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三毛語錄即使放在今天,讀起來也依舊不乏道理。
真正的好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打磨,也可以跨越時代的鴻溝。
而人也是如此。
正值開學季,央視特別節目《開學第一課》正式開播。
與此同時,曾主持過《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董卿,又憑藉自身的氣質登上了熱搜。
與撒貝寧搭檔的她,實力詮釋了一個女人應有的美好詞彙。
端莊、知性、高級……
她只是站在舞台上,就有一種令人安心的力量。
拋開節目的濾鏡,到了台下,她安靜候場的生圖也是妥妥的耐打。
有位網友的評論很到位:
「董卿所具備的端莊大氣、知識儲備,是那些衛視綜藝咖比不了的。」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01
有漂亮的思想,才有高級的人生
說起董卿,她的節目幾乎伴隨了我整個青春。
每年春晚,她是我最期待出場的主持人。
她參與製作的《中國詩詞大會》,是我至今最喜歡的節目。
主持《朗讀者》時,她的聲音沉穩又有力量。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充滿魅力、未來仍有無限可能的女人。
而越了解她,就越會明白,「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一個骨子裡透著優雅的女人,一定離不開思想的加持。
當年,董卿三次跪地採訪96歲老翻譯家許淵沖,被大罵毫無底線。
有人乾脆對她說,幹嘛要採訪他(許淵沖),年輕人根本不care,年輕人喜歡網上那些吸引流量的東西,喜歡熱鬧的節目。
但董卿的回答狠狠地打了對方的臉。
「我記得李宗盛有一次很憤怒,他抨擊一些流行樂團的創作只限於口水,他說你老是給人吃豬食,那人就真成豬了,其實是我們低估了年輕人。」
在她的觀念中,96歲的老翻譯家與20歲的年輕人之間有差距嗎?
有,但她覺得不能自以為是的低估年輕人的審美和判斷力。
一切只是因為你沒有給,而不代表他們不喜歡。
這就是讀書人和不讀書人之間思想上的差距。
一個女性,在面對噪雜聲音時仍能保持獨立思想的能力,這是讀書帶來的饋贈。
我記得《南方周末》的記者曾問她:
「如何保持一個魅力女人的心態?」
董卿回答:「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
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書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某一天發揮作用,使我變得更出色。」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而黃金屋孕育出了一個萬眾傾慕的董卿。
古人有言,讀書豈為稻粱謀?
堅持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有更好的出路。
而是當讀書變成了習慣,自然會讓你滿腹韜略、氣質如蘭。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不會,還能被看作是可愛,等你年紀大了,什麼都不會才知道什麼是災難。」
有漂亮的思想,才會有高級的人生。
畢竟容顏易老,才華難藏。
02
最頂級的人格魅力,是做事有魄力
網上有一段很流暢很廣的話:
「要我說女孩子呀,各有各的漂亮法。 有的眉目清冷,像是一整季的雪水都融在了她的眼睛裡。 有的酒窩甜蜜,她笑一笑漫山遍野的風聲都要消息。 有的天生綿軟,你朝她挨過去,像碰著了一團雲。 有的發汗時竟能生出淺淺的香氣,散在天地間頓覺雲銷雨霽。」
只從容貌上判斷,100個女生有100種美。
但我認為一個女人最頂級的魅力,是行事從容有魄力。
在董卿自己做主持人的時期,為了做好節目,她會一頭扎進書房讓自己做好萬全準備。
在接受專訪時她說:
「比如說我從六七點鐘坐下去,我可以一直坐到早上兩三點三四點,我幾乎就不離開書房了。」
每天只睡四個小時,眼睛一睜開,就開始想後期、想鏡頭、想形式和包裝。
為了工作,她耗盡全部心力。但這個女人的魄力,遠不止如此。
2014年,正值巔峰期的董卿,果斷按下了暫停鍵,選擇去國外進修。
事業上升期,普通人哪裡敢說走就走?
但董卿敢,她突然就消失在了觀眾視線中。
有位作者曾說,女性最大的價值,是經歷、生活和她看過的世界。
這句話就像董卿自己說的,
「閱歷和環境都會影響你的眼神和姿態。如果我一直安寧地生活,肯定不會是現在的模樣」。
(董卿在美國進修時期)
經過在國外的靜心打磨,歸國後,她的《中國詩詞大會》誕生了。
從浙江電視台到上海東方電視台到中央電視台,是近十年的積累。
從巔峰到隱退,是一年的打磨。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女性,成長為家喻戶曉的著名主持人,這是魄力。
中國女艦長韋慧曉曾說過一句話,我深記於心:
「戴一塊非常昂貴的手錶,好顯示出自己身價百倍,我對這樣的價值觀完全不感興趣。
我想要的是,一塊不貴的手錶,因為我戴過而身價百倍。」
出生時,沒有一個人是天才。
所謂的天才,都是那些不顧一切拚命的人的代名詞。
那些每次出場都令人驚艷的人,不是因為青春永駐,
而是因為從來沒有停止成長。
03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一位朋友因工作的原因,曾去過董卿節目錄製現場。
那天回來後我們聊天,她感嘆道:
「她(董卿)是我見過最得體的人。」
當嘉賓講話時,她總會上身前傾,用專注柔和的目光注視著對方的眼睛。
借著嘉賓的話茬,適時地開句玩笑,不僅活躍了現場氣氛,也讓嘉賓放鬆。
一個好的傾聽者,會讓人有充分的表達欲。
「經常有人說我聰明,懂得多,其實是因為我有機會和那些比我懂得多得多的人交流。」
這是她的原話。
你看,優秀的人,會對這個世界始終呈現開放的狀態。
他們能像海綿一樣汲取養分,源源不斷的充實自己。
不僅有自己的世界,還能為別人開一扇窗,讓彼此的關係舒適,又有餘地。
正如培根所言: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我相信讀書能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
希望你們,都能把握住時光的饋贈。
多讀書,讀好書,將思想轉化為外在的氣質。
永遠不疾不徐,永遠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