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轉載自精英說(ID:elitestalk)
一直以來,高考都被視作人生的起跑線和命運的轉折點。
圍繞著每年如期舉行的考試,許多人的命運被一一鋪開。即便高考只有短短三天,但從那一刻起,那些由高考開啟的命運,和與它相伴的未來就開始無限延長。自恢復高考以來,的確有無數的人通過高考跳上了新的階層,高考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此之前,大多數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關鍵的72小時,可以這麼大程度地影響你以後的際遇。
而到了每年高考季,網絡上熱度最高的話題,永遠離不開「高考狀元」。作為社會津津樂道的話題,成績優異的他們被考試製度遴選,獨占魁首,成為人們對於知識和成功的一種寄託。
與此同時,作為全國各地區高考總分第一名,一名高考狀元的誕生背後又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天賦、情商、志向、勤奮,家庭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教育方式,甚至包括就讀中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水平、教學方法……無不是其制勝的關鍵環節。
「高考狀元」也成為了被不少商家和教育考試機構利用的「宣傳利器」
教育部在今年表示,嚴禁宣傳「高考狀元」
每年全國各地高考揭榜後,狀元因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社會影響力、關注度和號召力成為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牽動著全社會的眼球,成為每年全國高考賽場上萬眾矚目的明星。
如今自1977年恢復高考已過去42年,曾經成為狀元的人,後來都擁有怎樣的人生?高考對他們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狀元們如今又都去了哪裡?
湖北省高考狀元榜眼騎馬遊園引圍觀
圖片來源:中新網
清北包攬全國狀元,女性比例逐年遞增
放眼全球,一流生源始終是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前提,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頂尖大學擁有全球最優秀的生源。
「能否贏得高考狀元青睞」,也被視作是檢驗一所大學是否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頂尖大學不可忽視的標誌之一,更是檢驗一所大學辦學實力、社會聲望、辦學水平、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指標之一。
數據表明,恢復高考42年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幾乎包攬了中國所有的高考狀元。其中,北京大學最受全國高考文科狀元青睞,清華大學最受全國高考理科狀元垂青。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仔細瀏覽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公布的數據,在2007-2016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清華大學錄取的高考狀元人數最多,有393人,躍居「2017中國高考狀元最青睞大學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學367人,屈居第2。
北大清華兩所學校錄取的高考狀元占全國總數的91.46%,成為最近10年來中國最受高考狀元青睞的兩所大學。
香港大學44人,居第3;香港中文大學10人,列第4;復旦大學5人,居第5;香港科技大學有3人,列第6;中國人民大學2人,居第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各1人,並列第8。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調查的1952-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1999年以前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完成大學本科學業後,選擇在國內就業或創業的高考狀元比較少,大多數選擇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是狀元的留學首選。與此同時,隨著一波人的離開,清華大學晉軍教授每年對新生進行背景調查,結果發現越來越多的清華學生來自富裕家庭。「家庭背景決定了學生接觸的資源、學習環境、眼界和見識......你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與此同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恢復高考40年來,男狀元占56.22%,總體占據優勢地位,但最近十多年來,女狀元稱霸全國17省,全國高考狀元性別比例發生倒轉,女性比例上升達至53.41%,巾幗不讓鬚眉。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2000年以來中國女性已逐步在全國高考競爭中「稱雄」,從最初的「三分天下有其一」逐漸走向「頭頂半邊天」,近四年來女狀元所占比例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從發展趨勢來看,大有「一枝獨秀」之勢。
而在冰冷的數據之外,高考狀元的身份又給這些男孩女孩們帶來了什麼?
狀元大多從事高薪職業
曾幾何時,每每提到狀元這個詞,人們腦海中大多會浮現「呆頭呆腦只會讀書」形象。
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他們思想獨立、興趣豐富,目標感強又擅長自我管理,即使卸掉學霸的身份,也依然是一代天之驕子。
稍一了解,在高考狀元中,後來成為中國頂尖大學教授、國外知名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媒體人等等的都不在少數。
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魯迅文學獎獲獎者、新聞媒體界的大亨、資深主編、全國知名的「狀元律師」、狀元基金經理和金融才俊……成功者比比皆是。
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在學術界、專業技術領域職業成就最高,經商、從政卻並非高考狀元所長。
根據這些高考狀元們的職業分布和收入看,這個群體就業的行業領域分布較為廣泛,經濟收入和職業地位較高,大多從事「高薪職業」,多屬於各行業白領或金領階層。
從職業成就來看,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平均水平明顯高於非狀元群體的平均水平,但更多時候,高考狀元們其實就隱匿在我們的身邊。
如果你曾穿梭在北京深夜的地鐵上,你就可能與一位名叫佟亞濤的高考狀元擦肩而過。在巨大的人流中,佟亞濤的身影看起來並不顯眼,來自河南漯河一個普通家庭的他,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
佟亞濤1989年出生,在2007年以658分的成績成為當年的漯河市文科狀元,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之後順利保研。
如今12年過去,他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一檔財經欄目擔任夜班編輯。
在佟亞濤看來,讀書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特別對於出身貧苦家庭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佟亞濤喜歡自己的工作,他希望能夠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北京買房、養活自己和家人,「高考狀元只是過去,能夠過什麼樣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佟亞濤這樣說道。
作為清華控股資產管理集團投資總監的劉也行,是2004年的河南省高考理科狀元。
來自河南省信陽市的他,在當年考出了719分的高分,而後劉也行成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博士,並跨界金融。
劉也行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母親是一名公務員。他從小喜歡讀各類書籍,父母從來不干涉他的學習。
2013年,還在清華讀書的他參加了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節目,沉穩冷靜的答題風格讓他獲得了「清華新一代男神」的網絡稱號,也讓他在全國觀眾面前「火」了一把。
對於狀元身份,劉也行說:「這不應該是我人生里的唯一高點,畢竟考試只是人生早期階段中的一個小插曲。」
而從本專業跨界進入另外一個領域的,也不止劉也行一人。
2017年春節期間,各大網絡媒體紛紛以《她曾是省狀元,讀完清華北大卻成了遊戲主播》對內蒙古理科狀元石悅進行報道,由此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2006年,石悅以702分的高分考取了清華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後到北大讀了碩士。然而就在畢業後,她給了所有人一個意外:當遊戲女主播。
目前,她在某直播平台擁有一百多萬粉絲,新浪微博擁有兩百多萬粉絲,成為很多人口中「浪費國家資源、不務正業」的成功人士。
當大部分人被學霸虐得死去活來時,遊戲成為了那些翻牆逃課打遊戲的學渣們僅存的尊嚴。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學霸不僅成績好,體育也很強。現如今,學渣們不得不承認,這為數不多的優越感來源早已消失:好學生們打遊戲,也很強。
在石悅看來,高考狀元身份只能代表過去的榮譽,並不能說明和定義一個人的能力和真正適合從事的事業。
她至今還記得當年大學導師和她說過的一句話:「人生不是規劃出來的,人生是跟隨自己的靈感和直覺走出來的。」這也幫助她跟隨了自己的內心,在人生選擇上做出了看似「瘋狂」的決定。
事實上, 這種跟隨內心的基因,在高考狀元們的血液里似乎並不少見。
杭州女孩周劼人,在2005年以659分的成績成為杭州市蕭山區高考文科狀元、浙江省第四名,入讀清華大學新聞系。
畢業後,她順利進入了讓新聞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新華社,一呆就是6年。
直到2015年,周劼人離開新華社,加入一家健康科技類創業公司出任合伙人。她說:「好不容易趕上現在這麼好的時代,怎麼可以一味求安穩呢。」
1987年出生的王浩然是2005年湖北恩施州理科狀元,父親是公務員,母親則在家做些小生意。
清華化學系本科畢業後,他曾南下到廣州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也曾嘗試創業,但都不成功。
此後他去香港深造,2013年回到北京,加入了一家著名的金融投資公司。
周勇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負責廣播電視新聞理論、實務與視覺傳播效果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作為1992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狀元,這一身份讓他得以進入夢寐以求的中國人民大學,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專業。
如今,曾經的狀元身份只是偶爾成為飯桌上的談資。在周勇看來:「社會輿論不應該過於神話高考狀元,在我看來,任何經驗都是不可複製的,個人努力永遠比一個光鮮亮麗的標籤要來得實在。」
在由新浪新聞採訪的這6位高考狀元中,他們有的已是大學教授,有的成為遊戲女主播,有的在北京成家有娃有房有車,有的還是單身、租房、坐地鐵騎單車上班……
歸根到底,「狀元」不過是一次小機率事件,而所謂「混」得好與不好,其中更多涉及的是世俗的價值。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被視作是普通人翻身的利器,因為對於我們父母那一代人而言,高考猶如一根救命稻草,令人發瘋一般地全身心投入。
那個年代能考上的人欣喜若狂,比之范進中舉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偏遠一點的農村或小地方,能考上大學更是全村人激動炸鍋的時刻,無論怎麼看,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但現如今,人們已然意識到人生不僅是一場馬拉松,更是一場綿延數代人的接力。
考上大學,甚至是名牌大學,在今天只是給你增加了並不算太多的人生砝碼,如果有,當然好,如果沒有,也未必需要捶胸頓足。畢竟,一場考試能測量的東西本來就是有限的。
正如北大2019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一位在小學圖書館工作的女生對母校的感謝:「北大讓我有勇氣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機會與成就並不靠高考分數決定,但成功的人必定與努力好學脫不了干係。遵從內心,而不被世俗捆綁,真正知曉「你是誰,你要去到哪裡」,或許才是每個人需要去追尋的意義。
參考資料:
紀錄片《高考》
別酸了,高考狀元混得沒那麼慘
艾瑞深《中國高考狀元調查》
新浪新聞 昔日高考狀元如今在何處?新浪新聞帶你一探究竟
知乎 歷年的高考狀元真的「混」的不好嗎?
叄里河 高考只能相對公平
真實故事計劃 曾經的高考狀元 後來都擁有怎樣的人生
騰訊 《1977-2008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 END —
來源|轉自精英說(ID: elitestalk),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