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林老師,我們又見面了。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各種現實讓全國的網友們選擇在家過年,不過我們還是要感謝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希望疫情儘快過去,還給我一個蔚藍的天空。
我其實定居上海很多年,也不太喜歡回家過年,總覺得人好像是一個樹木,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春節在家也是閒著無事,而年紀漸長的人總是回憶,就好像我。因為喜歡懷舊是人的特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面對的人和事越來越複雜,心中就會有一種排斥感,就會很容易的想起之前經歷的美好,並且很多人心裡都藏有隻屬於自己的記憶,不願意向別人透露,會自己總有會禁不住的想起,但是過去的事情終究成為了回憶,再美好也無法挽回了。
偶爾在夜晚無法入睡的時候就想起來小時候的新年,那個時候過年的確是很讓人開心的事情。家裡會來很多親戚鄰居,每個大人的口袋裡面總會有一些瓜子小糖,而也會給個1毛5毛的壓歲錢。
家裡在新年之前就提前存儲了很多食物,豆腐一大桶,蒸的饅頭包子,用包子蓋起來放在籃子裡面,用繩子吊在屋頂上,以免老鼠偷吃。門口各種臘肉,腌制的雞鴨魚等等,天氣好的時候拿出來曬曬,我們老屋的外牆壁上總是有一些豬油的痕跡。
而過年最開心的就是父母會準備很多日常吃不到的食物,而後來家裡條件好的時候,每年都會選擇宰殺一頭豬或者一直山羊,肉太多吃不完基本會賣一部分給鄰居,比如一隻豬,會賣一隻豬前腿,豬後腿給鄰居,而其他的如肋條之類的也會賣掉一部分,而其他的則會留下自己家腌制,對於這種食物來說,鹹肉可以吃很久,日常可以作為主菜同時豬肉也可以代替家裡日常炒菜的油脂來源。
由於父母屬於北方人,所以家裡每年必不可少的要炸圓子,材料之類的各種都有,圓子有很多種,現在太太在平時也會做一些圓子,圓子有素圓子和肉圓子,我太太一直喜歡使用山藥和肉做圓子,經過高溫油炸之後可以保存很久。
而圓子平時可以作為零食吃,只要經過加熱就可以吃,不過燒菜和燒湯的時候圓子就可以加入作為圓子湯,也是家裡來客人招待的一種美食。
由於老媽有一個習慣就是不吃大蒜和醬豆,所以當地的一種美食醬豆,我一直在鄰居家偷偷的吃,而後來稍微大一些,老媽也會曬一些醬豆給我們孩子吃,但是她自己從來不吃的。醬豆的製作工藝我不算熟悉,大概是知道的,比較將大豆泡開煮熟之後,開始放在室內讓其自然發霉,等到如上圖一樣很多黴菌發酵之後,就可以使用用鹽處理之後放在醬缸裡面,每個家庭在當地都有自己的醬缸,而醬缸通常是放在戶外,上面使用一塊玻璃蓋住,讓其充分的接觸陽光,要吃醬豆的時候直接拿著碗去撈一些出來。
醬豆的吃法很多,大都是選擇炒辣椒或者炒豆餅,使用薄餅捲起來使用,而當地的這種醬豆和皖北的鹽豆還有蘇北的臭豆子不同,當地的醬豆顏色偏黑,主要是由於太陽暴曬,而皖北的鹽豆則是顆顆成型,用手可以拿著吃,而蘇北的臭豆子則是以臭為主,同時也有水豆子的成分。
當地還有一種在比較有特色的食物就是餅摺子,不過這種食物平時都可以吃到。這種也算是當地的一種特產,算是豆製品的一種,採用綠豆,豇豆,黃豆和小麥澱粉作為原材料製作,製作完成之後切成片狀,口味怎麼說呢,就是有一種濃烈的豆腥,如果不喜歡的同學建議不要嘗試。
除了餅摺子,我比較愛吃的一種叫做豆餅的食物,和餅摺子的不同的這種豆餅無法長時間保存,一定要在集市上購買,1-2天吃完,不然就很容易腐爛變質。我偶爾去合肥出差,在每一個飯店都會有這種美食,我都會點一個吃一下口味,現在的很多豆餅都沒有綠豆的材料,所以口味也是不如從前。我老媽最愛的就是綠豆餅。
撒子是當地集市上最常見的食物,我們家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找師傅給幫忙製作一些撒子,做撒子的師傅當地比較出名,沒到過年過節都有很多人去請他製作,由於撒子不能受潮,所以需要使用很多的塑料袋包裝密封,而吃的時候很簡單,可以炒菜,也可以干吃,老爸日常勞累的時候,老媽就是煮幾個白水雞蛋泡一碗的撒子。
自己家製作撒子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弄,而其他時間都是在當地集市購買,也非常的方便,當然還有很多貨郎挑著兩個大筐在村落中吆喝銷售。
上面都是介紹的一些豆製品和素食,在哪個年代來說,存儲時間長,食用方便的食物占據很多人的菜譜,農忙時間在集市隨處可見各種食物。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當地的一些「油膩」
的食物。
一到冬季的時候,當地的農村家庭基本都會有自己的地窖,地窖一般就是在菜園地裡面挖一個深坑,當然越大越好,把秋天收穫的山芋,土豆,大白菜,蘿蔔,等食物放在地窖裡面存儲,而地窖的上面搭建一個簡易的窩棚,地窖的口很小,一般都是小孩子才能鑽的進去,而孩子基本就是進去掏山芋,蘿蔔的常客。
而說到山芋,也就是紅薯,在當地也是很多家庭的食用的美食,當然每家的土地都會開闢一些面積來種植紅薯,收穫的時候,碎掉的壞掉的破掉的紅薯則是使用大鍋燉了喂豬,冬季喂豬基本都以麥麩,山芋,還有南瓜之類的。而山芋會留下一些沒有破皮的存儲在地窖中。山芋有兩個主要的用途。
煮熟的山芋,分離出汁水,使用大火熬煮之後,放入大麥芽就可以得到我們常見的麥芽糖,麥芽糖當地叫做糖稀,也是我們孩子最愛的美食,拿著棍子戳上一團,那是我們小時候最美的美味。
如果想進一步製作,家裡的會炒熟一些芝麻,花生,使用麥芽糖攪拌在一起,用擀麵杖攆平切片,就得到我們小時候最好的美食,芝麻糖,花生糖。家裡來客人就拿這種食物招待客人。
山芋還有一種用途就是農村製作粉絲,現在太多的市場的粉絲採用工業化製作,一煮就爛,根本沒有小時候那種粉絲的勁道和嚼勁。
在當地,粉絲的製作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到澱粉的分離,處理,粉面的處理,一直到粉絲的晾曬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農村的一些勞動力冬季的主要需要勞作的就是製作粉絲這種體力活。
安徽的滷菜一直是比較出名的,比如說滷鵝,滷鴨,豬肚,豬頭肉,但是這些都是需要有專門手藝的滷菜店才能做得好,雖然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配好的滷料可以購買自己回家鹵,但是實際的味道總是缺少點什麼。
而除了滷菜,當地對於鴨鵝之類的家禽,家庭過年時間使用最多的就是咸鴨和咸鵝了,腌制後經過陽光暴曬的咸鴨咸鵝,由於經過了處理,所以在冬季春節的時候食用味道那是相當的棒,一般使用泡發的大豆,加上咸鴨咸鵝,經過高壓鍋處理。就是一道香味撲鼻的家常菜,黃豆燉板鴨。
「橋尾」是安徽省定遠縣一種特產,臘肉中的佼佼者。因選用豬臀(尾)部的肥瘦肉,產於爐橋鎮,故名「定遠橋尾」,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定遠橋尾,用料講究,是選用當地的定遠豬(一種瘦肉型的豬)臀部帶尾骨的一塊肥瘦間半的肉盤,精心加工腌制而成的肉製品,形狀如扇,其肉切片,晶瑩透亮,紅白相間,宜蒸宜煮,開胃適口,不膩不厭,過夏不哈,隔冬不壞,不滴油,且耐貯存,算是當地不可多得一種美食
淮河支流池河岸邊,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因特產豆製品「百頁」(俗稱「千張」)而聞名於皖東大地。當然這種食物上海也有。但是每次去合肥出差我都會點一疊千張,回味一下味道。
千張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可採取燙、炒、燒、煮等形式。貯存時將千張切成絲條狀曬乾,食用前加少許食用鹼,開水燙一分鐘左右即可。
寫到這裡其實還有很多想分享給各位值友的美食,不過今天有點累了,來日方長,下一篇林老師打算簡單一下蘇北的特色小吃小食物,可能有些值友會覺得這些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其實不盡然,所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群眾中總有很多的食物凝結著勞動人員的智慧。也是我們在特殊的日子(過年)才能見到的美食。
嘮嘮叨叨的寫了那麼多,也是春節期間閒來無事,民以食為天,其實很多東西我都多年沒有借出去,以前的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果侵權還請告知刪除,本來想著今年有時間回去拍幾張相片豐富一下,想想這個願望也是沒有實現。算了。總有一些缺憾。
祝各位值友新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