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的警世恆言:這背後是一場人類殘酷的生存之戰

2019-10-29     神的電視機

千禧年的警世恆言:這背後是一場人類殘酷的生存之戰

《二樓傳來的歌聲》是師承伯格曼的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的首部影片。《二樓傳來的歌聲》這個名字,其實是對人類的極大諷刺。那歌聲是從精神病院裡傳出來的,那是來自極樂世界的歌聲。可是無人理會,他們都在忙著為餐桌上的食物奮鬥,耶穌終究還是無法拯救貪婪的人性。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做生意失敗的中年男子,他一心只求在自己銀行帳戶上增加一個零。可是他每次做生意都以失敗收場,一心想要躋身中產階級,卻始終不如人願。電影撇去了其他電影中的主角光環,使電影真實的還原現實中的小人物的慘澹生活。

結尾男主和一位商人朋友合作希望通過拋棄信仰,售賣耶穌十字架。當信仰和利益掛鉤,被利益薰染的耶穌十字架在商人眼中也不再是信仰的象徵。這是一出試圖躋身中產階級失敗者的無厘頭人生悲劇,也是導演對人性、社會的無情嘲諷。電影以一種荒誕幽默感,來自北歐人的冷漠疏離氣息和個體行為的無能為力。

作為影片的具有很大隱喻色彩——落魄商人的兒子,這個被外人看來瘋掉的詩人被關在精神病院。他的詩句「安坐者是可愛的」被弟弟讀出來。 商人滿腦子想著是如何給自己的銀行帳戶的數字增加一個零,自己的兒子卻沉浸在「安坐者是可愛」的世界裡。

此時詩人和父親,弟弟三人同框,這一幕是多麼諷刺啊。和詩人同房的兩個精神病人也是影片的關鍵,從他們對耶穌的解讀中暗暗諷刺了芸芸眾生。在他們看來耶穌是一個好人,好人不應該被釘在十字架上受刑。

落魄男主想要乘坐列車回家,卻在車上看到了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怨靈。他精神上受著逝去的靈魂的騷擾,內心受著道德的鞭笞。電影中逝去的靈魂和活著的人處在同一時空。

本來存債務人去世的一種僥倖心理的男主看到了債主的靈魂追著自己,男主內心不斷看到債主的靈魂經受道德的拷問。他不僅看到了獻祭祈福的無知少女,還有無法報答姐姐的俄國小伙……他們的靈魂帶著濃濃的怨氣,一同湧向了賣耶穌十字架失敗的主角。

影片中的怨靈所處的時代不同,卻同樣遭遇了社會最黑暗的酷刑。深焦長鏡頭的運用使時間放慢,仿佛停滯不前。當時間流逝的速度放慢,觀眾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思考。

電影情節和現實貼近,人性的黑暗也毫不掩藏的暴露出來。但是在冷酷的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時,也不忘來點微弱的希望。

這點做法讓我聯想到了喜愛的芬蘭導演阿里·考里斯馬基,相比於安德森,阿里的電影真的溫馨多了。這兩位導演還都很崇尚布列松對演員的見解,認為沒有表情的表演才純乎自然,才更加貼近現實。所以電影中的演員表演木訥,這是導演為了表達自然而為之。

而攝影機始終對鏡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使觀眾產生疏離感。這種漠然置之度外的心態是當今社會普遍的人性反映,也是電影所要傳達的人性冷漠的常態化。

無論身處在哪個時代,人性的黑暗從未縮減半分,這正是導演煞費苦心想要各個年代的人物,不同時空的靈魂同處一個時空的原因。配合影片所傳達的冷漠疏離的基調,人物塑造的更加豐滿成功。

影片的大多數人都用的白面妝容,荒誕、冷峻的白面群像隱喻著人們在黑暗時代帶著面具苟存於世上。這是導演羅伊·安德森對馬戲團小丑和日本能劇的借鑑。在《二樓傳來的歌聲》中人物還不都是白面妝容,在後兩部作品——《你還活著》、《寒枝雀靜》中白面妝容幾乎普及到每個演員上。

全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是影片最後男主站在扔耶穌的垃圾堆旁邊說的那句話:「我們努力奮鬥不過是為了飯桌上的那份事物。」這是一句對人性黑暗面的諷刺,對人類社會洗盡鉛華後的反思。

北歐已開發國家的人民物質生活上豐足在主人公大腹便便的身材上一覽無餘,可是人類精神文明卻在不斷地被遺棄。精神層面的享受在物質富足的世界裡已經很難刺激人類的神經了。

羅伊·安德森用他獨特的影像語言,表達出現世中人們之間的冷漠感和孤獨感。導演嘲諷人性,卻抱著憐憫眾生的態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人性黑暗的一面。但是我們仍然渴望生存,渴望活著。縱然看透了世間蒼涼,還是要熱愛生活,努力活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iYmHm4BMH2_cNUgrR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