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人們把最美的時光、最美的藝術封存在了大漠敦煌里。
它是人類文明最美的傑作,世間上每一個美麗的靈魂都是從敦煌轉生而來。每個人生下來就註定了對敦煌心生嚮往,一生只有去過敦煌,靈魂才會變得完整。
前流長河 波印重閣
如果發明了時光機,許多人都渴望第一時間回到漢唐,一覽空前盛世。而事實上在莫高窟。我們能夠找到心之所向的這場漢唐遺夢。——10月28日,楠書房·敦煌文化之旅的第三天,我們終於來到神往已久的莫高窟。
莫高窟開鑿在峭壁里。一進窟內,內心瞬間變得平靜,完全忘掉了洞外黃沙飛舞的殘酷與浮躁。所有的色彩和文字都變得斑駁模糊,許多造像也都落魄殘損,可是那種美的魔力一點都沒有被風沙和時光侵蝕掉。
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美,走快一步、眼睛多眨了一下就會錯過了一個精美絕倫的瞬間。來到這裡就只想永遠留在禪室里,天天對著絢麗的壁畫和佛像。
莫高窟多為私人出資開鑿的石窟,佛像和壁畫都凝刻著無限的虔誠。每一處細紋都經過精心修飾,每一個表情都仿佛探知心聲。那些不知名的工匠怎麼竟有如此高超的手藝,那些紋飾,那些造型,哪一樣不是出自藝術家的手筆。
莫高窟第98窟 窮子喻 五代
每每看到這樣來自古代的輝煌,總不免作一番痴想,仿佛當年的畫師還近在眼前,一切曾經的繁華還觸手可及。每一次的痴想都是一次穿越,都是帶著對歷史的崇敬做一番虔誠地膜拜。
創作也好,研究也罷,孤單寂寞、虔誠專注才能鑄造輝煌。
莫高窟第217窟 佛說法圖 盛唐
莫高窟第45窟 釋迦及弟子像一組 盛唐
藉由台灣作家何飛鵬的散文《一點聰明一點痴》中的一句話: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難成大局;痴似呆拙,但孜孜矻矻,一點一滴,最終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前世美夢,今生敦煌
二十世紀初,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無意中打開,敦煌再次暴露在全世界眼前。無數人像嗜血的惡魔一樣來到了敦煌,給敦煌帶來掠奪和蹂躪。
今生的敦煌看似很坎坷,但帶給我們的並不是死的威脅,反而是生的力量。
如今我們常常想,如果沒有斯坦因等人的到來,我們現在將擁有多大一筆財富啊!可是未必!可悲的是讓我們唾罵的強盜們帶走的文物幾乎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可是晚清政府將剩餘文物運出時,幾乎每至一處就失竊一部分。
孰是孰非,永遠無法簡單地下一個定論。敦煌是一部輝煌史,也是一部辛酸史。在這部史書中出現的每一個曾經鮮活的人物,都應該獲得後世公正的評價。
所以,如今的我們依舊帶著一份敬意注視著王圓籙的靈塔,它佇立在這裡也是對後世的一種敬告:讓貧弱和無知書寫的無盡辛酸與遺憾不再重演!
人生如逆旅 此處是吾鄉
常書鴻是第一代的敦煌守護人,因為在一本舊書上領略過敦煌的美以後,毅然拋棄巴黎的榮譽和愜意來到敦煌。戰亂、嚴酷的生活環境、文革的災難,都沒有令他放棄守護敦煌的事業。
老先生說他雖然不信佛,也不相信有輪迴。但是如果給他投胎的機會,他還要做「常書鴻」,因為他在敦煌的事還沒做完。
樊錦詩是第三代的敦煌守護人。這位嬌小瘦弱的女生從大學畢業開始就一直守在敦煌。她虧欠了家人很多,但是她心裏面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敦煌的美值得她獻上一生的青春,她一定要做點什麼。
本圖片來源:公眾號「敦煌研究院」
三年又三年,直到現在退休了她依然是退而不休,每一天都擔心一覺醒來敦煌就這樣消失在黃沙中,總是半夜從夢中驚醒。她覺得這五十幾年的工作只不過完成了莫高窟的工作的1%。
而今,莫高窟一共擁有150位講解員,帶領我們參觀的講解員邊磊老師已經在這裡12年,他說:「莫高窟講解員的流失率是很低的,大家來了,就不想走了。」他們日復一日在這裡為一批批遊客講解,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把重複的事情認真做,卻不知疲倦,甘之如飴。
正是因為一代代敦煌人堅守莫高,心無雜念勇往直前,才有了今天「千年敦煌重煥光」的模樣。他們不一定聽過《無問西東》里那句台詞——「靜坐聽雨無畏,無問西東求真」,但他們就是這樣做的。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
敦煌的美好,需要我們的惦記和信念才能一直延續。雖然敦煌正在一天天地消逝在風沙中,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命運。
但是只要還有人相信、還有人嚮往敦煌的盛世美顏,她就不會消失殆盡。就像敦煌的守護人每天都在跟時間競賽,他們希望用自己的一生去多換敦煌的一千年。
此刻想起之前看過蔣勛的《美的沉思》里的一句話,能很好地詮釋這一感動:
「時間會戰勝個人,但不會戰勝人類。'文化符號'的存在,是民族合力抵抗時間災難的標誌。」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
撥開塵沙,又見明月,再見敦煌
(來源:楠書房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Lu8F3ABgx9BqZZIs0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