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很經典的一首詩,前三句平淡無味,最後一句卻出神入化

2019-09-24     慶余

在古代,詩人往往因為謀求仕途、探親訪友、遊歷山河等原因,不得不寄居他鄉。於是便有了一首首經典的思鄉詩,以抒發詩人綿綿的鄉愁,以及對親人無盡的思念。無論是柳宗元的「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還是白居易的「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亦或是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都無不具有令人動容的藝術力量。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秋思》,便是張籍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張籍,字文昌,是唐代著名詩人。他是韓愈的大弟子,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又世稱張水部、張司業。《秋思》是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也是張籍的代表作。主要描寫了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色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

作為一首題材很普遍的思鄉詩,要想寫出自己的特色實屬不容易。張籍卻在這首詩中做到了,雖然它前三句看起來平淡無味,但是最後一句卻出神入化,達到了表達鄉愁的高超境界,讀後令人叫絕。《磧砂唐詩》說:古人一倍筆墨便寫出十倍精采,只此結句類是也。如《晉史》傳殷浩竟達空函,令人發笑;而讀此結句,令人可泣。

《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首句「洛陽城裡見秋風」,意思是說,張籍客居在洛陽城中,又見到了颯颯的秋風。從這句詩的意思來看,它只是平平敘事,沒有進行任何渲染。但是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讓人聯想到的便是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的淒涼搖落之景。而這種景色最容易勾起客居異鄉的孤孑淒寂的情懷,從而產生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

所有張籍在次句中便說「欲作家書意萬重」,即想要寫一封家信,卻又變得思緒萬千了起來。這句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張籍準備寫家信的時候,心裡忽然湧起了很多想法,一時間不知道該從何處寫起,所以就顯得意萬重了。這種情景其實在今天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常會出現。譬如,在發微信、打電話等方式表達情感的時候。

第三句「復恐匆匆說不盡」,則描寫了張籍寄信時的行動細節。它緊承了上句中的意萬重,意思是說,張籍在寫完家信後,又唯恐心中想說的話沒有說完。所以他趕緊叫住了準備上路的信差,即「行人臨發又開封」,打開信封仔細觀看是否還有遺漏的地方。這麼一個寄信時的行動細節,正說明了張籍對這封家信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

而最後7字之所以出神入化,還離不開它特定的背景,以及特定的心理狀態。因為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具有這種富於包孕和耐人咀嚼的情感基礎。它只有在人「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才能夠達到這種高妙的境界。所以前三句的平淡無味,也是為了促成最後一句的出神入化。

綜觀這首詩,誠如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無疑這是一首出神入化,讀後令人叫絕的千古名作。而詩中綿綿的鄉愁,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QVKZW0BJleJMoPMup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