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假左真右枷鎖 才有農業高速度》原文
歷史現場:
1978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宜賓縣(今敘州區)下食堂大隊綜合發展農業、副業、工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題目是《打碎假左真右枷鎖 才有農業高速度》。12月,宜賓縣下食堂大隊獲國務院「在新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優異」的嘉獎令。
事件回溯:
宜賓縣喜捷公社和平大隊下食堂生產隊位於岷江河畔。1965年5月,陽治國擔任下食堂生產隊隊長後,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始建磚瓦窯,購置木船搞運輸,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使全年副業收入占農副業總收入的19.4%,人均純收入84.1元,勞動日值0.80元,大大超過鄰近社隊的收入分配。下食堂隊堅持走發展農副業的道路,建起3座大磚窯,增購了3條木船,擴大麵粉加工,還喂了4頭奶牛,並發展柑橘、桃、梨等水果生產。到1968年,副業總收入9.76萬元,占農副業總收入的54.6%。
1970年後,下食堂隊在學大寨艱苦創業精神大辦農業中,仍堅持發展工副業,用2年時間修建居民點,新建磚木結構房屋300多間,購置手扶式拖拉機4台、中型拖拉機2台,建起農機修配站,增設打米、磨粉、飼料加工坊等。
到1974年農副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占54%,副業產值占8.5%,人均純收入141.5元,勞動日值1.54元。而1974年,宜賓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40元,勞動日值僅0.30元。下食堂隊雖多次被地、縣評為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但此時仍存在著兩種看法,一些人認為下食堂隊的方向和做法是正確的,一些人則認為有問題。
1975年3月,省革委副主任李大章到宜賓視察工作時,聽了地區和宜賓縣領導的彙報後肯定了下食堂生產隊發展農副業生產的路子、方向和做法是正確的。年底,李大章派人到宜賓縣下食堂隊對其堅持發展農副業生產情況進行調查總結。
1976年冬,下食堂生產隊擴建為生產大隊。
1978年,全大隊農副工業總產值達37.8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占47.8%,副業產值占10.3%,人均純收入188.6元,勞動日值2元,人均分糧700斤。而1978年全區農村社員人均分得的現金只有56.6元,人均分糧456斤、勞動日值僅0.39元。
下食堂大隊堅持走農副工綜合發展農村經濟的成功經驗,引起了省、地、縣各級領導的重視。1978年10月28日,根據省委領導指示,省委辦公廳《工作簡報》第23期將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寫的《宜賓縣下食堂大隊調查報告》印發全省各公社幹部學習。11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打碎假左真右枷鎖 才有農業高速度》為題,報道了宜賓縣下食堂大隊綜合發展農副工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緊接著,《四川日報》又對下食堂大隊綜合發展農業副業工業的經驗作了連續報道。
事件延伸:
1978年11月6日,地委召開縣、市委書記會議,研究部署農村工作。會上學習了宜賓縣下食堂大隊走農副工綜合發展道路,加速農業發展的經驗。12月12日,中共宜賓地委作出《關於認真學習宜賓縣下食堂大隊經驗的決定》。《決定》強調:要學習下食堂大隊走農副工綜合發展道路的經驗,這是高速發展農業的必由之路;要學習下食堂大隊按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手段管理集體經濟的經驗。地委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根據自己的特點訂出具體規劃,落實措施,加速農業發展。《決定》發出後,全區各縣(市)、區、社幹部紛紛到下食堂大隊學習考察,在全區掀起了學習下食堂大隊,加快農業發展的熱潮。12月30日,省委主要領導到宜賓縣下食堂大隊視察,進一步肯定了下食堂大隊的成功經驗。對下食堂大隊走農副工綜合發展農村經濟經驗的學習宣傳,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區農村進行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中心的第二步改革,提供了典型經驗。
本文由 肖琴 宜賓日報記者 陳根 整理
(史料內容由中共宜賓市委黨史研究室 宜賓市地方志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