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點心,別忽視寶寶這些「小動作」,都是生病的信號!

2020-08-05     太平洋親子網

原標題:走點心,別忽視寶寶這些「小動作」,都是生病的信號!

當寶寶還小的時候,他是不懂得如何用完整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的。

他只能用一些小動作,來傳達自己的意願。

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就得細心觀察寶寶的小動作,而且讀懂這些信息。

1

正常表達自身意願的小動作

蹭來蹭去

寶寶困的時候喜歡在媽媽身上蹭來蹭去,或者躺在地板上滾來滾去。還有的寶寶打起哈欠,眼神迷離,或者煩躁,哭鬧, 這時候他是在表示他睏了想睡覺了

搖頭晃腦

寶寶開始搖頭晃腦,張著嘴,來回找乳頭或者奶瓶, 這是小寶寶很想吃奶時候表現出來的動作

猛咬牙

當寶寶開始猛的咬牙,或者使勁在床頭磨牙床,喜歡咬東西,這是到了寶寶的長牙期, 這時候需要給寶寶準備牙膠或者磨牙棒,來緩解寶寶牙床的不適。

摸生殖器

有的寶寶喜歡摸小雞雞或者陰部, 做媽媽的需要檢查寶寶的生殖部位是否有疹子,或者不衛生,否則因為寶寶總撓生殖部位之後就會產生習慣性的做法,之後會比較難糾正。

撓耳朵

有時候媽媽會發現寶寶拚命撓自己的耳朵, 這可能是寶寶耳朵里存了耳垢或者長了疹子,媽媽給寶寶洗臉的時候需要將寶寶的耳朵後面及周邊都要清潔。

2

這些奇怪小動作,就得當心寶寶身體出了狀況

拔自己的毛髮

孩子因為過度焦慮而產生拔頭髮,拔汗毛、陰毛等奇怪行為。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時需要特別注意,需要將孩子從焦慮狀態中脫離出來。

頻繁咬指甲

如果孩子總是喜歡咬自己的指甲,每次都把小手的指甲咬的禿禿的,有時候還會發紅、流血, 寶寶可能是犯了指甲癖,這是缺鋅的一個症狀。

有家長會說,這只是孩子咬指甲而已,緊張什麼。

但指甲癖和嬰兒三個月前的咬指甲不是一回事,弗洛伊德和阿里克森所說:早期嬰兒的口部運作是心理的核心。 吃手是嬰兒開始認知自己的開始。在三歲以後這個行為會消失。

總是眨眼睛

如果孩子每分鐘眨眼超過15次,如果挨罵或者情緒緊張的時候眨眼睛更頻繁, 這時候父母不要責怪孩子,不要呵斥,要有耐心的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從緊張的狀態中脫離

生氣了就撞頭

這種情況在孩子四歲之前會發生,如果四歲以後還出現這樣的狀況,父母需要注意。

注意

如果寶寶有以上小動作,媽媽要注意疏導。

除了缺鋅,可能是孩子因為長期受環境壓抑導致的情緒焦慮現象,如果得不到正確疏導,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孩子患強迫症。

這些小動作將成為終身的毛病無法根除,如果家長疏導無果時可以請心理醫生幫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SGKvnMBLq-Ct6CZYa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