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緝拿令畫的那麼抽象,官差為何能一抓一個準?你看上面寫的啥

2020-09-27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古代緝拿令畫的那麼抽象,官差為何能一抓一個準?你看上面寫的啥

在當代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一個很疑惑的點:那些古裝劇中的罪犯,官府要抓拿歸案的時候,都會在大街上貼很多的通緝令,上面畫著人物像。但是,不知你注意過沒有,那些畫像真的是很抽象,可偏偏在破案的時候,還那麼順利,這是為何?憑著一張簡單粗暴的畫像,竟然這麼厲害?

1939年8月19日,法國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照相機。1846年,法國人儒勒·依蒂耶將照相機帶入中國,清王朝的皇親國戚成了我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照相機可以將人的樣貌原汁原味的展現出來,但是 ,在沒有照相機以前,古人們還是以畫畫像為主。日常留念還好,但是遇到劫匪盜賊這種事兒,需要個照片什麼的,就憑那些抽象的緝拿畫像,真能抓到人?

據史料記載,這種畫像尋犯人的方法,是在唐朝後期才有的。由於沒有照相機這種先進 的設備,所以只能讓當事人口述回憶嫌疑犯的樣貌,然後再讓有技術的畫師依據這些回憶進行創作,最後,畫出來的也只是個大概罷了。不過,這也是很考驗畫師的技術的,運氣好的話,能將犯人的一些具體特徵都畫出來,但是,倘若運氣不好,那麼就只能得到大概的輪廓罷了。不過,官府卻絲毫不受這些畫作優劣的影響,該抓的都抓到了。原來,官府抓捕犯人,手段不僅只如此。

原來,古人們在通緝令上不僅是畫像那麼簡單,除畫像之外,他們還會在通緝令上將犯人的一些基本信息給寫下來,比如說,犯人是哪裡人、祖籍是哪裡的、什麼時候出生的、有什麼愛好特徵等等。這樣一來,犯人看到後也會心裡發慌的,加上有的犯人長得很有自己的特點,不是臉上有刀疤,就是那裡有顆痣的,就更加明顯了,老百姓看到了基本上都會主動向官上報。不過,這只是其一。

其二,在通緝令上還會有高額的懸賞金,一般分為「暗花」和「官價」。「官價」是給普通的老百姓看的,普遍都是1000兩白銀上下;「暗花」就不一樣了,金額更高,通常是用來給江湖人士懸賞的金額,畢竟,江湖人士走南闖北的,見識的多,人脈更是廣,信息也流通的更快,所以是很靠譜的。對於這種難見的金額,大家自然是會好好把握的。

其三,在古代,其實也是有「身份證」的,但是與我們現代的卻不相同,在古代的時候,有「路引」和「度牒」來證明身份 ,但是一般情況下用不著,基本上都是在跨越城市的時候拿出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所以,每當有通緝令發布的時候,各個城門的守衛都會在城門口進行排查,一旦遇到了讓他們覺得可疑的,就會抓走審問。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犯人基本上是很難逃脫的。雖說在古代很多的條件都不如現在,但是在那時候老百姓的智慧卻是很高的,所以,在歷史上很多的重大案件最後都被揭開了真相。不過,在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破案手段也越來越先進了,在處理一些案件的時候,也更加順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hVTzXQBd8y1i3sJd2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