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血拚...這6個接地氣的詞,竟都有英文出身

2019-10-30     TonyRongEnglish



一說到「外來詞」,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咖啡、披薩、沙發等。

我們生活中,很多常用的中文詞彙,都是從英語中「借」過來的。通過巧妙的音譯,完美的融合到中文裡。

除了咖啡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外來詞,中文還有一些隱藏的外來詞,接地氣到讓人意想不到!

下面給你們盤點幾個。

殺馬特



10年,殺馬特這個style的流行程度,可以用「讓初中生沉默,小學生流淚」來形容。




雖然這個浮誇、濃妝艷抹還自詡為「貴族」的群體,在國內常常受到時尚界人士的鄙夷,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殺馬特,是來自英文中的smart一詞。

smart除了是聰明的意思,還有光鮮的、衣著講究之意。

畢竟殺馬特這種風格,在歐美、日本流行之初,走的是視覺系,風靡程度也相當可以。在當時,確實會被認為衣著講究吧...比較色彩那麼豐富。

卡(ka)



卡和英文單詞card聯繫在一起,並不難說通。仔細一想「卡」好像也是按照音譯的基本玩法,從英文「card」中引進的,作「卡片」的意思。

但在說外來詞的時候,很少會提到「卡」。

尤其,一說「卡」是外來詞,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驚訝,然後思考兩秒思考,才能get到「card」這個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卡」這個詞,已經被「借」了太久,完全毫無痕跡地融入進中文。甚至還出現了不少引申詞!

有學者認為,漢語裡的「卡」字原本只有qiao(第四聲)這一個讀音,ka(第三聲)這個讀音也是從它與英文單詞card被聯繫起來之後才有的

後來又漸漸隨著使用和推廣,有了卡車、關卡這些詞,ka這個讀音也因此發揚光大啦。

藏的如此之深,還有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卡」字可以說是外來詞中的大魔王了!

血 拼



把shopping翻譯成「血拚」的那位老師,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慘絕人寰的剁手經歷了。

Shopping本身,在英語中並沒有「瘋狂購物」的含義。

但經過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姑娘們也都心知肚明,shopping也常常伴有瘋狂消費的隱含義。用「血拚」這樣生動的翻譯來表現可怕的購物場面,實在是妙。

隨著「剁手黨」的壯大,「血拚」這個過氣網紅詞是不是還有機會回春一把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舒膚佳



當我知道舒膚佳的英文名是Safeguard之後,每次再看到廣告里那個拿著武器跟細菌打架的藍色小衛士,都要感嘆一下這個肥皂品牌用心良苦的推廣呀……




其實,品牌的名稱翻譯很多都使用了巧妙的音譯方法,既達到了音譯,又體現了產品特色,像奔馳、星巴克、佳潔士、多芬這些品牌的翻譯,既傳神又到位。

車厘子



都是櫻桃,憑什麼你貴那麼多

這種來自南美的可愛水果是不少人的心頭好。但也和其他進口水果一樣,車厘子的價格並沒有它的外表和口味那麼美麗……

在百度百科搜索「車厘子」,會自動轉到「櫻桃」的詞條。

因為「車厘子」本來就是cherry音譯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基本和「草莓」(粵語中的草莓)跟「草莓」的區別類似。

只不過為了方便區分,南美進口來的cherry,通常保留車厘子這箇舊譯名。並且,聽上去也高端一丟丟。

我們山東大櫻桃還是不服。

撲 街




不懂廣東話的朋友,但單從「撲街」兩個字里什麼信息都get不到,但如果告訴你撲街其實來自poor guy這個詞組,眼前立刻又有一道靈光閃過了對不對!

廣東話里類似的外來詞可以說數量驚人,什麼多士啊(cheese)、奶油啊(cream)、班戟啊(pancake)

但撲街,早就已經隨著港片的風行一起風靡全國了。

它原本是指在鴉片戰爭之後被「洋人」控制的香港,那些辛苦打工的下層民眾被「洋人」稱作poor guy。

而機智的香港人,則根據讀音把這句帶有侮辱意味的稱呼,打趣地寫作「撲街」。現在「撲街」,有「很糟糕的」意思。

不過相比之下,帶有咒罵含義的狠話「撲街」,講出來比poor guy要酷的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iaFHm4BMH2_cNUgtN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