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邯鄲市趙苑公園胡服騎射銅像。攝影/王振軍
-風物君語-
3000年後,除了嘆息還有什麼?
邯鄲創造了一個奇蹟:3000餘年不更其名。
放眼全中國,在這一點上,略能與她相媲美的只有咸陽。她們之間,曾有過一個耐人尋味的反轉:出生於邯鄲的嬴政,以咸陽為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而邯鄲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從趙國都城,淪為秦國一郡。
從那時起,「沉浮」就成了邯鄲的命運主題詞。其實何止邯鄲,整個河北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商代到東漢,1800餘年間,河北地區曾活動過110個古國,這些古國及其都城,集中分布於太行山東麓的平原地區,這一帶也因此被譽為「一條盛產古都的大走廊」,因為有她,河北便是隋唐之前整個北方最發達的經濟帶之一;但如今,這裡變成了「一條盛產霧霾的大走廊」,2018年,《全國城市空氣品質排行榜上》,空氣品質較差城市前10名,河北省占了4名,邯鄲赫然在列......
即使真正到了河北,到了邯鄲,也極少有人能透過重重霧霾,看到她曾經的輝煌。
古代的「超一線城市」是怎樣煉成的?
海明威曾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去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裡,她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這大概才是「超一線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像今天的北上廣深被年輕人嚮往一樣,曾經的邯鄲,也是無數人嚮往的「超一線城市」。
超一線城市,總有巨大的虹吸效應。於是莊子的筆下,就有了這樣一個故事:燕國某人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優美,就跑去學習,結果連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也忘了。千百年後,唐朝詩人李白還在嘲笑他,「信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據統計,與邯鄲相關的成語典故有1584條,因此她也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上面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邯鄲學步」的來歷,但它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那時的邯鄲是絕對的「時尚之都」,引領天下風潮。
邯鄲位於太行山東麓,在冀、晉、魯、豫四省交界處,雖然其南部的方言、飲食、習俗與接壤的河南安陽相近,也聽豫劇,但他們堅持認為自己是「燕趙之士」。多地域交界處應有的多元色彩,在這裡被厚重的「燕趙文化」神奇地消除了,於是邯鄲沒有什麼獨特的標籤——除了歷史。
邯鄲地圖。製圖/蘇倩文
在成為趙國都城之前,邯鄲已經是緊鄰商都殷的「京畿」,其地建有商王的「離宮別苑」,人口聚集,手工業發達。公元前386年,趙遷都邯鄲,隨著趙國逐漸發展為「戰國七雄」之一,邯鄲也進入了她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經8代君王長達158年的苦心經營,邯鄲不但成為趙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成為當時的南北交通樞紐,她「北通燕涿,南有鄭、衛;西賈上黨,東賈趙、中山」,集聚了不少商人大賈,成為戰國時期八大經濟都會之首。正是在這裡,大商人呂不韋認為子楚「奇貨可居」,幫他離開趙國,並將自己的姬妾趙姬獻給他,這才有了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故事。
邯鄲市東環與人民路立交橋。圖/視覺中國
「六王畢,四海一」,統一中國的秦很快二世而亡。「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把火燒掉的不止咸陽原上的咸陽宮,同時,邯鄲也遭到了致命性破壞。這種破壞實在是太嚴重了,以致於在考古發掘之前,所有人都認為,今邯鄲城區西南的趙王城遺址就是趙國都城的全部,直到1970年,經過文物勘探調查後才發現,還有一座比趙王城規模更大的城址「大北城」。
青銅馬,邯鄲趙王陵出土,藏於邯鄲市博物館。圖/網絡
這時,人們才相信,古代文獻上所記載的邯鄲「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富貫海內,天下名都」之盛狀,所言不虛。
邯鄲對古代中國產生過什麼影響?
由於歷史上洪災多發與人為破壞,今日邯鄲大地上,鮮存古時遺蹟,物質的遺存,多被深埋地底,但它曾創造的輝煌,卻對古代中國產生過深遠影響:
鄴城所開創的中軸線模式,直接影響了中國歷代都城的規劃與建設;響堂山石窟藝術,在中國佛造像藝術上,起到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磁州窯成為北方最大的窯系,甚至影響到華南、西南地區;而由楊式太極演化出太極拳,在全國八大太極門派中占了五派......
北齊,描金加彩佛坐像,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響堂山石窟,現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攝影/動脈
鄴城,在今邯鄲市臨漳縣城西約20千米處。早在戰國時期,魏國的西門豹就在這裡經營了多年。除了具有邯鄲的陸上交通優勢,發源於太行山去的漳河,也為鄴城提供了優越的水上交通條件,在邯鄲逐漸沒落時,鄴城有了進一步發展。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都里鎮漳河國家濕地公園。圖/圖蟲創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受封魏王,治所便在鄴。此後,鄴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朝代的都城,號稱「六朝古都」,與秦淮河畔的南京遙遙相望,形成了一北一南兩個政治中心。
衛河浮橋。攝影/張守敬
然而,由於漳河水患和戰亂,鄴城在北周以後降為州治所,宋元明清時竟淪為小鎮,曾經極盡奢華的樓台、高闕、園林、城牆,皆為漳河水沖毀,掩埋於黃沙之下。與曾經的邯鄲一樣,鄴城也隕落了。
鄴南北城示意圖。繪圖/五月
鄴城是我國第一座先規劃、後建設的都城,並開創了宮城—皇城—都城的「中軸線」城市格局。這種模式的都城規劃,為以後歷代都城所沿襲,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城,北宋的東京汴梁城,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都傳承了這種格局。同時,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這種模式也為古代日本、朝鮮半島早期都城規劃所借鑑。
北京,故宮。圖/視覺中國
同時,生活在邯鄲的人們,在此創造的燦爛藝術,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朝時,定都鄴城的北齊,還有一個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在兩地往返途中,必須要經過一座風景優美的山——鼓山。齊文宣帝高洋,便命人在此鑿窟建寺、營造宮苑,作為他往來兩都之間避暑、禮佛之地。此後,各代在此均有增鑿,逐漸形成今日響堂山石窟的規模。
響堂山石窟佛像。圖/視覺中國
響堂山石窟,分為南北兩窟,南窟在鼓山南麓,有7座佛窟,1028尊佛像;北窟在鼓山天宮峰西坡,有佛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各窟構思巧妙、佛像精美,其工藝承前啟後,是我國石窟藝術從大同雲岡到洛陽龍門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石窟的附屬建築依山而築、規模宏大,是今日邯鄲的標誌性旅遊勝地。
響堂山石窟佛像浮雕。圖/視覺中國
《水滸傳》120回,好漢們在大名府溜達了18回,書里說大名府「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有「千百處舞榭歌台,數萬座琳宮梵宇」,好像和東京汴梁一樣繁華。大名府,正在今邯鄲大名縣,是北宋「五京」之一。
大名府,又名北京大名府,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圖/圖蟲創意
大名府往西約93千米,今磁縣和峰峰礦區一帶,古時稱磁州。漳河、滏陽河、芒牛河三大河流在此穿境而過,北宋時,磁州窯在此創燒並達到鼎盛,逐漸形成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廠。
磁州窯白釉黑彩魚藻紋折沿盤,元,藏於河北省博物館。攝影/動脈影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生產的瓷器深受歡迎,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金代後,磁州窯趨向衰落,直到近代新中國建國後,恢復了磁州窯生產後,磁州窯再一次興盛起來,時至今日,這種工藝在當地依然被傳承著。
在河北邯鄲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美術陶瓷技藝大賽上,參賽選手正在進行彩繪比賽。圖/視覺中國
除了制瓷工藝,邯鄲還有聞名天下的太極拳。
電影《一代宗師》開頭,提到過一個武林高手楊露禪,說他有一手「鳥不飛」的絕技。楊露禪是今邯鄲永年縣人,10歲左右,去河南陳家溝跟隨著名武師陳長興學習拳藝,學成後返回故鄉,設壇教拳,鄉里高手盡皆懾服,後來被貴人推薦到北京,成為打遍京城無敵手的「楊無敵」,名噪一時。
李連杰在影視作品《太極張三丰》中演示太極拳。圖/網絡
楊露禪晚年時被,延請至王府授拳,眾多弟子大都出身高貴,對他禮遇有加,因而使得太極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空前提升。如今,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88式、簡化24式太極拳,都是由楊式太極演化而來的。
邯鄲,有每個中國小城的影子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山有水,在外地人看來,這樣的城市應該就是理想中的「宜居之地」,但事實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離開邯鄲,有條件的都去了省會石家莊,再有能力的,乾脆就去了北京、天津。
距離邯鄲不遠的廣府古城,瀰漫著北方人傳統的淳樸氣息。 圖/圖蟲創意
和每個中國小城一樣,人才外流也是邯鄲的窘境之一。但邯鄲的境況,因為環境問題似乎又略有不同:
處於太行山東麓的邯鄲,境內有大量鐵礦、煤礦,1958年,邯鄲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邯鋼)在此成立,上世紀90年代,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邯鋼成功轉變經營機制,並創造了著名的「邯鋼經驗」,成為國有企業的典型學習對象。2005年,邯鋼在河北百強企業中名列首位;2008年,邯鋼營收1670億元,居世界500強企業第375位。
不可否認,邯鋼對邯鄲的經濟復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對邯鄲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是空前的。前幾年,北京霧霾最嚴重的時候,很多人都回到了老家,但邯鄲人沒回去,因為他們的老家,霧霾比北京更嚴重。
太行山中脈上蓬勃發展的光伏產業扶貧。這些連成片的「鐵甲」把太行山變成了「太陽山」,也改變著附近邯
漳河曾經哺育了鄴城,又與滏陽河哺育了聞名天下的磁州窯,可是如今上游修建大壩,攔截了河水,導致曾經的鄴城、今日的臨漳,只剩下乾涸的河道。而臨漳四五十歲的人還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經臨漳的漳河,時不時還會有洪災。
環境污染、河流乾涸,也許是邯鄲人離開邯鄲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在2019年,經過兩年的籌備,邯鋼將從市中心搬至涉縣,邯鄲的藍天白雲是有望了,但河南安陽人不樂意了——涉縣正好在安陽的上風口上,「你賺錢,我吸霾,什麼道理?!」
看來,邯鄲乃至整個河北,治理環境污染,任重而道遠啊。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觀台鎮觀台二街村的村民在採收金花葵。這些葵花長在煤渣上,被稱為煤渣地上長出的「軟
離開邯鄲的邯鄲人,不是不想邯鄲,他們千百次在心裡默默回味養育他們長大的邯鄲美食——雖然邯鄲人在外一直宣稱「邯鄲沒什麼好吃的」,但他們還是會在想家時,不由自主地想到雞澤的辣椒、臨漳縣城北大街的羊肉湯、永年臨洺關的驢肉香腸、廣府的酥魚、周村的包子、老槐樹的燒餅、五百居的香腸、大名的雞蛋布袋、還有從小吃到大的皮渣、媽媽經常做的手擀麵......
邯鄲市區的人,最懷念的絕對是福人居的木火熬魚。爐子裡加入柴火,大鍋里現炒的料加入高湯,依次放入粉條、冬瓜、豆腐、白菜、土豆等配菜,再加入處理乾淨的魚,玉米餅貼在鍋上,接下來就可以邊聊天邊等著這道美味變熟。開鍋之後,將餅子揪成小塊丟進鍋里,吸飽湯汁後細嚼,鬆軟多汁,就著肥美鮮嫩的魚肉,簡直是人間至味!
還有創始於清代大名縣的二毛燒雞,鮮嫩脫骨的雞肉香氣濃郁、入口即化,當地百姓還專門為它寫了一首歌謠:「想吃雞得跑快腿,吃了以後得捂住嘴,頂風無腥味,順風鼻子眼裡冒香氣。」
但無論是邯鄲哪裡人,回味頻率最高的,大約還得算每個邯鄲人都吃過的熬菜。
熬菜也叫大鍋菜,是邯鄲人的日常菜品,也是邯鄲紅白喜事上必備的一道菜品。有人認為熬菜就是燴菜,但實際上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但差不多都是把豬肉、海帶、土豆、木耳、蒜薹等按先後順序放入大鍋中熬制而成。
宴席上的邯鄲人,依然繼承著「燕趙之士」的慷慨之氣,因此酒桌文化盛行。和邯鄲人在一起吃飯,如果他跟你講,過去邯鄲窮,所以喝酒先敬別人,所謂「你喝我不喝」,那麼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是想灌醉你。
有些人生閱歷的人還記得,那些已經消失的古老習俗。比如在臨漳,每個小孩出生的第二年夏天,姥姥都要給外孫/外孫女送來自己手工製作、用面蒸成的羊;冬天的時候,還要給他們做冬衣。這是每個臨漳人心底最溫暖的記憶,它寄寓著長輩希望孫輩們健康快樂、衣食無憂的美好願望。
邯鄲,就像每個中國小城一樣,當你身在其中時,一心想要逃離,可是當有一天,你真的離開她了,再次回望,雖然她一身毛病,但只有你才能說得,別人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得的,因為你知道:別人說她不好,是詬病她;你說她不好,是希望她越來越好。
- END -
文丨十四
圖編丨
地圖編緝丨
繪圖 | 五月
封圖攝影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郝良真 《邯鄲》
盧毅然 《太行山東麓:一條「盛產」古都的大走廊》
特別鳴謝
邯鄲張海豐先生、呂梅女士、莊秋先生、王振軍先生的支持
— 點擊下方圖片,跟風物君一起逛吃河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