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童書「快樂大師」,用簡單的線條,教孩子體會「放任」的快樂

2020-08-08     育兒小米

原標題:英國童書「快樂大師」,用簡單的線條,教孩子體會「放任」的快樂

問:"人的一生中哪個階段最快樂"。

答:"童年時代"。

相信這個回答,多數人不會反對吧?事實上,就算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父母,也能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們總是那麼的快樂,總是那麼的活力。

仿佛孩子天生就是如此,由此也容易忽略了"快樂",在孩子的童年以及童年時光里,所具有的力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人在成年後快樂就變得越來越少了?原因就與在童年時代,快樂沒有被珍惜和重視有著極大的關係。如果在孩提時就讓快樂更加豐盈起來,

就會在在孩子心中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宇宙,讓孩子擁有抵禦現實風浪的鎧甲。

用快樂的天性,作人生的鎧甲

快樂的意義是:讓孩子忠實於自我,而不必過於壓抑;讓TA願意為自己和他人的快樂付出努力,加倍珍惜快樂,而不是視為當然;讓TA積極面對殘酷、即使跌入低谷,也能以笑容和勇氣再次出發。

快樂是孩子的天性,但我們也應該搞清楚,快樂的真實意義是什麼?是

"好吃的"、"好玩的"

?還是

"滿足後的大笑"、"充滿活力的蹦跳"

?其實這些都是快樂,但也只是快樂的表象。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我對這句話很有體會,擁有快樂童年的我,成年後有別於同齡人的勇敢和力量

上大學的時候,和同宿舍的女生,開始了創業,從最初的策劃到工作室開展,我和她一路堅持。期間也遇到過不少

的困難、險阻,

但我從來都只是積極地去面對,這其中都是樂觀的心態,在給我最好的支撐。最後用我賺到的錢,給爸媽在老家鎮

上買了一套房子。

你問我"為什麼你能如此樂觀",因為從小媽媽就說: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

差,遇到困難多思考,總會有辦法。得益於這些積極的影響,才有了大學時期的創業成功。我見過媽媽起床給我做早餐的背影,也看到餐桌上媽媽的笑容,她無時無刻在告訴我,生活沒那麼難,開心、快樂就好。

英國童書"快樂大師",教孩子體會"放任"的快樂

只有理解了快樂的真實意義,我們才能讓孩子從快樂中獲得真正的力量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做,才能讓讓孩子真正做到"快樂"呢?

英國童書歷史的快樂大師——昆廷·布萊克,就告訴了我們答案。翻看他的繪本,你會發現每一個人物,每一根線條,每一個故事都是在訴說著"快樂"

比如《快樂的光腳丫先生》,繪本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成年人,他不小心弄丟了一隻鞋子,光著腳丫,看起來很狼狽

。即使這樣,他也很開心。其中還有很多我們成人看起來很奇怪的情節,但那些在孩子的眼裡,卻是美好而充滿想像,原來人類可以和任何動物做朋友,還那麼快樂。

我家大寶讀的時候,還跟我討論這個主人公,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我說是"男孩",因為書名就是光腳丫先生。她堅持說是"女孩",因為她的一隻鞋子是高跟鞋。還說,這個姐姐好酷,她還敢和恐龍做朋友。也會發出一些問題:

"媽媽,她光著腳丫,不冷麼?

"

親子共讀小遊戲,讓快樂變得"更結實"

大寶讀《快樂的光腳丫先生》,問了很多問題。我也一一作答,我覺得這就是給孩子灌輸快樂教育的好時機。或許只需要幾個小遊戲,就能讓他更加深刻理解繪本中快樂的力量。

·和孩子一起體驗光腳丫遊戲

小孩子其實是很喜歡光腳丫的,往往就是我們大人覺得光腳丫會讓孩子受涼感冒。但是腳部有很多感觸器官,只要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帶著他,像光腳丫先生一樣,用腳去感受大地、草地、水坑。會讓他更真實的感受到,做光腳丫先生的快樂。

你也可以試著,讓孩子脫掉一隻鞋,感受下一隻腳光著的感覺。讓他知道,即使是丟掉了一隻鞋子也沒關係,還是可以擁有很多的快樂。

·和孩子一起打包鞋子

光腳丫先生收到了別人寄來的一隻鞋子,他拆包裹拆了很多層。那種驚喜感和快樂交織的感覺,就與我們拆快遞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試著跟孩子一起玩"打包鞋子"的遊戲,用一個鞋盒,一個廢舊的報紙或者衣物,將盒子打包好。

你可以假扮成快遞員,讓孩子自己一層層的拆開包裹,看看裡面到底裝的是哪雙鞋子?

我們家就在讀完繪本後,玩了這個遊戲。

平時我們只是自己收快遞,還從來沒有自己打包過。在打包過程中,我讓大寶說出家裡的地址,自己來寫門牌號,幫忙將包裹用透明膠帶粘好。

在整個過程中,他很積極,也充分體驗到了自己勞動成果的快樂。

媽媽來叨叨:

日本漫畫家幾米說:"昆廷·布萊克的圖畫,讓人感到一种放任的快樂"

。但其實,只是給孩子"讀完"繪本還是不夠的,家長應該要讀懂書里關於"快樂"的內涵,並用生活化的形式告訴他。比如,通過各種親子遊戲,豐富孩子對於快樂的理解,讓他收穫真正快樂的力量,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Ogxz3MBeElxlkka98i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