運至吉林省博物館陳列。現原址尚存殘石人一個(無頭),殘石羊一個,殘石柱一個。在距石人四米處還有被盜掘的石棺墓一座,此墓室東西長約4米,南劍寬約兩米。1969年當地農民在墓地附近揀到"金紫光祿……"殘墓碣石一塊。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此墓東南50米處採集到"吵看郎君"石碑一塊,落款為大定十年。在墓前數十米處,還有兩個青花崗岩柱座,間距為11.75米,象限角為南偏東60度。可知原墓前石雕刻物的間距為11.75米,象限角為南偏東60度。可知原墓前石雕刻物的間距為11.75米,方向是西北、東南向。此墓區石雕刻物較其他墓區都要高大,文、武石人的身高分別達到1.90米和1.97米。在柱座西有一殘碣,長0.95米,寬0.66米,額(半園型)寬1.25米,高0.84米,厚0.30米,因此殘碣風化嚴重,已看不到任何字痕。

第二墓區座落在第一墓區西北約250米處,從崗梁向南伸出的一個平坦的山包上。完顏希尹就葬在此地。這裡曾有"大金故尚書左丞相金源郡貞憲王完顏公神道碑"。此碑高一丈,幅四尺五寸,厚一尺三寸五"龜趺高0.43米,首尾長2.3米,碑額為立體透雕的四龍互相纏繞,龍頭向下。中部陰刻纂書"大金故尚書左承相金源郡貞憲王完顏公神道碑"二十個大字。碑身正面陰刻豎讀二十七行,碑身背面陰刻豎讀漢字二十四行,計二千八百餘字,詳細地記述了完顏希尹的生平事跡。字屬顏體,為金代著名文人王彥潛撰文,大名府路兵馬都管判官任詢書丹。令人痛心的是,此碑在十年動亂中被當作"四舊"炸碎。1979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隊將被炸毀的殘碑收集起來,運至吉林省博物館保管。

第三墓區在完顏希尹墓西北一公里許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溝谷之中,該墓區的主要墓主人是完顏希尹的嫡孫完顏守道。這裡墓前石雕原來的位置是:墓前是一對文官,相對而立,其高度為1.50米。文官南5.4米左右是一對武將,身高1.78米左右,亦相對而立。再往南5.60米左右是一對石羊,石羊身長約1.12米。石羊前3.8米是一對石虎,石虎高1.20米。石虎前應該有一對石望柱,現在不見。兩列石雕刻物的距離為5.7米左右。現僅存東側一排石刻物即文、武官員各一,石羊、石虎各一,另一側石雕刻物已不見。在石人北側1979年曾發現墓碣座五個,清理髮掘墓葬一座。考古工作者在墓頂東南邊緣挖開表土層25公分,在此處發現一塊"阿里郎君墓"碣石和一些碣石碎片。清理中發現盜洞一個,可知此墓已被盜掘。墓室距地表1.70米,墓室方向為北偏東20度,墓室為磚砌,內有石槨,上用兩塊長2.40米寬1.30米厚0.12米的大石板覆蓋。磚室與石槨之間填有0.10米厚的木碳,槨蓋頂部和石槨底部也鋪有一層木炭。因在石槨內發現鐵棺釘,可知槨內有木棺。在石槨蓋上發現"大尉……濮國公……"、"公諱守道"的墓碣殘段。由此可知此墓主人為完顏守道無疑。

第四墓區在第三墓區南約1.5公里左右的一條南北走向的狹谷中。原來這裡有石柱兩個,石虎一對。石虎高1.X米,底寬0.60米。有石羊一對,石羊身長1.20米。有石人一對,文東武西,文官身高1.5米左右,武將高1.7米。石柱、石虎、石羊、石人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各種石雕刻物的間距為2.8米左右,兩行石雕刻物的行距為5.78米左右。現在石柱只剩一根,且已殘斷,其它石雕基本完好。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清理了一座已被盜掘的殘墓。在距地表1.6米深處發現石函一個,系長方形,方向是北偏東20度。石函長1.48米,寬1.05米,高為0.76米,分蓋、身兩部分。用火成岩石料鑿刻而成。形制規整,素麵雅致。在石函內出土兩方字跡清晰,完整的墓誌碣:一為"昭勇大將軍同知雄州節度使"墓誌,志的右首邊頭小字有漢字與女真兩種文字;一邊完顏壽為其父昭勇將軍與其母烏古倫氏以禮合葬的墓誌,共110餘字。前一墓碑為青花崗岩質料,高68-厘米、寬27厘米,額寬32厘米。碑額突出呈半圓形。其二亦為花崗岩質料,高51厘米,寬26厘米,碑額亦突出呈半圓形,其上陰刻豎排漢文楷書八行計111字,這兩塊碑石均在吉林省博物館保存。

第五墓區在第四墓區西南約2公里的山谷坡地上。由於這裡地處西溝,距居民較遠,人跡罕至,該墓區基本保存完好。這裡原來從南向北豎立著石柱、石虎、石羊、石人各一對。石人為文官、武將各一,與其它墓區不同的是該墓區石人的位置正好相反,是文西武東,大概與墓主人完顏歡都是金最著名的將領之一有關。文、武官員的身高均在1.80米左右。石虎高1.40米左右,石羊身長1.80米左右。石虎高1.40米左右,石羊身長1.8米左右。這裡的石柱也與其它墓區不同,是兩個形狀不同的石望柱,西邊石柱與其它墓區基本相同,底面為六角形,高1.84米,底直徑為0.33米。頂為球形。東邊石柱的柱頂似類人猿的頭,柱底面為八角,高1.94米,底長0.41米,寬0.32米。這兩石望柱為何不同,目前尚不清楚。

1978年當地農民在石人南側約50米處的耕地里,發現已殘的"招討……奉斜……"殘墓碑一塊。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石人北側5米左右的表土中採集到刻有"……代國公之"殘墓碑一塊。完顏希尹的父親叫完顏歡都,死後被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代國公。由此可知這裡的墓主人是完顏希尹的父親,完顏歡都。

五個墓區的墓室結構不盡相同,它們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金代埋葬習俗及各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其中石棺墓是東北中部地區青銅時代穢貊等族普遍流行的葬具;石函墓與佛教傳人有著密切的關係;石室墓不能否認是受高句麗石室墓影響的產物;而磚室石槨棺墓顯然是仿宋的形制。至於石雕,則明顯看出是受中原的深刻影響。其結構和造形都與河南鞏縣宣陵相似。而且石雕刻物的組成也是沿襲宋制:"墳前所有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兩人"。而查《金史》,則並無具體規定。宋朝還規定"棺槨皆不得雕彩畫,施方牖欄,棺內不得藏金寶珠玉",從發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希尹家族墓葬基本附合這些要求。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是我國東北地區現有為數不多的金代重要遺存之一,是研究金代軍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重要的實物資料,它不僅可以補充《金史》記載的不足,而且可以糾正《金史》記載的錯誤。對於這樣重要的遺存,應當倍加珍惜和愛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z1gKm4BMH2_cNUgwq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