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京劇厲家班:這批童伶以紮實功底征服了上海觀眾

2019-09-03     政協往事

1936年,厲慧良在更新舞台演《連環套》飾黃天霸。
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上海專演京劇的更新舞台,活躍著一支以兒童為主要演員的演出班子,這就是「厲家班」。厲家班的童伶以紮實的功底、出色的演技,征服了上海觀眾,在上海京劇演出史上留下了一段特殊的記憶。
以「厲家五虎」為主體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地處閘北的更新舞台在戰火中被炸;同年8月,重新整修後又毀於大火。1936年年初,更新舞台遷至牛莊路704號(原三星舞台)後重新開幕。當時,《申報》刊登了一篇題名為《更新舞台開幕盛況》的短訊,對更新舞台換址開張做了報道:
素以布景著名之閘北更新舞台,現就牛莊路三星舞台原址,大加修茸,一切革新,於前日開幕。日夜兩場,俱演《天下第一橋》。正劇尚未登場,早已宣告客滿,後至者均抱向隅。雖大雪終日,觀者猶爭先恐後。該劇之最優點,即全班童伶,最著名厲慧良之龍官串戲,至於機關變景等事較前益覺敏捷,非周筱卿君親自指導,曷克臻此完善!
這篇短訊介紹了更新舞台從閘北搬到牛莊路三星舞台重新揭幕,開演《天下第一橋》的盛況,觀眾沒有因為劇場搬遷而感到陌生,觀劇熱情不減,雖大雪終日,戲院仍客滿,一票難求。一家戲院換址開張,觀眾如此踴躍,除了這家戲院機關布景出名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出的演員是厲家班童伶。
厲家班和更新舞台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1928年,周筱卿接辦地處閘北的更新舞台後,辦了一個京劇小科班,以琴師兼後台經理厲彥芝及其子女為主體,故稱為厲家班。
厲彥芝是滿族旗人,1896年生於北京,少年時便酷愛京劇藝術,曾拜羅福山為師學老旦,也習京胡。14歲正式登台演戲,在天津時曾跟汪笑依、小達子(李桂春)等同台演出。後來,厲彥芝因嗓子倒倉而專工京胡,曾拜董鳳年為師。由於他勤學苦練,那琴拉得剛、亮、脆、准、快。19歲時,闖蕩南方時,曾為開蒙的李萬春吊過嗓,為金霸王操過琴並結拜為兄弟。金少山灌制《坐寨盜馬》唱片時,即由他操琴。小科班裡的藝童從小即受到嚴格的訓練,都能串演幾齣折子戲,很受觀眾喜愛。其中尤以厲慧斌(習花瞼)、厲慧良(習武生)、厲慧敏(習青衣、小生)、厲慧森(習丑角)、厲慧蘭(習老生)兄妹5人的技藝最為出眾,被外界稱為「厲家五虎」。1936年,更新舞台搬至地處鬧市中心牛莊路的三星舞台後,厲家班隨遷於此,此後即在此演紅。
當時《申報》刊登了《譽滿江南之更新優秀伶班》一文,說「該班童伶文武老生厲慧良,嗓音天賦,唱做極其認真;坤旦厲慧敏,學本梅程,歌喉嘹亮,敏歌一曲,有裂帛停雲之慨。銅錘花臉厲慧斌,功架老練,歌如黃鐘大呂,一鳴驚人」。給了很高評價。不久,記者黃堯、丁聰等又在《申報》上撰文,文章標題為《厲家五虎》,褒揚了慧斌、慧良、慧敏、慧森、慧蘭厲氏5兄妹充滿「虎氣」的颱風。當時,上海有一批戲迷專愛看這批小孩子的演出,買票時常問:「小把戲格節目有哦?」「厲家班格戲有哦?」「厲家班」就這樣被叫出了名。
黃堯和丁聰都是在美術界工作的,他們特別喜歡與小演員打交道,在看了厲家班的演出之後,便帶著剛拍完電影《迷途的羔羊》的小演員陳娟娟、葛佐治,來與厲家班這些小演員交朋友,合影留念,並進行採訪。一次,厲家班演出堂會《甘露寺》,他們前去拍了照片,不久,上海的《美術生活》(第九期)以兩個整版的篇幅,系統介紹了「童伶平劇厲家班」,刊出「厲彥芝與慧良、慧敏、慧根合影」「慧良飾魯肅」(與便裝的電影小演員陳娟娟、葛佐治)「慧良飾喬玄」等11張照片。文中特別介紹了老二厲慧良,說他「10歲起即練習武功,工文武老生兼紅生。數年來經名師李桂春、白家麟、張韻樓、趙瑞春、孟宏垣、潘奎祥、藍月春、產保福等指導,藝乃益進。現能戲有《借東風》《四郎探母》《殺四門》《打漁殺家》《甘露寺》《珠簾寨》《赤壁鏖兵》《斷密澗》《擊鼓罵曹》等60餘出之多,唱做工極富馬連良味,為全班中之出類拔萃者」。
上海麗歌唱片公司也專門為厲家兄妹錄製了《岳母刺字》《法門寺》《華容道》《投軍別窯》《霸王別姬》等9張唱片。其中《岳母刺字》,由陳慧君飾岳母,慧良飾岳飛,慧敏飾岳夫人,慧森飾書童,慧蘭飾岳雲,慧斌飾楊麼,趙慧聰飾王佐。這些唱片在社會上風行一時。
厲家班尖子厲慧良
在厲家班這批小演員中,最出名的是厲慧良。早在閘北更新舞台演出時,年僅12歲的厲慧良已在更新舞台掛特牌。當時,有署名王唯我的在《從李萬春說到厲慧良》一文中,特別表示了對厲慧良技藝出眾的讚揚:
十年前在斌慶社坐科的李萬春,雖然不過是一個十三歲的黃毛孺子而已,但是他的玩意兒,卻已超過他的年齡以外,而使人看了「拍案叫絕」了。……中國戲劇界不能再有一個像十年前李萬春一樣的神童!……如今發現了比十年前的李萬春還要邊式的厲慧良,比當年的萬春還要年輕,所處的環境也沒有萬春優越。然而慧良的玩意,卻能出於當年李萬春之上。而看了厲慧良戲的,不但要使你拍案叫絕,簡直要叫人亂蹦亂跳。這孩子在上海唱了幾個月,真不知道陶醉多少人?……這樣的人才,就是全中國的戲劇界裡,也是難得發現的。
作為厲家班台柱的厲慧良,在厲家兄妹中排名老二,他聰明好學,舞台扮相、嗓子、武功都可以同當時的一流京劇演員媲美。他戲路寬,文武不擋。厲慧良的功夫練就很不容易,父親為了把他造就成出人頭地的人才,不惜讓他吃大苦、耐大勞,連吃飯的時候,也不放過他,總是讓他把一條腿吊在門框上,捧著飯碗進餐。他那出眾的腿功、腰功,圓場功、翎子功、髯口功、甩髮功乃至把子功等,就是經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磨鍊練就的。其間所經歷的痛苦與艱難,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對於自己的練功經歷,厲慧良自己後來回憶說:
我10歲學戲,第一齣戲是《殺四門》,10個月就學會了。緊接著,我的老師張福通就教我《挑滑車》。過去講究先練功,後學戲。《挑滑車》這齣戲我就是從「起霸」「頭邊」「二邊」「大搶花」「大刀花」「挑車」六個片段開始學的。這六個片段很重要,是這齣戲的基本技巧,不練好這些基本技巧就唱不了全出。如同(嘎調)唱不了就別想唱《四郎探母》一樣。
這六個片段我練了很久,到16歲轉入跟趙瑞春老師學戲,由趙瑞春老師給我說了全出《挑滑車》,我才學完這齣戲。到了17歲,開始和師兄陳慧林合唱一出《挑滑車》。他「起霸」,我「鬧帳」,他「頭邊」,我「二邊」;他「大戰」,我「挑車」。直到20歲,才逐步單獨挑起《挑滑車》。
厲慧良從7歲開始練功,在更新舞台上演的連台本戲《西遊記》中,與其他同仁子弟扮演小猴雲童,開始登台演戲。而後,厲彥芝根據他的扮相、身材、嗓音、天賦,為將他培養成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亂不擋的全面發展人才,做了長遠周密的安排。在他10歲時,聘請同班的張福通教課。張老師出身於上海孫家班「福」字科,教學經驗豐富,是厲慧良的武功和武戲開蒙教師,採用以戲帶功的教學方法,使他在童年時就奠定了堅定的武功和武戲基礎。
厲慧良天賦條件優越,學藝認真刻苦,在業務上不甘於人後,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據他的童年夥伴說,厲慧良幼年為某童伶演《四山》配演裴元慶,排戲時他在「趕三錘」接「四擊頭」鑼鼓點裡加了一些技巧動作,被主管以「喧賓奪主」為藉口而刪去,但在正式演出中,他竟一連做了十幾個又快又漂亮的「鷂子翻身」技巧動作,然後紋絲不動地亮相,觀眾席里爆出熱烈的掌聲。在當時可能是他一種幼稚的爭強鬥勝心理的驅動,後來卻成為他數十年舞台演出生涯中「藝不驚人死不休」藝術個性的種子。
就這樣,只有13歲的厲慧良,以其聰穎的天資,靈敏的悟性,優越的嗓音、扮相和出色的表演,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稱讚,被譽為滬上京劇舞台上的「神童」。
然厲慧良在更新舞台挑大樑的時間沒有延續多久。當時,上海京劇市場上幾家戲院為追求票房,競爭十分激烈,共舞台演《火燒紅蓮寺》,天蟾舞台演《濟公傳》,大舞台演《西遊記》,為招攬觀眾,更新舞台老闆、號稱「布景大王」的周筱卿也恢復上演機關布景的連台本戲《唐僧取經》,使出全身解數,不斷花樣翻新,即使如此,也未能遏制住營業狀況下跌的勢頭。厲彥芝出於對自己子女前途的考慮,同時也是出自對童伶班小演員才能的珍惜,1936年11月1日,在演了最後一出由厲慧敏飾虞姬,厲慧斌飾項羽,厲慧良飾子期,全體厲家童伶班參加的《霸王別姬》後,脫離更新舞台,告別了熱心的上海觀眾,前往寧波天然舞台演出。
厲家班就此走向全國主要的京劇演出市場,而厲慧良靠著他紮實的文武功底,經過多年演劇生涯的磨鍊,成為中國京劇界第三代武生領軍人物和「厲派」的傳人。1954年,在事隔18年後,厲慧良又來到上海,重新登上當年成名的更新舞台的後身——中國大戲院舞台,其精彩的演出,再次贏得上海戲迷的掌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HKe_WwBJleJMoPMOR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