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號如何留住粉絲?關注這三點:內容、服務、知識達人

2019-07-24   媒玩兒

當我們走進一家餐廳,門店上寫著「關注店鋪微信公眾號,即可享受優惠買單優惠」時,我們會點擊關注。

剛開始關注的日子裡,你看著它推送的文章,都是關於店鋪最近的打折活動,或是產品上新的通知。

覺得挺新奇。

但久了以後發現,自己去那個店鋪的次數少了,而且最近又有幾家新晉網紅店鋪,讓你想要了解。

原來關注的這家店鋪,還在節假日前,進行鋪天蓋地的推送,你覺得很煩,這個假期你已計劃好和閨蜜去一家新開的網紅店鋪。

於是,你在原來那家店鋪的公號頁面上點了「取消關注」。

而這些心理過程,其實是大部分企業號給用戶的體感:

開始,被唾手可得的福利吸引,關注公號;

過程中,推送的內容,已不被需要;

結果,取關。

提問

企業號怎樣運營才能保持生命力、留住客戶?

回答

主要從內容和服務上給出建議。

1、推文內容:社會熱點+企業落點

企業號不能總在推送里,從頭到尾、長篇大論的寫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這樣會讓用戶感覺這個公號本位意識太強,但用戶並未被拉到其中,從而容易給用戶想要逃離的感覺。

那麼,在不寫產品或服務的日常,企業號可以寫什麼?

對於用戶來說,他們自身對知識的渴求是源源不斷的。

在大城市打拚的人群,因為生活壓力巨大,所以必須逼迫自己不斷觸及儘可能多的專業知識。而在小城鎮生活的人群,則可能因為生活閒適,會想通過網絡上的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素養,以此豐富在朋友圈裡的談資。

所以,企業號在平常,可以做一些企業所屬行業相關知識的普及。畢竟,有用的知識,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

但面對不同類型的人群,企業要怎樣去進行本行業知識內容的輸出?

結合發生的社會熱點,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因為社會熱點本身,是受不同類型人群關注的事。而如果,企業號能從普遍受到關注的社會熱點切入,接上企業相關領域對熱點的解讀,那麼這樣的推文,對用戶來說,是有價值,並且值得期待的。

比如,「有法365」就一直在做這種類型的內容,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小黃車風光不再,法人變更拖欠押金,已列入「被執行人」名單

你肯定知道範冰冰被罰8.83億,但你知道她為什麼不用坐牢嗎?

2、公號服務:追求更高性價比

企業號建立的目的之中,一定有:給用戶提供某種企業能給到的服務。

而有時候,服務所持有的:方便、免費、私密、獨一等等性質,會讓用戶有公號服務高性價比的感覺。

而這樣的感覺,不僅會讓用戶對公號保持極高的忠誠度,還可能會讓用戶就算討厭你的內容,但還會繼續關注帳號。

比如「順豐速運」。順豐速運的大部分推文都是廣告,讓人看了特別反感……但我在公號的介面上,看見我的好友有一半都在關注這個公號。

順豐速運部分內容截圖

原因在哪兒?

順豐速運所提供的服務的截圖

是的,就因為公號提供了順豐快遞線上寄件、公號內通知物流信息的獨一服務。

但在大部分時候,我們的企業可能做不到順豐這種提供獨一服務的情況。此時,企業應該盡力給到用戶「高性價比」的感覺,這樣才能留住用戶。

3、注重知識達人的塑造

任何一個企業號,如果做得正確,它就會一直精簡用戶畫像,同時優化線上服務流程,所以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它的服務場景非常固定。

在這樣的服務場景里,運營者知道用什麼服務於用戶,用戶也知道向公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得到解答。

比如,「媒玩兒」未來肯定也有商務模式,但我們在構建這樣一個穩定的服務格局:

用戶畫像是那些對新媒體運營有需求的人,而運營者非常清楚,我能給大家提供新媒體運營的方法論,用戶也很清楚向運營者問什麼類別的問題。

婚姻情感類的問題,肯定不會向「媒玩兒」提,因為它不是這樣的服務場景。

當場景固定後,公號的下一步,就要培養公號自主可控的知識達人。

培養出知識達人,好處主要有兩點。

第一,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變現的需求。

比如公號「柏燕誼」,簽約了悟空問答平台,每個月只要回答問題,就可以得到現金稿酬。

第二,對於用戶,體感也會更好。

可以讓用戶取消很多露出成本、取消很多儀式感,獲得最簡單、最直接、最快捷的答案。

有些企業,把人格化運營形象放在了服務流程上,這時候運營者是有機會在統一的人格化形象中提煉出小A、小B、小C的(即人格化運行形象的其他側面,或者說人格化形象的朋友圈),那為什麼不去提煉他?提煉了之後,可以把他作為人格化運營形象再去推出。

比如,公號「有法365」,人格化運營形象是「企業小助手」,但在每期推文的底部,有法都會推出一名律師,且每期是不同的。

我們接下來的運營工作,是繼續幫助有法建立自己的知識達人形象、穩定的服務格局和服務線條。

因為,當知識達人出現後,會反向帶動業務的發展。這兩者是互通的,就像是兩條腿,是互相帶動前進的。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