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以嬰兒形態呱呱墜地時起,慾望便從五官最下游處開始覺醒。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口腔期被視為起點,原始欲力主要依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動作獲得滿足。而《風味人間》便是在人類慾望最原始之處「作祟」,以千百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為餌,魅惑眾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或許這句話便是對《風味人間》紛至沓來的自來水觀眾,最恰如其分的形容。攝人心魂的誘人鏡頭,幻化出沉浸在色與香中的美味世界,甚至有觀眾笑稱:「《風味人間》是挑戰人類意志力的終極關卡」,誘惑指數可見一斑。
《風味人間2》是在前一季的高起點上落地而生,高起點與嚴苛要求似是一對孿生兄妹,向來都是結伴同行。但豆瓣居高不下的9.4分,熱搜榜上的頻頻露面,似乎都在宣告著,《風味人間2》交出的接近滿分的答卷,擔得起嚴苛標準的重重考驗。
八年前《舌尖上的中國》掀起了滔天巨浪,令冷門的美食紀錄片搖身一變成為了待宰的肥胖羔羊,無數雙貪婪的手渴望分一杯羹,在此般境地下,「美食」開始變得膩人胃口,開天闢地的《舌尖上的中國》也遭遇著崩壞危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不去思考,《風味人間》是如何殺出重圍,並扛著美食紀錄片來到事業「第二春」的呢?
五光徘徊
「食」色陸離
一碗人間煙火氣里盛滿的是俠義柔情。
初看第二季《風味人間》中每一集的片名:《甜蜜縹緲錄》《螃蟹橫行記》《醬料四海談》《雜碎逆襲史》《雞肉風情說》《顆粒蒼穹傳》《根莖春秋志》《香腸萬象集》,像極了奔走於四海江湖的武俠片。
這並非是文案的噱頭,武俠片的思路在這裡清晰可見。
近乎垂直的懸崖峭壁上,隱約能看見有身影在數百米高空處輾轉騰挪,當鏡頭拉近後才發現,這並非是傳統武功中的飛檐走壁,而是踩著「通天」藤梯的蜂蜜獵人在與喜馬拉雅巨蜂爭奪著蜂巢。手腳並用、單腳掛緊藤梯,裸露的皮膚上布滿了復仇的蜜蜂,腳底一滑便會跌個粉身碎骨……諸如此類的鏡頭遍布於《風味人間》中,陳曉卿似乎在用鏡頭無聲訴說著,在美食的江湖中,每一種高端食材的獵獲,都是一場生死博弈。 《風味人間》中捕捉到的每一個人,亦是刀刀有情義,處處真功夫。
超微攝影鏡頭的助陣,更使《風味人間》對美食光影之美的捕捉來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些肉眼難覓的,諸如食物因子在美食中緩緩流淌的曼妙時刻,在《風味人間》中被不失毫釐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一覽無餘。
眼前是美食香氣與武俠之氣交融的光影之美,耳畔是擁有著「色香味俱全」聲線的李立宏老師恰到好處的絕美旁白,透過一方螢幕,那一碗人間煙火氣盛滿了詩意遠方,一同輕撫著觀眾的心。
「安內」不忘「攘外」
汪曾祺先生在《慢煮生活》中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做個走馬觀花的雜家或許並不難,但如何在萬花叢中採擇花蕊,掐著尖的擷取精華,而後成為融匯貫通的集大成者,卻是一門難解的學問。所以儘管近些年來國內美食紀錄片的數量積攢頗豐,但究其根本,似乎都是「術業有專攻」的有力踐行者。
《老廣的味道》探索南粵大地深藏的食鮮;《川菜的品格》追溯巴山蜀地孕育的獨特菜系;《上海的味道》尋找「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上海獨特食材……而這種「小而深」的細分,同樣延續到了食材領域,《水果傳》《人生一串》《早餐中國》等等諸多紮根在單一領域的美食紀錄片也層出不窮。
而在《風味人間》中,江南蟹塘的鮮風挾裹著北極圈極寒苦境的風暴;美國切薩皮克灣海灘上的啤酒杯,遠隔重洋與珠江口漁民盛滿鮮蝦的碗清脆碰撞;馬里蘭人大手大腳地拆卸蟹肉,與日本刀刀考究的匠人精神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好一幅龐博雜燴、跨越山海陸洲的熱鬧圖景。
並非是簡單的鏡頭拼接,而是通過相同工序在不同國度的起承轉合,同種食材截然不同的「下鍋之路」等方式,實現了《風味人間》在經緯度間出神入化的自由轉換,或許正是此般的形散而神不散,才是《風味人間》風骨飄逸卓絕的關鍵。 而在這背後升騰出的社會文化的碰撞、社會情緒的表達,也值得反覆品味。
環球同此涼熱,邊界逐漸模糊,中國並非一座美食的孤島。
風味風俗 何以得兼
什麼是風味?
陳曉卿導演曾給出過他的答案:風味,是指嘗到、嗅到、觸到食物的總和。文藝一點來說,風味更像是一種謎團,它給我們帶來了極大歡樂的同時,也讓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於是尋覓遍山川陸海的《風味人間》便應運而生。
也正是這份潛藏在人性慾望中的,對世界難以抑制的好奇,才成就了《風味人間》。懸掛在二百米峭壁之上的高危拍攝、在風暴肆虐的惡劣天氣里揚帆出海……此番勇氣倘若沒有熱愛與好奇做註解,就完全喪失了說服力。
而觀眾在好奇些什麼?
答案不得而知,這是一場變幻莫測的心理戰,在槍響之前無法知曉誰才是真正的贏家。所以《舌尖上的中國》三季以來才會走出「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般,九曲迴腸的道路。
在各式美食vlog橫行的今天,對美食鏡頭感的展示似乎已不足以支撐起一部美食紀錄片,觀眾渴望看到的並不僅僅是對美食的大快朵頤,更希望以美食背後蘊藏的社會風俗,來清解美食堆積如山的「膩」。然而《舌尖上的中國》翻車在前, 如何拿捏好尺寸,在風俗與風味間遊刃有餘成為了一道難題。而從《風味人間》的大獲成功中似乎可以窺見一二。
以《甜蜜縹緲錄》為例,從始至終並沒有大段對社會風俗的平鋪直敘,社會百態、萬千感慨都在美食中無聲展露。對「甜」的刻畫,由最初獵蜜者的大口食蜜,到以糖為輔料的精巧烹飪,再到最後的苦瓜回甘,完全依靠著食物本身的內涵推動節目層層深入。
「異國風光一掠而過,鏡中人物點到為止,克制、學會取捨,才能成就專業。」
也許正是此番恰到好處的留白,才吸引著觀眾的「好奇」種子,在《風味人間》中落地生根,蓬勃生長。
總編 | 韓英楠
編輯 | 青禾
校對 | 栗子
熱文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AaFnIBiuFnsJQVwx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