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重視點教育的父母,都經常會體會到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當你用盡這輩子所有的耐心與溫柔,把一個無比簡單的小問題詳細地講給孩子聽,一遍兩遍……十遍過去了,孩子還是一臉茫然的樣子,恐怕用「崩潰」這個詞也難以形容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了吧。
之前就在小區的兒童樂園,見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媽媽教2歲的女兒玩滑滑梯,孩子站在滑梯口處,一坐下來,孩子的腳就一隻朝前,一隻朝後,無論這位媽媽如何在滑梯下口若懸河,手腳並用的指導,孩子就是明白不了「如何才能在坐下來後兩隻腳都是朝前的」,眼睜睜看著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坐下、站起來,這位媽媽指導孩子的音量也越來越高了,隨著媽媽聲音的提高,孩子的動作也越來越僵硬、越來越遲疑了。
最後,伴隨著情緒的崩潰,孩子媽媽終究還是吼出了那句要命的話:「你咋這麼笨呢」!
話音剛落,孩子差點被這一句話嚇得從滑梯上摔下來,遲疑了2秒後,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聽到孩子大哭,這位媽媽也是滿臉的內疚,抱著孩子哄了又哄,孩子才算平靜下來。
當時看到這個場面的我,在心內充滿了對這位媽媽的鄙視——「這心態可真夠糟糕的,怎麼這麼容易就失控啊」!
後來的某一天,我才發現「我真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打臉的時刻來得太快:
糖豆從1-10已經說得很熟練了,但我卻發現他竟然不會數數,除了剛開始的1,2不會數錯外,3個以上的東西完全就數亂套了,經常是指過去4件東西,嘴裡的數字已經數到7了!
我耐著性子去教他——如何才可以做到手眼嘴的協調,又給他做各種示範,可無論教了多少遍,他依舊會數錯。
起初我當然也是各種循循善誘與溫柔,可沒過多久,我就感覺我整個腦子都在燃燒,張嘴一噴就能噴出個大火球來!
我終於意識到:即使心中再想努力保持平靜,人的耐心終究是有極限值的,對於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只得到「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體驗,當然會讓人分分鐘鍾遊走在崩潰的邊緣啦!
理智上都知道教導孩子需要有耐心,要一步一步的來,不能發火兒,但為何一到實踐上這就是句廢話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試圖用「口授」的方式去教會孩子一件事情,這本身就是不靠譜的,特別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及邏輯能力很有限,對於通過「言語」這種高度抽象的信息去讓孩子接受一件事情是很困難的。即使你在一旁唾沫橫飛的長篇大論,用言語說得很清楚,在孩子那裡,你說的一切也只是「這個那個」而已。
就如那位教孩子玩滑滑梯的媽媽,不停地用嘴巴告訴孩子說:「你兩隻腳都要朝前坐」。
那個孩子可能壓根就不明白,何為「兩隻」,何為「朝前」,這些詞太抽象了,孩子可不就「驢子聽相聲——一片茫然」嘛!
那麼,孩子怎樣才能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呢?反正只用嘴說可是做不到的,因為你每向孩子解釋一個概念,就勢必要用到其他孩子不懂的概念,如此下去不就陷入死循環了嗎?所以,只有讓孩子去各種體驗與經歷,才能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清晰的事物定義與概念。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論中就有說到:「兒童都是靠感官去學習的,越是小的孩子就越是如此。無論是學習身體技能還是鍛鍊思維技能,都需要受到各種感官的刺激,再加上不斷地練習、犯錯、糾錯,才可能慢慢學會」。
所有的這些,都不是你簡單給孩子講一下他就能聽懂的,哪怕你再努力再有耐心也不行。
所以,孩子越小,在幼兒時期各種元素的體驗對其就越重要,體驗越多越多元化,孩子就越聰明。甚至,它還會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理解能力。
我曾聽我在學校任教的同學吐槽說,現在這群孩子的立體幾何簡直沒辦法教,有些學生就是沒有一點的空間感,同學問學生你們小時候沒玩過積木嗎?這和立體幾何都是一樣一樣的啊!結果學生竟然說他們沒玩過。「真不知道這群孩子小時候都在玩些什麼」,同學無奈說道。
所以,只有貼近生活,親身去體驗,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就像許多孩子不會加減法,但卻會算自己喜歡的零食一樣,你少給他一個他都能算出來,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加減法的概念抽象,而零食是具體的。越是小孩子,就越是只能理解具體化的東西。
千萬不要在學齡前孩子面前過於高估自己講解的能力了,你家孩子究竟能不能學到一項新技能,影響的因素不在於你是否能講得清楚,而是在於:
1.孩子的領悟能力有無到位
如果這項技能還沒有列入他的「學習區」內,超出了他現有的能力範圍,那無論你怎麼教他都沒用。時機未到,只能等孩子長大一些,身心發育更成熟一些再去嘗試。
2.孩子生活、學習環境是否足夠寬鬆
在平時若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則會導致孩子過於在意外界的評價,害怕自己犯錯誤而被批評。但在「體驗式」學習中,犯錯和糾錯是通往學習的必經路,若是孩子太害怕自己犯錯,就容易畏縮不前,沒有辦法get新技能。
綜上,當你想要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技能的時候,首先要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你就閉上嘴巴在一旁支持就好,若是孩子遇到困難想要得到你的幫助,你再出馬去幫助他。當孩子嘗試幾次後還不成功,那你不妨先勸他放棄,告訴他「等下次再嘗試也是一樣的」,不要逼著孩子去死磕,這反而會讓孩子挫敗感太強,若是因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那真是得不償失了。
回到文章開頭,若是孩子就是學不會玩滑滑梯,你要做的不是「教」他該如何玩,而是在滑滑梯旁無聲站著,任由孩子折騰,若是孩子實在弄不成開始著急了,你再幫他擺好玩的姿勢,即使這次還沒學會也沒關係,那不還有下次、下下次嘛!這種事情,早晚都能學會不是嗎?
若是孩子不會數數,那你在平時多數給他聽,看到食物就數食物,要上台階就數台階,見到什麼就數什麼,孩子聽得多了自然就會明白了,根本不用給孩子扯什麼理論方法。
這個煩惱叫做「媽媽的嘮叨」,翻來覆去,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
這些說教只會讓孩子感到挫敗與緊張,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操作的意義。
真的想要孩子學會一些東西,那就請您停止說這些雖然正確但卻是廢話的說辭吧,帶著孩子多體驗、多鼓勵、多示範,剩下的就交給時間與孩子,讓他自己摸索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