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走進工廠,才能真正理解藝術?

2019-12-09   三聯生活周刊

What makes an art ART?

從古到今,藝術都帶著極強的功能性在人類的社會生長著:

古埃及,制像繪畫是為了祭祀、圖騰崇拜;

古希臘羅馬時代,修築凱旋門是為了彰顯諸神與王權的榮耀、記錄功德戰績;

中世紀,教堂的繪畫是為了滿足宗教目的,向不識字的人通俗地傳授宗教教義;

宗教改革時期,新教作為新生教派抵制原本宗教舊習,原本裝飾教堂的繪畫需求大大減少,藝術家為了謀生,不得不尋找新的主顧,干起了給君主貴族畫肖像、繪製插畫的活,於是藝術走向更世俗的範疇……

教堂中的繪畫

但在工業革命後,這一切好像發生了新的變化。

相對於教堂天頂的宗教故事,和一張張描述男歡女愛的日本浮世繪,工業時代的藝術似乎讓普通人更難以用生活經驗去解釋:杜尚的一個馬桶,或者一幅畢卡索誇張線條勾勒下的女人……面對這些當代藝術,普通人愈發不能定義什麼是藝術,覺得藝術不再能被輕易解釋,甚至不能輕易對藝術發表觀點。

杜尚與作品《泉》

在大眾眼中,藝術變得愈加高屋建瓴和難以琢磨,與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關係。

如此的時代,我們如何才能重建普通人與藝術之間自然的聯結呢?如何重新認識工業時代的藝術呢?如何讓工業與藝術產生更有價值的碰撞呢?

對一家工廠的參觀,讓筆者有了新的思考。

01 參觀工廠,用新的眼光審視工業製造

工廠成為藝術區聽起來好像並不是新鮮事,從北京的798到曾為紡織大工廠的萊比錫Spinnerei,都是由工業演繹藝術的空間。但可惜的是,這些空間裡工業已死,唯見藝術。藝術也僅僅是借用了工廠的軀殼,並無法讓人真正去思考工業與藝術的深層關係。

而我們這次探訪的位於瀋陽的「國內最先進汽車工廠之一」華晨寶馬鐵西工廠,是一家真正運營中的汽車生產製造工廠。這座工廠於2012年正式開業投入生產,是國內汽車行業「工業4.0」應用的先行者和智能製造的典範,以現代化的衝壓、車身、塗裝及總裝四大工藝車間,詮釋著頂尖的汽車生產製造工藝。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在2017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也是國內汽車行業首家獲此殊榮的汽車生產製造廠。

將正在運營中的工廠和核心車間開放給公眾參觀,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給了公眾一個用新角度認識工業和近距離接觸工業製造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用新的方式,與工業產品產生更有溫度的聯結。

1)機械生產演繹的「智造之美」

公眾們可以選擇通過APP、網絡或電話報名的形式預約參觀華晨寶馬鐵西工廠,而鐵西工廠也專門為遊客規劃了一條動線,在專業導遊的帶領下,公眾能夠參觀到完整的汽車生產流程。

在生產車間,我們能看到上千個機器人手臂靈活旋轉交錯,像被固定的變形金剛一樣翻轉整片大型鋼板原件,壓出紋路,焊出孔洞,再送到下一道工序。

鐵西工廠的生產車間

從衝壓車間、車身車間、塗裝車間到總裝車間,整條生產線一氣呵成。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性原則,鐵西工廠採用了60多種節能減排措施,主辦公樓更於2015年榮獲「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金級認證,以此在行業中樹立了綠色工廠的國際等級標杆。

2)包浩斯建築的「功能之美」

壯觀的高挑空搭配穿插於開闊空間的白色立柱和流線牆體,走進工廠的主辦公樓,這裡空間的簡約和明快讓人瞬間清爽。

創立了包浩斯學院的格羅皮烏斯曾說: 「在我們的設計中,不應該簡單地在形式上追求變化。我們一貫認為形式是由功能決定的。」

華晨寶馬鐵西工廠是典型的包浩斯式建築,傾注著講求「功能第一」的設計精神:極簡風格、真材實料、形式服從於功能。

據參與設計鐵西工廠的寶馬集團建築設計師Markus Zimmermann先生介紹:鐵西工廠嚴格按照寶馬的建築手冊設計,以「形式永遠服務於功能」為第一準則

包浩斯的設計風格注重因地制宜,設計師考慮到瀋陽當地的寒冷氣候和未來擴建的延展性,鐵西工廠採用了「單屋頂」建築結構——生產車間及相應配套設施以主辦公樓為中心互相連接,使建築擁有清晰的結構與和諧的外觀,在大幅度優化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時,也為未來擴建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主辦公樓的開放式設計

同時,這個設計還充分考慮到了建築中的「人」。Markus說:「萊比錫和瀋陽的氣候類似,冬季都十分寒冷,萊比錫的廠區因為寒冷和分散式設計,廠區間的工人交流甚少。而鐵西工廠主辦公樓採用開放式設計,大大促進了員工之間的溝通與協作」。

寶馬集團建築設計師Markus Zimmermann

3)工作空間的「人本之美」

藝術家創作需要土壤,鐵西工廠亦是給員工締造了一個充滿工業藝術的人性化工作環境。倡導「人文關懷」與「創新設計」理念,鐵西工廠車間中的操作工位大多採用了高度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先進設備,例如總裝車間C形鉗工位的翻轉角度可自由調節,使員工能夠以舒適的姿勢進行裝配工作,也可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C形鉗工位

更深入的層面上,鐵西工廠也實現了工業生產與綜合辦公的和諧共生。

在主辦公樓可以看到一條「之字形傳送帶」臨空穿越辦公區,緩緩運載著不同顏色、不同型號的車身從塗裝車間「駛向」總裝車間。這個「傳送帶」延續了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在寶馬德國萊比錫工廠中的設計,通過先進的降噪技術,對開放空間內辦公的員工零干擾,旨在讓每天坐在辦公室工作的同事也能和車間一線員工一樣感受到一線生產的活力,見證自己打造出的每一輛「流動的藝術品」。

之字形傳送帶

在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無論是工作在這裡的員工還是前來參觀的公眾,都能通過與這個特殊工業空間的互動,對工業之美產生新的感觸,也給每個人帶來思考藝術與工業共融共生的機會:

當看到機械手與人相互配合,恍如未來賽博朋克時代的場景,令我們思考未來世界人類與機器的關係;

當看到功能指向型的建築卻極具美感時,令我們思考功能與美之間的關係;

當看到工廠與員工之間的互動時,令我們思考個體人類是否可以在工業時代擁抱新形式的藝術創造……

行走於鐵西工廠中間,看著這座由空間、人、現代化製造共同構建的空間,我感受到了無限可能。

正如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楊美虹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講:「與其說華晨寶馬鐵西工廠是一個工業園區,不如說它是一個豐富的生活社區、一個巨型藝術空間,能夠承載各種藝術形式並創造無限可能。」

鐵西工廠或許不能被片面地稱為某一件藝術品,但華晨寶馬以藝術的方式締造工廠,賦予了鐵西工廠一種藝術能量,這種能量讓我們用最當代的方式和最沉浸的體驗,獲取了獨屬我們自己的對當代工業的藝術體會;也給了每個普通人用藝術的方式去接觸工業、感受工業、詮釋工業的機會。

而這些具有時代性的、真切的藝術感知,僅僅通過走進美術館、博物館,或在網紅展拍兩張照片,是無法獲得的。

02 在地藝術創造,讓藝術真正與大眾溝通

1)在地藝術,讓大眾直擊藝術創作

近些年,在地藝術(Site-Specific Art)這個詞的熱度不斷飆升。

什麼是在地藝術呢?通俗地說,可以理解為藝術家取材於當地、創造於當地,為了特定的地點而進行的藝術創作。

典型的在地藝術創作有兩種,一種是在特定地點創作的藝術實踐

例如美國藝術家Lisa Pacini在冰島的「假太陽」

冰島的冬季日照只有3小時, 漫長黑夜讓許多旅者望而卻步。藝術家做了一顆人造太陽,讓一個圓形的暖光雕塑在冰島寒冷的城市裡停留與穿行。

2010年,慕尼黑造型藝術學院與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與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合作的中德藝術交流項目「藝術10+10」也是一個經典例子。中德兩所藝術學院的20位青年藝術家深入工廠,用雕塑、油畫、裝置藝術等形式,詮釋了兩種不同文化下藝術家對於工業、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其中設計師黃成製作的雕塑作品《單位人》,通過將傳統文字「人」進行三維再創造,從廠區室外過渡到室內,表達了人從共性過渡到個性這一個人價值覺醒的過程,表現了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員工從製造到創造的發展歷程。

另一種是重建地方知識的藝術實踐

典型的例子可以看近年來在國內大火的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

瀨戶內海過去為繁華的交通要塞,在近代大城市發展後,年輕人紛紛上京,島上人口流失,高齡化問題嚴重。北川富朗策劃了藝術祭,藝術祭依託各個小島而生,用藝術品與當地風土互動,重喚小島生機。

在地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面對的不再是藝術館、畫廊里特定的群體,這要求藝術家有更多的田野調查和觀察認知的過程,對藝術場地和場地中的人去做出更深刻的理解;也要求場地中的人能和藝術家有更多的溝通合作,用自己的經驗幫助藝術家進行創造。一來一去之間,在地藝術的創作過程讓藝術家與大眾面對面,讓藝術從創作到展示都更直接地與大眾溝通

員工參與藝術創作

2)在地藝術作品為「創型者」發聲

今年,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造型創意團隊也在鐵西工廠進行了在地藝術創作。一組題為「創型者」的主題藝術裝置讓鐵西工廠在藝術家的解讀與創作下發出自己的聲音。

參與「創型者」項目的清華美院老師莫芷說,為了這個作品,她已經是第3次造訪鐵西工廠了。「這次創作不是一開始就成型的,所有靈感都來自一次次深入工廠流水線,一次次和工人們的接觸」。

在深入工廠後,莫芷對於「創型者」這個命題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創型者』不是一個用預先的人設和標籤來肯定自己的人,他們是通過實踐去肯定自己的人。他們從零開始創造,從無到有,從有到好,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一個用身體力行去定義自己的過程,這是創型。」

參與「創型者」項目的清華美院老師莫芷

「創型者」主題藝術裝置包含《幻方》、《由零開始》、《創型》及衍生品《製造#2019》,作品涵蓋繪畫、雕塑、綜合裝置、版畫等多個類型,從時間、空間、結構、開放性四個維度詮釋了工業與藝術的融合之美。

創型者」主題藝術裝置

第一章《幻方》的靈感源於超立方體,即四維空間結構,它在三維空間中展現為正四面體的形態。幻方的結構是一種象徵,喻示著空間內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構成鐵西工廠這樣一個藝術空間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由零開始》揭示了汽車製造從紙面設計理念發展到實際生產的演變過程,也反映著在實踐與創作的進程中,產品與作品都不斷優化革新的相似進程。

第三章《創型》則表現著工業製品的溫度。藝術家們通過創作追溯每個零件誕生之初,以手工繪畫的方式,呈現高度平整的現代工藝製造表面下未被人體驗到的帶有溫度的勞作。

衍生品名為《製造#2019》,靈感汲取自鐵西工廠車身車間內先進的焊接技術,並由不同的車身零件輪廓方塊拼合構成,取意工廠生產線上的模塊化合作模式。衍生作品包含了所有參與加工者的署名,這些在地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和員工共同合作而來,藝術家不再承擔著絕對作者的角色,作品尊重所有實踐的真實性,並肯定所有身體力行者的勞動價值。

在今年華晨寶馬鐵西工廠藝術季活動中的另一個在地藝術作品是時尚設計師以鐵西工廠車身車間和總裝車間中的工業元素為靈感打造的跨界服裝,並以快閃時裝秀的形式,演繹了工業中蘊藏的時尚元素,大顯有「型」本色。

「酷型未來科技感」和「彩色潮酷工業運動風」為主題的跨界服裝展示

從鐵西工廠身上,我們看到了工業的創造力量,也通過藝術看到了華晨寶馬對人類美好的不斷探索和追求。在這裡,我們體會到藝術與工業更深層次的碰撞:藝術與工業並未用消除彼此邊界的方式去融合,他們用對方詮釋自己,而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

藝術之所以有雋永的魅力,是因為它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看世界的方式。藝術在不知不覺之中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指引我們思考更深層的世界。

為了到達這個通道,我們需要親臨現場,走進工廠或走進生活,在離時代最近的地方,用更真切的方式去觸摸這個世界,用更豐富的藝術體驗去回答內心的終極問題。

(部分圖片來自華晨寶馬)

作者:阿瑾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阿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