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或是趙普的投名狀;宋太宗繼承帝位是件好事!

2020-08-20     我說今史

原標題:金匱之盟或是趙普的投名狀;宋太宗繼承帝位是件好事!

北宋開國時期,太祖太宗之間的皇位傳承是頗有疑雲的,在經歷過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宋太宗到底是合法繼位還是弒君篡位一直都沒有準確的答案,而且也不會有答案了。只能說趙匡胤死的太早,宋太祖晚死十年,宋朝的地緣環境就會大不一樣了,或許可以解決北宋地緣戰略格局補齊最後的短板,避免宋朝從始至終都處於被動防禦的戰略弱勢地位。一個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莫名其妙地暴卒,而他的繼任者只有守成之資,卻無開國之能。

太祖的兒子能力也是不行,所以遲遲沒有立太子,國家沒有統一所以需要一個有能力繼承者,太宗為什麼被質疑,其一北伐兩次失敗,損兵折將,大傷元氣,其二人品不佳,逼死自己的侄兒和弟弟。而且太祖不立太子也可能考慮太宗的勢力,如果立了太子,太宗估計會使陰手段,不立太子能穩住太宗,避免其對太子的迫害。也不排除真的就是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可能趙匡胤認為他死後,自己的子嗣沒辦法或能力鎮住趙光義和趙光義的勢力。算是求和,保留自己一脈。

可以從歷史的記錄中感覺到是宋太祖一直是在猶豫,想傳位兒子,但趙光義任開封府尹日久,朝中勢力尾大不掉,於是太祖在一片反對聲中想遷都洛陽,主要目的就是想擺脫開封趙光義的影響,4月考察完新都,10月就暴斃了,所以說才被後人認為被弒殺的可能性非常大,主要是趙匡胤傳位的不穩定讓趙光義感到了危機。

這種推理也是很合理的,太宗作為太祖爭奪天下時的重要人物,有軍功,不好抹殺,但太祖後期是有培養大兒子繼位的,不僅讓兒子多次代表國家接見投降之國,還有遷都洛陽的想法,弟弟在開封實力太大,要一步一步瓦解,在趙二的強大勢力壓制下,遷都不成功,當時太祖氣的留在洛陽住一個月,不回開封,就這引起趙二的先發制人。當然這只是小編的一個推測,也不排除太祖就是暴斃了。

不管怎麼說太祖暴斃,身前也沒有明確誰來繼承皇位,那麼太宗的帝位就不會穩固,所以出現了後來的所謂「皇太后遺言」,也就是金匱之盟,大概就是說皇太后要求皇位兄終弟及,並且要求太祖皇帝立下字句專門派人保管云云。可是這件事本來就有問題,此事最初是在太祖駕崩多年以後,趙普一次上書提到,趙普這次上書搬倒了盧多遜,並把趙廷美牽連進這個謀反大案,微妙吧,太宗派人一找還真的找到了這個東西,可問題又來了,如果趙普說的金匱之盟是真的,此等大事太宗不可能自己不知道,那他自己剛繼位時為什麼不說?而且趙普為何不早提出來?

非要等到北伐大敗、德芳、德昭已死之後才提這事,而且還把盧多遜打到在地,順便還把兄終弟及的下一位趙廷美給廢了,保證金匱之盟只對趙二自己的後代生效,趙普玩政治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如此可見此事多半是假的,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已,如果太宗真的是名正言順,又為何如此上下其手呢?所以個人覺得金匱之盟破綻太多了,更像是趙普交的投名狀,順便幫太宗解決一下合法性問題。

當然歷史問題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太宗繼承帝位對於北宋來說是件好事,如果太祖的皇位順利傳給他的兒子,而不是政治成熟,老謀深算的太宗,或許在當時那個混亂的歷史背景下,北宋也不能把這半壁江山順利的延續下去,不然王朝二世而亡,宗廟社稷動搖,就是一個短命王朝而已。不過估計太宗最後也想不到,他直接傳位給了自己後人,沒有再轉回太祖後系,直到南宋高宗無後,又由太祖子孫接任,只能這是天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DzCnQBLq-Ct6CZAr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