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城市,它不僅因為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的原產地而享有「瓷城」美譽,而且因為與偉人毛澤東的特殊聯繫、與「主席用瓷」的特殊聯繫而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
醴陵瓷谷
毛澤東早就對醴陵有所了解,他先後四次到過醴陵,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尋常的足跡。所以,他對醴陵特別對醴陵瓷器文化有著非常特殊的情感。
1920年11月中下旬,毛澤東因工作勞累,與友人專程到江西萍鄉、湖南醴陵等地,一邊休息遊覽,一邊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工人、農民的生活、生產狀況。
1927年,為了反擊國民黨右派和黨內少數人對農民運動的責難,毛澤東從上海回湖南考察正在興起的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他把醴陵作為自己考察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正是這次考察,使毛澤東對醴陵和醴陵瓷器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
這年的1月27日,毛澤東到了醴陵縣城,住在位於城東正街的先農壇,了解這裡農民運動的開展情況。醴陵的先農壇,即神農殿,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為祭祀神農而建,占地95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石結構。前廳有三門,過丹墀為正殿,丹墀兩邊有近3米寬迴廊連接前廳和正殿。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先農壇為中共醴陵地方執行委員會和縣農民協會機關駐地。正殿左廂房為縣農協委員長孫筱山臥室。前廳右側室為農會接待室,左為縣農協副委員長唐寄凡辦公室兼臥室;從左室穿過道便是中共醴陵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羅學瓚辦公室兼臥室。毛澤東住進先農壇後,首先與縣委和縣農民協會的負責人進行了座談,聽取他們關於醴陵縣農運情況的彙報,並與之交流。接著,他連續三個晚上召開中共醴陵縣各地黨支部書記和區農民協會委員長座談會,主要是聽取全縣各地入冬以來開展農民運動的情況彙報,研究如何加強領導、擴大農協會組織、發展農民武裝、建立和鞏固農民政權等問題。當時,共產黨員、國民黨醴陵縣黨部宣傳部長李味農在會上公開說:農民運動太過火,影響革命運動的發展。毛澤東立即嚴肅地說:「味農同志,你是好好先生,卻不懂革命理論,被壓迫階級受層層壓迫已久,若不將壓迫階級無情壓制,被壓迫階級不能得到徹底翻身。」說著,毛澤東環視了一下會場,嚴肅地說:「我來的時候,黨內、黨外都有人像味農同志一樣跟我說農民運動『糟得很』。現在看來,這個『糟』是好事,越『糟』越好。因為他們說『糟』,就證明農民發動起來了,反動勢力動搖了。革命好比挖土,挖死幾條蚯蚓算不了什麼。全世界十五億人,有十二億多是受壓迫的,兩相對比,我們受壓迫的人多,力量大,只會贏,不會輸……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一縣便發動了幾萬農民,這是一股什麼力量都將壓制不住的強大力量!」兩天後,毛澤東又在醴陵師範講習所所在地文廟大成殿前,給全縣農民作講演。四鄉農民聞訊後,紛紛前來聆聽,遠道的還提著盛飯的竹筒,一時間,竟有2萬多人彙集文廟。
毛澤東與他使用的「勝利杯」
2月1日,毛澤東在縣農民協會負責人的陪同下,步行15公里到了東富寺。在東富寺的考察中,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三個會議:一是有共產黨、農會骨幹、自衛隊長、婦女和青年工作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二是區委擴大會議;三是農民代表大會。同時,他還去過淥口伏波嶺、姚家壩龍鳳庵等地考察,調查農村的階級狀況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2月4日,毛澤東離開醴陵,回到長沙。
1930年9月17日,毛澤東再次到醴陵。這次,是紅軍進攻長沙受阻後,從長沙撤到醴陵,毛澤東在這裡重新考慮了紅軍進軍方向問題。毛澤東在醴陵一住就是7天,不僅以中共紅一軍團前委書記的名義向中央寫了報告,談了紅軍的情況及今後進軍的方向,而且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這次以後,毛澤東雖然沒再到過醴陵,但在他的心裡,卻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醴陵情結,時刻關心和關注著醴陵,關注著醴陵的瓷器文化。特別是通過一件極為特別的物什保持著與醴陵的聯繫,而且這種聯繫一直保持到他去世。這就是世人所知的「主席用瓷」。
「主席用瓷」是對毛澤東生活專用瓷的一種俗稱,但在陶瓷收藏界,它又特指1974年醴陵的「四季花卉瓷」和景德鎮的「7501」瓷。這兩批專為毛澤東設計研製的生活瓷具,代表了20世紀中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其中,1974年醴陵生產的「主席用瓷」又是毛澤東去世之前主要使用的瓷具。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關注著醴陵陶瓷業的發展。1955年,在毛澤東親自過問下,醴陵成立了湖南陶瓷研究所。1956年5月21日,毛澤東在廣州聽取中南各省的彙報時,湖南彙報團提到了成立瓷業公司統管醴陵瓷業之事,他當即表態說:「這好嘛,可以試辦」。接著,又詳細詢問了醴陵瓷業的現狀和發展情況。同年6月,國務院正式下文,批准成立醴陵瓷業公司,統一管理醴陵瓷業。同時,國家財政撥款800萬元,在醴陵官立窯場原址上重新建成了全國唯一能燒制釉下五彩瓷器的專業瓷廠——群力瓷廠。湖南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和群力瓷廠的建立,為後來「主席用瓷」的製作和生產埋下了伏筆。
自那以後,醴陵和景德鎮等瓷產區一道承擔了國家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瓷器供應,毛澤東生活專用瓷也是從那時開始出現。
1958年4月,醴陵陶瓷研究所接到為中央首長試製一批茶杯的緊急任務。陶研所長李維善組織彩繪工程師們在兩個月內拿出6種造型,先後4次送湖南省委審定。6月20日,省委回電說,毛主席對醴陵生產的茶杯很滿意。這時,人們才知道是為毛主席做茶杯。後來,為紀念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這種茶杯被命名為「勝利杯」。
從這時候起到1974年,醴陵陶瓷研究所和群力瓷廠曾多次為毛澤東製作生活專用瓷,包括餐具、茶具、文具、煙灰缸、牙盒等。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74年製作的「主席用瓷」瓷具。
1974年秋,毛澤東最後一次回到湖南,並將在長沙度過自己的81歲生日。當時,醴陵群力瓷廠接到上級指令,要求研製一種精美的小碗,在主席生日那天使用。
據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吳連登回憶:1974年,毛澤東最後一次回湖南,在省委九所一號樓住了114天,這是他歷次返鄉住得最久的一次。晚年的毛澤東仍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是一手拿著厚重的書籍,一手拿著放大鏡,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疲憊的時候連碗都拿不穩。原來景德鎮的碗很厚,也很重,我們就跟肖根如同志(原湖南省委接待處處長)研究,因湖南醴陵有很好的瓷廠,主席是湖南人,應該讓主席能夠用一下湖南自己的瓷器,後來我們數次報告了中央警衛局的汪東興、張耀祠,因為當時由他們主管。對我們的提議,汪東興、張耀祠很贊同,於是,我和肖根如同志先後5次到醴陵,為毛主席用瓷進行研究,監製。關於這個瓷器,開始做得比較厚,而且有的地方造型不太合適,後來跟群力瓷廠的同志們反覆商量怎麼樣把毛主席用瓷做好。但當時,我沒有說是主席用瓷,我當時是拿著中央辦公廳的介紹信,到醴陵瓷廠來搞這個瓷器的,所以,我們跟專門搞瓷器研究的人在一起研究,怎麼樣搞一種更能適合主席使用的瓷器,第一要輕,第二花紋要好看,第三,還要保證對人體沒有影響,這一點醴陵釉下彩很好,現在還有許多人不了解,這個釉下彩是畫完以後再上釉,這種瓷器使用起來不會對人體有侵害,鉛不會吃到你肚子裡去。
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接待處處長肖根如也回憶說:此次燒制「毛主席用瓷」採用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僅向當時的省委書記張平化報告了,然後拿著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介紹信,由我與吳連登一起到醴陵,向群力瓷廠下達了這項「十分嚴肅的政治任務」,但當時沒有向他們提到是毛主席用瓷。
因為是「十分嚴肅的政治任務」,所以,有關部門對這批瓷器提出了明確的具體要求:釉下五彩,內外雙面有花;重量輕而結實耐用;保溫效果好;無鉛毒,不含鎘,確保使用者健康;永不褪色。
為了完成這項「十分嚴肅的政治任務」,群力瓷廠立即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從選料、配方到器形設計、顏料搭配……每一個細節開始攻關。
經過一個多月的試製,「主席用瓷」於1974年11月燒製成功。經有關專家鑑定,這批薄胎釉下雙面五彩花卉瓷器晶瑩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溫潤可人,各項指標都符合要求,充分展示出醴陵瓷的獨特神韻和空前的制瓷成就。任務完成後,與這個項目有關的所有模具、配方、圖紙等均作為絕密檔案收存入庫,而在製成品中,除了上交的40件精品以及給製作者留作紀念的極少幾件外,其餘全部銷毀。
釉下彩四季花卉(即紅月季、紅芙蓉、紅菊花、紅臘梅四種花面)「主席用瓷」的主要特點是:撇口,大方高雅;超薄,精緻典雅;雙面裝飾,在傳承經典之中又別出新意,為中國陶瓷史上千古未有之創舉,形成了既妍美雅致,體態輕盈,又形神合一,富有詩意與韻味,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主席用瓷」突破了釉下單彩的傳統技藝,運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料,調配出豐富多彩的陶瓷繪畫色料,講究淡雅用色的表現手法,採用雙勾分水的獨特技法;燒制的工藝瓷釉面晶瑩潤澤,釉胎白里泛青,水靈通透,清新雅麗,將粉彩技藝發揮到極致;它還是別具一格的環保瓷,它採用的「三燒」制瓷辦法,使粉彩藏於釉下而不容易溶於水,其成品耐磨損,耐酸鹼,不褪色,不含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這不但是工藝革新的劃時代創舉,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環保意識的起源。
這批「主席用瓷」可以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來形容,反映了特定時期我國瓷業發展的最高工藝和製造水平。「主席用瓷」作為偉人毛澤東的生活專用瓷器,蘊涵了非常多的偉人信息和豐富的政治、歷史、文化信息,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這些是其他任何瓷器都無可替代的絕對價值。
醴陵製作的「主席用瓷」有月季、芙蓉、菊花、梅花四種花面:
月季花代表春。月季,生命力旺盛,不需要特殊的養料培植,而能頑強地在野草叢中四季開放;月月紅碗杯碟,花面的色彩以紅為主調,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月季花開,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斷。
紅芙蓉,代表夏。取意於毛澤東的詩句「芙蓉國里盡朝暉」。這組碗杯碟以湖南最常見的芙蓉花為主題,表達了湖南人民對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具有濃郁的湖湘文化特色。
綠葉紅菊,代表秋。取意於毛澤東《採桑子·重陽》中的詩句「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紅秋菊碗杯碟上,秋菊是收穫的象徵,寓意著功績、勝利與成果。
紅梅花,代表冬。取意於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中的詩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梅花那種傲霜鬥雪、挺拔昂揚的風格,體現了頑強拼搏的精神,是曠達樂觀、永不氣餒的生命意志的生動寫照。據說,這套紅臘梅碗杯碟是毛澤東生前的最愛。
四季花卉「主席用瓷」製作過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莫過於「紅月季」雙面五彩碗。對此,原群力瓷廠工藝美術大師、「紅月季」雙面五彩碗設計者李人中是這樣回憶的:
李人中
接到如此重大的政治任務,我全身所有的神經都繃緊了,內心憂喜交集,喜的是能親手為敬愛的毛主席設計製作瓷器,憂的是怕設計不出理想的畫面而完不成任務。回到家裡還是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總是想著這項特殊的設計任務,腦海里反覆地構思、醞釀著。幾天的時間飛快地流逝了,卻毫無結果,圖稿定不下,怎麼辦?看到我焦慮萬分的老伴此時也著急了,她試著向我提了一個意見,說月季花可不可以入畫?月季又名月月紅、四季開花、生命力強,我考慮很適合當時的政治空氣,加上月季花在我們國家長江南北都可以種植分布,也有全國的普遍性,這樣我就以我平生熟習的技藝繪畫,精心地設計好這個圖案,然後交給了廠里領導。過了一個星期,上面鑑定同意了,我聽到這個消息,心裡非常高興。
45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醴陵制的這批「主席用瓷」成了今天收藏界的珍品。這其中固然包含著廣大人民群眾對毛澤東主席的愛戴和懷念之情,但從制瓷藝術這個角度來看,它是當代醴陵窯的極品,代表著當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醴陵更是因此而揚名天下。醴陵制「主席用瓷」存世量特別稀少,而且絕大部分收藏於韶山毛澤東紀念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南海豐澤園等處,流落於民間的極少,這也是目前收藏界珍若拱璧的重要原因之一。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本周熱文
中國共產黨人砥礪前行的根本動力
十八洞村的表情
這是女人最具才華和靈氣的作品
龍繼紅:「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獨特魅力」
山溝溝出了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覺得不錯!在看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