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詐降次數之多、詐降之頻繁,竟然已到達了滑稽、離奇的地步

2020-01-09     指點江山

說起明朝末年的流賊來,最有名的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兩人了。連官方正統史書《明史》都特地為兩人單獨列傳,可見其勢力之大。與直接致使明朝滅亡的李自成相比,張獻忠雖然沒有殺進北京城,但是,他攻克了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還焚燒了皇陵,令大明王朝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父做小生意販賣紅棗。初為捕快,進入延綏鎮成為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喪命。崇禎年間,他組織農民軍起義,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稱大西王。帶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於成都,年號大順。

即便如此,膽大包天的張獻忠也有服軟的時候。明軍對他進行圍剿的時候,他感覺支撐不住就選擇向明軍投降,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投降。

崇禎六年(1633年),在明軍的威逼下,農民軍實在是難以抵擋,於是,紛紛投降,希望朝廷能夠寬大處理。這次投降的農民軍首領共有六十一位,其規模之大,令崇禎皇帝感到欣喜若狂。不料,投降的農民軍大多都心懷不軌。很快,他們便趁機逃脫了明軍的管束,成功地從陝西進入了山西、河南、安徽等地。這樣一來,流賊的勢力就不只遍布陝西一帶了。

明軍的招降政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導致流賊勢力壯大的主要原因。到了崇禎七年(1634年),五省總督陳奇瑜奉命剿滅農民軍,將張獻忠等流賊困在了車箱峽中。車箱峽,顧名思義,就是只有兩端有出口的狹窄區域。張獻忠等人不慎誤入車箱峽,真的是求天無路,叫地無門。張獻忠和李自成不甘等死,於是,用重金賄賂陳奇瑜和他身邊的將領,並且,裝出一副洗心革面悔恨當初的樣子。

陳奇瑜自認為智慧過人,對於張獻忠等人的詐降深信不疑。為了展示自己的大度,陳奇瑜將農民軍盡數放出,還對他們諄諄教導。張獻忠等人叩頭如搗蒜,連忙保證再不叛亂。陳奇瑜欣慰之餘,下令讓歸降的農民軍回到家鄉,以後就按正常的百姓對待。張獻忠等人來到安全的地方之後,迅速殺死了隨行的官兵,然後,堂而皇之地逃之夭夭。

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兵部尚書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之下,各路農民軍都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張獻忠也在受傷之後撤到谷城(今湖北谷城縣)。為了保存實力,張獻忠假意接受了熊文燦的招降。熊文燦招降了張獻忠以後沾沾自喜,自以為天下再也沒有流賊了。不料,崇禎十二年(1639),歸降僅僅一年的張獻忠突然將谷城縣令殺死,然後,重新起兵。

對於此事,崇禎皇帝氣地直接將熊文燦處死,可是,事已至此,已經於事無補了。

上述的三次投降只是規模比較大的投降,實際上,張獻忠總共向明朝投降了十幾次,而且,每次都獲得了成功。有的時候,他甚至投降了十幾天後就再次反叛。這樣一來,連張獻忠的部下也知道他是詐降了。連續投降十幾次,這聽起來非常好笑。不過,為何張獻忠每次都能詐降成功呢?難道明軍的智商都如此不堪嗎?其實,我們只要對張獻忠每次投降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

這種故事,本身也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多的已讓人不敢相信了。就好象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調侃張獻忠的詐降那樣:「張獻忠詐降次數之多、詐降之頻繁實在已到達了滑稽的、離奇的地步了。」面對這種事實,如果我們還相信這種故事,那只能證明兩件事:

第一、明帝國的那些將帥都是人頭豬腦;

第二、相信這種事情的人都是人頭豬腦。

其實,每次向朝廷投降的時候,張獻忠的軍隊都保持著完好的編制。從中可以看出,乞降的張獻忠並並非一敗塗地。明軍雖然是正規軍,但是,和農民軍作戰的時候優勢並不明顯,甚至,還小有劣勢。因此,他們只能對張獻忠進行招降,而不能將他的部隊全部打亂。正是有著完好的部隊做依仗,張獻忠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東山再起。

在很多時候,招降只是大臣們文過飾非的一套說辭。崇禎皇帝聽得多了,未必就不知道其中的奧秘。可是,就算是知道,崇禎皇帝也沒有辦法解決此事。如果,他拒絕招降,那麼,流賊反抗起來就更無法處理了。畢竟,將農民軍逼到絕境,只能落得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場。因此,在占據絕對優勢之前,明廷只能採取招降的方法來穩定局勢。

從鎮壓農民軍的成果上來看,洪承疇的能力是最強的。在他的追殺下,陝西等地的流賊全都銷聲匿跡。但是,在洪承疇勝利的背後,是山西、河南、湖廣等地越剿越多的流賊。因為,流賊打不過洪承疇,只能到別處去為害一方。說白了,剿賊勝利,只不過是讓流賊換個地盤,或者讓流賊暫時歸降。大明王朝想要用這樣方式來實現中興,無異於緣木求魚。

張獻忠假意歸降,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頌德之聲。而亡國的禍患,也就在此時悄悄埋下了。

參考資料: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傳》、《綏寇紀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II8iW8BMH2_cNUgCz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