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票友」,有些人是通過與梅蘭芳相關的影視劇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身邊一直追隨者大批的「梅黨」,而其中較知名的「梅黨」都可以被貼上【票友】的標籤。一說到「票友」,現代人的印象是京劇愛好者、玩票家子、追「角兒」族、會唱點戲等等,沒有貶低,但也不是什麼特別正面的印象。其實,「票友」一詞,在最初絕對是個褒義詞。形容的是一類人,他們手裡有官方發的【龍票】,誰要能被稱為票友,那是非常光榮的事。
一般認為,票友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早期。在清朝剛剛入關的時候,由於清朝統治屬於滿人的統治,對於部分漢人來說,自然會有點排斥。清朝統治者為了消除漢人的反感,也為了能徹底的在京城紮根、穩固江山社稷,便想到或許可以通過宣傳的方式來消除彼此的隔閡。那麼,問題來了,要怎麼宣傳呢?由誰來宣傳?
滿人是說滿語,所以,在清代統治者入關之前,只有滿語的【八角鼓】軍歌。這在語言上就是有隔閡的,於是,統治階層選出了一批八旗子弟,讓這些八旗子弟創作一些符合漢人語言習慣的唱本。這些唱本,約定俗成的被稱為「子弟書」。子弟書的內容,當然是關於滿人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等等。
(註:八角鼓,傳是八旗旗主為表對努爾哈赤的衷心,各獻一塊尚好的木材作成的一隻八木鑲嵌的單鼓,是最具滿族特色的民間樂器之一。)
表演子弟書的票友
在這些唱鼓書的八旗子弟手裡還有一份憑證,這份憑證被稱為【龍票】,相傳是因為在票的上面有龍的圖案,因此得名。所以,這些手持龍票的八旗子弟便可看作是最早的「票友」。他們肩負著宣傳的使命,他們也會走出北京城到地方去演出,憑著手裡的龍票,地方官員也會接待他們,給他們安排場地表演,當地的老百姓可以免費看演出。這樣的宣傳還是很有效果的,到了清嘉慶末年,子弟書也在民間傳開了。一種新型大鼓書也應運而生。民間也出現了一些唱鼓書的機構,他們既承擔培訓新人(包括八旗子弟),也會做一些表演,而這些表演場所就被稱為「票房」。這些票房需有官方發給的憑證「發給某某票房」,其性質相當於現在的營業執照。
所以,最初的票友與京劇、戲劇沒有任何關係。最初的票房也和現代意義的票房沒有任何關係。看到這裡有人或許會問,那什麼時候票友是什麼時候與京劇扯上關係的?
京劇《四郎探母》劇照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京劇在清朝的發展歷程。因為票友一詞的內涵是伴隨著京劇的成熟逐步改變、豐富的。而講到京劇的發展,就得從徽班進京說起了。
乾隆是很喜歡聽戲的,在下江南回京的時候曾將一批南方藝人帶到宮裡,並成立戲班子。1790年,恰逢乾隆過80大壽,徽戲班子「三慶班」因此進京演出,為乾隆祝壽。在一眾戲班子裡,三慶班脫穎而出,一舉成名。於是三慶班索性就留在了北京。三慶班的成功也引發了其它徽班的效仿,大大小小的徽戲班子相繼進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大徽班」了。四大徽班在京戲表演中各有側重。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意思是指三慶班班底雄厚,以擅演整本大戲為特長;四喜班藝人薈萃,演唱崑曲更為出色;而和春班武功超群,擅長舞鞭弄棒刀槍對打;春台班則伶工年少,演出齊整並飽富朝氣。而這些正是京劇的構成元素,京劇就是在這樣的相互競爭中逐步走向完善。
乾隆時祝壽的場景
在京劇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王府官宦人家也開啟了蓄養「家班」的風潮。一般來說,當時的京劇藝人的文化水平都不怎麼高,於是皇室、官宦中的戲曲愛好者便與京劇藝人論戲,幫助京劇藝人改唱本,其中不乏會唱京劇的高手。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朝的第一批京劇票友。他們非專業京劇藝人,卻是資深京劇的愛好者,並且在長期的聽戲過程中,他們開始懂戲,會唱戲。發展到後來,他們之中的少數人還會登台演出,但是他們的演出並不為報酬,純屬興趣。在京津兩地,參加演出的票友有個專門的稱呼,「走票」。如果以「玩票」冠之就是對藝術的不尊重。
但他們之中大部分不會真正地登台演出。只在閒暇時唱唱戲自娛自樂一番,如咸豐皇帝就是一名票友。據說咸豐皇帝很擅長京戲中的唱、做、打、念,《教子》、《三岔口》更是他的拿手好戲,閒暇時他會唱幾句,也會指導一些太監學戲。咸豐皇帝對京劇的喜愛,也培養了另外一個人對京劇的喜愛。這個人對於京劇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就是蘭貴人,即後來的慈禧太后。
慈禧
在清朝的一眾票友中,慈禧可以稱得上是骨灰級票友了。起初的她,可能只是為了迎合咸豐聽戲、學戲,但是在咸豐死後,慈禧依然保持著對京劇的喜愛。由於掌握了實權,慈禧更是肆無忌憚地滿足自己的喜好。在咸豐皇帝的國喪期間,由於按照規矩是不能唱戲的。慈禧便仿照清朝入關時的制度,給嗜戲的八旗子弟發了龍票,准許他們可以適當的娛樂。這也衍生出了京劇的票房。即上演京劇的專門的場所。並且,慈禧60歲大壽時,宮裡為添置戲衣等,竟花費了52萬兩。
票房的演出戲單
慈禧還曾親自挑選一批小太監專門學戲,她還親自調教,這群小太監也被稱為「太監票友」,慈禧跟前的李蓮英就特別會唱戲。此外,慈禧令昇平署在宮外挑選了一批人進宮唱戲,這其中還包括一位非常有名的票友,即劉趕三,他被稱為「丑角宗師」。丑角的豐富,是京劇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
劉趕三
劉趕三是天津人,官宦人家出生。原本應該是通過讀書走上仕途,但是由於對京劇的極度痴迷,劉趕三走上了票友之路,「北漂」到北京學戲。並且最終在北京登台唱戲,一舉成名。慈禧就是他的頭號粉絲之一。劉趕三唱戲時有一特色,在台上演出時喜歡用真驢,也喜歡騎驢,慈禧便給他特權,准許他在紫禁城內騎驢。
在當時,票友下海唱戲的人比比皆是。如張二奎,他也被稱為「京劇票友第一人」。著名的京劇劇目《四郎探母》最初就是由他自編自演的。張二奎本名張士元,原本是朝廷官員。當時大清律令規定:官員不准入戲班唱戲。但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士元以張二奎作為化名在春和班走票。沒想到一唱成名,因此也被罷官。被罷官後,張二奎索性下海唱戲,後來還成為了戲班的台柱,並開創了多個第一。比如以京劇藝人的身份被大清皇帝賞賜四品頂戴等。
不誇張地說,這些骨灰級的票友為京劇的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清朝統治者的喜愛與扶持也是功不可沒。所以,清朝票友的歷史其實也是京劇發展的歷史。究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說,在清朝,一般的京劇藝人文化水平並不高,而票友們的文化水平很高,他們可以對戲文做更好的改進。並且,在當時,戲班與戲班之間禁止互相「窺戲」,主要是為了防止偷學。而作為票友,則不受這個限制,於是取長補短,許多票友對於唱戲有很高的造詣。部分票友的下海演出也促進了京劇這個行業的發展。
可以看出,無論是最初手持龍票的票友,還是專指京劇行話里的票友,二者都絕不僅僅是「玩票」那麼簡單。對於京劇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