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說起明代首輔最出名的當然是張居正,可惜生前呼風喚雨,死後去慘遭抄家甚至險些被萬曆皇帝開棺鞭屍……相較而言他的繼任者,申時行顯然低調得多,也許跟他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有關吧。
大明朝的那些皇帝
申時行這個人一生風風雨雨有很多故事,他和我們曾經說過的留園最早的主人徐泰時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下次我們要詳細說。
無論朝堂上是暗流涌動還是死水微瀾,最後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位曾經的狀元、內閣首輔在退休後回到了家鄉。他家在蘇州的房子自然有不少,其中就有一座「賜閒堂」,就在今天蘇州景德路附近。(申時行晚年還創作了《賜閒堂集》)
同在景德路的環秀山莊曾經也是申宅
到了清朝,廉官慕天顏在蘇州做官,買下了賜閒堂西園,進行修築,成了蘇州人所知的「慕家花園」。之後又幾易其主,幾經改造,到了宣統年間,定名「遂園」沿用至今,也曾被叫做「蔭廬」、「畢園」、「小靈岩山館」。
與蘇州眾多園林相比,遂園有兩點不太一樣的地方:其一是它結合了西方的建築風格;其二是它坐落在景德路兒童醫院的住院部中,是一座藏在醫院裡的園林。
說這是園林估計沒人信
民國時期,紅葉造紙廠葉蔭三是遂園眾多主人之一,他在園內建造了一座仿造歐洲羅馬式風格的別墅,在外看為兩層,實際上是三層,在樓下立了座石牌,提名「蔭廬」。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遂園內就有座亭子,亭子的名字用草書題在了亭子內的牌匾上,叫做「昿恨亭」,是當代人題書的,據說是懷素草體,蘇州當地也有懂書法的人特地瞧過,有人說寫得好,有人說不好,當作閒談也蠻有趣的。
亭子四面的柱子上有刻有紅木獅子,美人靠有三層,有西方建築風格的味道。「昿」是通假字,通「曠」,借用的是「思曠恨佛」的典故。
故事是這樣的,「竹林七賢」中阮籍的弟弟阮裕,字思曠,故也稱作阮思曠,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兒子在未到弱冠之年時,也就是說還沒到二十歲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他就天天求佛,希望得到佛祖的庇護,可惜,孩子還是病死了,他就開始仇恨佛祖。
竹林七賢
阮裕這樣的行為雖然讓人覺得有些不可理喻,但是細細想來,也是愛子心切。「思曠恨佛」的典故也因此隱含著父母對孩子無私而厚重的愛。這樣一個「昿恨亭」坐落在兒童醫院的後院中,也顯得意味深遠。
「軒榭廊舫」的幾大園林構成元素中,「舫」較為少見,而在小小的遂園中,卻能找到蘇州僅剩的三條石舫之一的「琴舫」。
很多人不知道「舫」是怎樣一種建築,但可以觀察「舫」這個字,「舟」字旁,或許會猜測與船有關,事實確實如此,舫仿造了船的造型,像一條船卻不能划動,所以稱之為「不系舟」。
舫一般建造在園林水面上,像池塘邊的碼頭,三面被水環繞,一邊與陸地相連,別具一格。遂園的琴舫比起其他有鏤空閣樓的石舫來看,顯得非常保守、質樸。
琴舫四面皆為石壁,兩側開了許多小窗,紅木窗框,有玻璃遮擋。正對水的一面是一扇紅木大門,玻璃窗戶是彩色的,有些洋氣。
遂園雖小,「亭台樓閣,軒榭廊舫」卻能在園裡找到好幾樣,除了上面提到的「昿恨亭」、「琴舫」,還有延秋台、映紅軒、聽雨山房等,水池、假山、花草,園林該有的,遂園也一樣不耽擱,也算得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
遂園這麼一個與名人結緣的地方,現在歸屬兒童醫院,似乎是眾多蘇州園林中「混得比較差」的,但想想,這個園子也算有幸,能夠至今依然發揮著作為一個園林最原始的功能,給醫院住院的孩子一個幽靜的養病之地,也是極好的。
民國時期,作家郁達夫曾到訪遂園,並如此感慨「遂園啊遂園,我愛你這一種頹唐的情調! 」
其實在建國初期,遂園也有一次翻身成為園林景區名勝的機會,就是與周圍的春暉堂、環秀山莊、畢園整合成一個旅遊景點,只可惜計劃還沒有實施,畢園就在文革時期被毀,之後被徹底拆除,改建成了醫院大樓,遂園也便淪落成了兒童醫院的後花園。
這樣一個味道獨特的小眾蘇州園林,有時間也是可以去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