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63歲大爺抑鬱失眠,疫情期間竟神奇地好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20-03-21     廈門日報社

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很多人的生活被迫改變

而每天的睡眠也受到了影響

不過最神奇的是

有的人失眠竟然治好了……

到底怎麼回事呢?


  • 鄭女士今年56歲,容易焦慮,多年來因失眠接受藥物治療。平時不愛出門,很少參加活動。

疫情期間,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報名當志願者。在小區門口為大家測體溫,每天工作任務重,活動量大增,和外界交流多,心情變好了許多,晚上在床很快就能入睡。


  • 王大爺63歲,過去因抑鬱失眠,一直吃藥,甚至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絕望、自卑,不喜歡和別人接觸交往。

疫情期間,他參加志願服務工作,挨家挨戶排查和宣教,忽然發現自己能發揮作用,人生有了價值,自信了許多,睡眠質量也好多了。

在廈門各個社區入口的志願者們(圖文無關)

看到這兒

有人會說晚報君今天的主題是志願者

才不是呢!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

我國把今年的睡眠日主題定為

「良好睡眠 健康中國」

疫情期間,有人的睡眠好了,但是有不少人都出現了睡眠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晝夜顛倒,其中又以老年人和年輕人最典型

來看下下面兩個例子

疫情期間出門少 入眠難起床也難

62歲的周大爺有晨練習慣,每晚將近10點睡覺,第二天清晨五六點起床,吃完早餐後到附近公園活動。但受疫情影響,周大爺減少出門頻次,活動量減少,太陽也曬得少了,人在家感覺煩躁,晚上躺在床上遲遲不能入睡。

由於入睡時間晚,第二天早晨起不來,白天也暈沉沉沒有精神,同時感覺身體僵硬,腰酸背痛。如此的惡性循環持續一個多月後,他到醫院就診。周大爺接受藥物治療,加上公園已經開放,他又能出門活動,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睡前刷疫情新聞 情緒焦慮難入睡

25歲的小楊因遲遲未能復工,只能一直待在家裡。她原本晚上十一二點睡覺,然而因刷手機關注疫情,經常到深夜一兩點才準備睡覺。小楊有經濟壓力,睡前看疫情新聞,又讓她情緒更加焦慮,經常要躺上兩個多小時,甚至天快亮了才能睡著。

一覺睡到中午的小楊,起床後還是感覺身體很累,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她從藥店買來褪黑素片,但服用一段時間後沒有效果,還出現了頭痛、頭暈的副作用。最後,她只能求助於專家,經過逐步調整,睡眠質量才慢慢恢復。


專家支招

調整生物鐘不能淺嘗輒止

醫學博士、廈門市仙岳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主任韋璇指出,晝夜顛倒的睡眠方式特別不利於身心健康,因為它打亂了生物鐘。疫情趨勢好轉,大家也要逐漸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調整好生物鐘是關鍵的一步。

如何調整生物鐘?

下面兩個方法大家可以嘗試下

需要按時起床的,根據固定起床時間,減去臥床時間(一般不要超過7小時,也不要低於5小時),推算入睡時間。如需要早晨6點起床,如果能很快入睡,可以在夜間11點睡覺;如果不能很快入睡,那就壓縮臥床時間,12點再上床。臥床時間越短,入睡的驅動力就會越大,更容易入睡。

如果不需要按時起床,可以嘗試推遲入睡時間的「時相療法」,即按照目前的入睡時間,逐漸推遲上床睡覺的時間,直至生物鐘恢復正常。如每天在凌晨3點才能入睡,第二天上午10點才能起床,就保持凌晨3點上床睡覺3天,再改為凌晨4點上床睡覺3天,之後是5點、6點……逐漸類推,一直調整到夜間11點左右入睡。但無論何時入睡,臥床時間要保持不變,最好不要超過7小時。如果每次調整上床時間點,只維持3天還無法調整回來,可以維持更長時間,等生物鐘穩定了再做下一次調整。

提醒:

千萬不要嘗試一兩次感覺沒效果就放棄!調整生物鐘一般需要堅持至少兩周到一個月,才可能逐漸顯現出一定效果,這是生物鐘本身的特性決定的,破壞容易,重建難。


分析睡眠問題 生理心理都要兼顧

廈門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心理分析博士、閩師心理服務中心首席諮詢師李春苗說,睡眠問題有多重原因。

首先要排除生理方面的問題,很多睡眠問題是因身體問題引起的,如疼痛、咳嗽等,需要到醫院做檢查,也可以到醫院睡眠中心進行睡眠監測,排除生理問題。

排除生理問題後,可從多個方面幫助解決睡眠問題。如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看手機、玩遊戲等。睡覺之前處理好需要思考的事,如果處理不了,可以寫下來,第二天再處理。每天要有足夠的運動量,消耗體能可以促進睡眠。運用促進睡眠的心理方法,如反向睡眠法,睡不著時,就逼著自己不睡,反而會讓自己撐不住而進入睡眠。此外,如果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睡眠問題,需要找心理諮詢師,才能有效解決睡眠問題。


下面針對兩個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

專家也做了解答

Q:睡眠軟體悄然走紅,有的軟體號稱把手機放在枕頭下,就能檢測睡眠狀況。然而,這些軟體靠譜嗎?


A:韋璇說,睡眠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命現象,醫院裡監測睡眠狀況使用的是「多導睡眠監測儀」,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務人員操作,需要在被監測者的頭皮、面部、胸部、腿部放置電極,監測腦電、眠動、下頜肌電、腹部肌電等,並通過鼻部傳感器監測呼吸氣流,用麥克風監測鼾聲,用重力感應器監測體位變化,還有視頻音頻系統記錄睡眠中的特殊事件,且同步連接呼吸機,每一項生理信號都有嚴格的量化指標。所謂能測睡眠的手環、手機軟體等都是不靠譜的,市民抱著玩一玩、試一試的心態就好,不用太當真。


Q:目前市面上改善睡眠的藥物主要有褪黑素片、棗仁安神顆粒、安神補腦液等,吃這類藥有效嗎?


A:韋璇指出,市面上的睡眠藥物大多自稱草藥,實際偷偷放了安眠藥,而且有依賴性,吃了有效果,沒吃一樣睡不著。


李春苗認為,睡眠藥物不能隨便亂吃,可以到醫院找醫生諮詢。睡眠問題往往不僅只是睡眠問題,不能單純吃藥,找中醫進行較全面的調理會更加有幫助。


最後,希望大家

都能擁有一個優質的睡眠

祝你天天好夢~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龔小莞 通訊員 陳鷺

編輯:林聿晶 審核:楊佳音

廈門晚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JDUAXEBiuFnsJQVc02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