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從1949到2019,
新中國已走過了70個春秋。
70年來,勤勞、勇敢、善良的從化人民,
充分發揚敢為人先、改革創新的精神,
在流溪大地上辛勤耕耘、艱苦奮鬥,
用汗水和業績譜寫了發展的壯麗詩篇!
鄺健華/攝
01
城市變遷
近些年來,
從化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高樓拔地而起,
處處舊貌換新顏,
城市功能不斷增強。
砥礪奮進中,
一座綠色發展之城正強勢崛起。
七十年代的從化縣城 袁斌提供
2019年從化城區 鄔影紅/攝
良口碧水新村 鄺健華/攝
呂田獅象新村 鄺健華/攝
02
農業發展
從化是農業大區,山、林、水資源豐富,農業發展優勢明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化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大力建設水利工程,興建流溪河水庫、黃龍帶水庫、茂墩水庫、鳳凰水庫等大小的水庫,修築「七大灌渠」,在農田灌溉、防洪蓄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助推農業發展。
在新時代政策的指引下,從化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隨著農業產業的不斷壯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願望日益成為現實,勤勞的從化農民正通過雙手收穫著豐收的喜悅,過上幸福的生活。
七十年代流溪河水電廠大壩 袁斌提供
1973年,頭甲水庫興修工程施工現場
世界最大抽水蓄能電站,廣蓄電站上水庫 鄔影紅/攝
七十年代手扶拖拉機耕種 黃北輝/攝
八十年代收割稻穀場景 楊錦東/攝
九十年代機械收割稻穀 羅素文/攝
從化荔枝豐收 唐業能/攝
從化蜂蜜 鄺健華/攝
03
工業提速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迅速發展工業生產,從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家家國有企業如雨後春筍建成投產,為當代從化經濟發展做出了歷史貢獻。
隨著經濟發展動力的進一步增強,當前,從化已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增長極增添強勁動力,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廣州四棉廠車間 袁斌提供
三雅摩托車生產開間 區科工商信局提供
明珠工業園大道 鄺健華/攝
從化高新技術區全景 陳昆洲/攝
2019年7月20日,國際教育機器人大會在生態設計小鎮舉行 李曉彤/攝
04
交通發展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大動脈」
新中國成立後,
從化大力興建橋樑道路,
不斷完善交通網絡,
構建外聯內通的交通大格局。
2018年12月,
隨著地鐵14號線的建成通車,
從化正式進入地鐵時代,
開啟城市交通新紀元。
1958年,從化水上運輸社
1983 年,街口流溪河運輸 林星攝
1953年,街口大橋
1992年,街口大橋(鄧嘉樂)
2019年,街口大橋
九十年代從化客運站 余偉文/攝
2007年9月,從化新客運站落成
2014年9月,建設大廣高速從化新園大橋 唐業能/攝
2017年3月,大廣高速跨河大橋(黃龍帶大橋)建成通車 鄺健華/攝
05
旅遊發展
從化以世界珍稀蘇打溫泉聞名於世,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生態旅遊資源豐富。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從化不斷加強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舉辦各類節慶活動,推介從化旅遊資源,大力開發旅遊市場。
近年,從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開啟「全域旅遊」新模式,依託特色小鎮、森林公園、歷史文化遺址等重要旅遊資源,精心打造主題突出、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聯動的全域旅遊網狀節點。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重大項目落戶從化。從都國際論壇、首屆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全國民宿大會等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舉辦,不斷刷新了從化的「顯示度」。
1992年,首屆荔枝節開幕 鄧嘉樂/攝
蓮麻小鎮 鄔影紅/攝
西塘童話小鎮 鄺健華/攝
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鄔影鴻/攝
流溪香雪 溫金溪/攝
溫泉全景 鄒慶洲/攝
2018中國山地馬拉松廣州從化賽 鄺健華/攝
2018年10月,流溪溫泉廣場全國露營大會 鄺健華/攝
70年艱苦奮鬥,
70年風雨兼程,
70年成就輝煌。
進入21世紀,
從化城市建設飛躍發展。
如今的從化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取代了低矮平房。
從化的「昨天」已經載入史冊,
從化的「今天」正在全體從化人民手中創造,
從化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資料來源:區博物館 區攝影家協會
網絡編輯:朱慶州 謝藝詩
審核:梁偉東
(本文由「廣州從化發布」原創發布,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公眾號不得轉載改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