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不敢吃的肉」牽出心酸童年,父母不知道,孩子越懂事越壓抑

2020-01-11     蔓德育兒

"懂事"是家長評判孩子的萬能標準,似乎只要孩子乖順,不哭不鬧,就是一個好孩子。

也是,哪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和"哪吒"一樣,天天"鬧海"?有限的精力,用來休息一下,喘口氣多好,幹嘛要跟孩子折騰?

父母們不知道的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懂事"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孩子乖巧了,一方面剝奪了孩子一樣寶貴的品質,讓他們未來的人生,常常陷入壓抑。

一、一塊不敢吃的肉

網友陳聰現在是一名建築工程師,除了要到處奔波工地有些疲累,他認為自己的人生狀態已經很好了。有車有房,衣食無憂。

比起從農村走出來的時候,他感覺幸福多了。但無論他多有能力,爬到多高的位置,有多富裕,心中一直徘徊著一種壓抑無法釋放。

而這種壓抑,就是"一塊不敢吃的肉"。

他還記得小的時候家裡窮,為了讓他長身體,父母總是省吃儉用給他攢買肉的錢,想讓他長高一些,長壯一些。

所以,每次吃飯的時候,燉好的肉,爸爸媽媽都會儘可能留給孩子,自己則吃青菜。可他看到父母的辛酸,希望在外面打工背水泥的父親能多吃幾塊肉,希望辛勤照顧自己,但半夜要起來加工鞋墊出去賣的媽媽多吃幾塊肉。

慢慢的,家裡的肉似乎永遠吃不完,總有一塊,特別大特別好的肉,沒有人去夾它。

不是不想吃,實為不敢。似乎誰吃下去,就是吃掉了家人的付出和辛苦。

陳聰比同齡人要更早成熟,也更早懂事。

但他沒有因為境況好轉而變得愉悅,他覺得"那塊肉"始終壓著他,讓他太"懂事"。

"懂事"真的是家長們對孩子的極致追求嗎?一個從小就知道"世事辛苦",遇到事情習慣性選擇"忍讓""克制"的孩子,就是父母們心中的"小天使"嗎?

父母可知,這樣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失去了人生中一種寶貴的品質——自信。

二、失去的大於所得

有的家長認為,懂得克制沒有什麼不好啊,難道要縱容孩子,直到孩子胡攪蠻纏才是對的嗎?

實際上無論是過度克制,或是對孩子進行放任,都是極端的思維。

"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讓他們在孩子的時候,被當做一個孩子。"

有些家長則不這麼看,為了讓孩子能儘快體會"社會的現實",他們會主動地給孩子施加壓力。

也是一個農村孩子,一個網友說她媽媽告訴她,毛絨玩具容易髒不要買,長大了說孩子都這麼大了不該要這種玩具。

從此之後,孩子再也沒有買過玩具,甚至到她21歲,或許在她漫長的人生里,這種遺憾都將如影隨形。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曾經在10多歲的時候,流行過一本叫做《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書,很想要父母買給我,但那時候錢很珍貴,書的包裝卻精美的嚇人,價格不菲。

得到的回答是,買這種書幹什麼,不如買兩本練習冊。

於是,從那以後,我再也不主動買書了。

對於父母來說,讓孩子一時順從,是很容易的,孩子能順著自己的意思,應該能生活的更好。

對孩子來說,從此人生中所失去的,遠比父母這短期內得到的多得多。

三、讓孩子滿足而不是刻意"懂事"

"是我不配擁有嗎?"這是每個孩子都會在父母拒絕自己時,最容易產生的思想。

有時候孩子單純地渴望,並不是無理取鬧,沒有哪個孩子真的吵著鬧著要天上的月亮。

大多數時候,他們想要的並不多。

當然,也有那種要不到就躺在地上耍賴的孩子,這是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很多父母寧願"矯枉過正",也要把孩子"貪婪"的思想滅殺在搖籃里,即便是同時滅殺了孩子的"自信",在所不惜!

可是,父母沒有想過,孩子耍賴固然不合理,父母卻還有"強制"的空間,可以用適當的辦法,給孩子進行疏導,讓孩子知道這樣鬧是沒有結果,而且是不對的。

最後,給孩子一個擁抱,填補孩子"未得"的失落,用真正的父母之愛,來對孩子進行滿足。

這種滿足感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懂事"。

因為當孩子長大了,誰會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放肆?他們不得不"委曲求全",懂事的"理解","習慣性退讓"。

這樣的孩子,他會快樂嗎?

不會的。

所以,對孩子不是縱容,而是引導,這才是合格的父母應該掌握的技巧。所以用極端思維去思考問題的家長,可以說他們是不合格的,因為他們甚至都沒有想過要引導。

他們認為孩子的性格是純天然的,所以除了壓制或者放任,沒有別的塑造途徑。

往往,就是這樣的家庭,乾乾脆脆地破壞了孩子未來的"自信"。

而"自信",是一個人勇敢面對一切挑戰的源泉。

所以,請認真地理解"父母之愛"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讓孩子不要太早"懂事",讓他們長的慢一點……

再慢一點……

或許,我們老得,也會慢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6u3lW8BxtCz63RLo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