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麼成為奴隸的?

2020-06-01   知識圈app

原標題:人是怎麼成為奴隸的?

有一句話我們常常聽到:「如果不能改變你的環境,那就改變你的心態」。

很多人都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與世界和解。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句所謂的使人自洽的心理安慰,其實不過是溫水煮青蛙?

魯迅在《燈下漫筆》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袁世凱想做皇帝的那一年,經濟受到時政的影響,當時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停止兌換現銀。儘管政府勒令商民交易照舊,但商家也會以找不出零錢的理由,拒絕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發行的中交票。人們買不到需要的東西,手裡的中交票成了廢紙。

魯迅也是如此,他本來有三四十元中交票,突然變成了窮人。

他想著,要到哪裡把鈔票換成現銀呢?本來沒有行市,後來暗暗地又有了,說是六折幾,魯迅立馬換了一半。後來漲到七折了,更是高興地全部換掉了。

| 《燈下漫筆》

作者:魯迅、周作人、胡適、許地山、林語堂等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5年

捧著懷裡沉甸甸的現銀,魯迅心裡安心而喜歡。但他同時也意識到:

「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

這就是我們極容易適應環境的表現,魯迅尚且如此,我們又怎能倖免?恐怕只會慶幸又能多換一些銀元,全然忘了它們原本應該等價兌換。

英國社會學家鮑曼在著作《流動的現代性》中對這種狀態也有類似的描述:

「生活在奴隸狀態下,但是他們仍然感到自由並因喪失了解放自己的渴望,從而丟棄了使自己變得真正自由的機會。」

| 《流動的現代性》

作者: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

譯者:歐陽景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

若是知道自己是奴隸,即便成為奴隸,心裡也知道自己的處境,總是在想辦法掙扎,總是有著擺脫腳上鐐銬的願望,或許總有一天能夠實現自由。

成為奴隸而不自知,欣欣然地為「美好生活」而感動;或者是隱隱知道生活原本有另一種可能,但因為覺得自己力量過於薄弱無法改變而放棄,甚至因為想到自由實現的困難,而厭惡解放的前景。

這就是魯迅在《漫筆》中說的另一種情況:

「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撫摸,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

這話說得狠,奴隸到奴才,幾乎就在這心態轉換間。

也許有人會說,那有什麼辦法呢?人不還是要生活的嗎?不接受這些,怎麼能活得下去呢?

如果抗爭做不到,為了活下去,我們也的確可以適應環境,但絕不能臣服於環境。

打心眼裡接受它,不是幸福的良方,而是自我麻痹的精神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