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她。
Sir被你們一催再催。
2016年,憑《七月與安生》摘金馬;
今年5月,憑《少年的你》摘金像;
以及半個月前,陳念一角,被金雞獎追認。
28歲就拿下滿貫的周冬雨,打破了記錄——中國電影史,最年輕「三金」影后。
圖片來自@微博娛樂
比起「三金」影后的榮譽光芒。
「最年輕」——這個肯定中帶著怯意的定語,成為了一時議論的大熱焦點。
說白了。
論市場肯定,觀眾口碑,乃至最現實的票房能力。
周冬雨,怕比嗎?
真不怕。
橫向來看,放眼同世代的90後同輩,你已再難找出一個新生代女演員,能擁有同樣的入場資格,算得上小天花板了。
但縱向看,對比真正的前輩們,「最年輕」的周冬雨,難免怯場。
2009年,35歲憑《李米的猜想》完成三金影后的周迅。
2013年,34歲憑《一代宗師》完成三金影后的章子怡。
《李米的猜想》《一代宗師》
難以否認,僅從表演維度評價,這份頂級影后的榮譽認可對周冬雨來說。
鼓勵的意味更大。
指向銀幕之外的現實是——
與其說周冬雨需要榮譽。
不如說這些獎項與其背後的電影市場,更需要周冬雨。
但今天,Sir想拋開銀幕外的雜音,也不聊現實中的八卦、人物傳記。
踏踏實實地回歸一件事。
最根本的,表演。
開門見山。
周冬雨,到底有多少「演技」?
關於表演,她最擅長的武器又是什麼?
《少年的你》劇照
說起周冬雨,很多媒體都會提一個萬能詞:
靈氣。
這個詞虛嗎?
很虛。
Sir覺得,這麼形容氣質狀態,太街頭巷尾,太含糊不清,無法貼近實打實的表演技巧。
所以如果說細一點,說人話。
在如今無比商業化的電影市場,Sir想先說一個詞——高性價比。
01
評價表演,最基本的維度:
真/假。
即一個演員,能否實時、有效地傳遞角色情緒。
以及這樣的情緒是否合理,是否能令觀眾信服?
聽著簡單,但落實到表演方法上,往往存在很多專業學術討論。
有的,還相悖。
放心Sir不掉書袋,去聊什麼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真正的好表演,往往技巧兼備)。
為了便於你理解周冬雨的表演方法,Sir引用何冰老師的話做個跳板:
「演的不是情緒是行為,是動作人在生活當中即便是激動了,有情緒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控制情緒而不是釋放情緒」
《圓桌派》第二季
簡單理解,這就是演技的「技」:
通過演員冷靜地搭建行為、反應的路徑,令觀眾信服你情緒的結果。
但這並非所有演員的創作邏輯。
我們見識過太多優秀的「情緒型」選手,比如郝蕾,比如章宇。
很顯然,這不也是周冬雨的路線——她的情緒,往往領先於設計。
沒辦法。
她能量太強。
這來自倔強面容帶來的不容忽視的矛盾感,和難以掩藏的直率與單細胞。
文靜、溫柔、淑女,對她來說過於扭捏做作。
靜態?也略違和。
更有效,更直擊人心的。
還是她的不怕丑,她的無防備,她自然流露的悲喜。
太敢笑,太敢哭。
用「丑」犧牲,換來真和美。
《七月與安生》
如果還有一些理性控制,也只能是對這股情緒力量的雕琢、修飾。
若要全盤理性駕馭。
一,難。
二,反而丟掉優勢。
所以,周冬雨表演的高性價比在於:
比技巧上的苦工打磨更重要的,是她用理解與悟性,吃下狀態,吃下情感。
很多評價說,「周冬雨演什麼都是周冬雨。」
但Sir覺得不如說:
是她的角色,總有一種「情緒性」的共性。
做個比喻:
像定時炸彈。
無論是一出道時,特殊年代下渴望愛情的靜秋,怯懦、羞澀。
還是《少年的你》,背負陰暗掙扎求生的陳念,不安、慌張。
《山楂樹之戀》《少年的你》,下同
肉眼可見的,都是忍。
忍著爆炸,但也終將爆炸。
像一根不斷被拉扯的弦,微微發出顫音。
當你聽到時,它們就已提前向你允諾了一場爆發。
周冬雨情緒的爆發,從不會令你失望。
因為它們總是太有「效率」。
簡單來說,她的笑不止是喜,她的哭也不止是悲。
往往七情上面。
一個表情,夾藏著多種複雜的情感狀態。
例子?比比皆是。
《七月與安生》中,面對七月的死亡通知單,安生哭到抽搐,卻依然不敢抬頭。
望向那邊一眼就匆匆躲開眼神。
一是逃避,不願接受好友故去的消息。
二是悔意,那些姐妹間的虧欠,如今再難以償還。
《七月與安生》下同
但還沒等到觀眾膩煩,情緒就被收斂了(很有意思,周冬雨在這方面堪稱老辣的產品經理,好像總知道如何不讓觀眾討厭自己的情緒化)。
下一幕,她點點頭,簽字。
朋友的最後一站,她要體面地陪完。
風平浪靜了,再給一個故作堅強的點頭,剩下海面上的冰山,小小的一座。
戲很短,不過兩分鐘。
但你看這情緒的疊加與消失:
平靜悲痛爆發快速收攏。
而那層悔意,則直接為兩人的情感羈絆點睛。
這,就是Sir想說的「效率」。
一滴眼淚,百般滋味。
再說她的笑,也如此——
《少年的你》。
你一定記得這個笑容。
——從大笑,到微笑,吸了吸鼻子,最後收斂了笑容。
《少年的你》
太美。
但美這個詞和靈氣一樣,沒點到本質。
本質其實是,它遠遠超出了觀眾期待的情感容量,也詮釋著人物之後的所有經歷。
與其說,這細微到鼻孔的動作出自設計。
Sir更相信,周冬雨不過在詮釋一句內心台詞——「我可以笑,但這好累。」
糾結、複雜、逞強......這些角色標籤,都很「周冬雨」。
但恰恰是這個複雜、糾結的「周冬雨」,才給了角色令人信服的力量,給了她們靈魂。
「周冬雨這孩子總是讓我很感動,她的那種真誠很難得。」
很少誇讚年輕演員的郝蕾,對周冬雨讚不絕口。
某種程度上,是對「同一種表演思維」的惺惺相惜……
咱都是情緒派的啊,妹妹,咱都比較真。
「真」,在如今青年演員中,已經是一道關。
而這正是周冬雨,超越同齡段小花的分水嶺。
但除了情緒之外。
她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感閥門?
以至於讓觀眾,收穫真實之外的,某些驚喜?
02
再看那個詞,「控制」。
保證真實這一維度,表演方式當然多種多樣。
但想在限定環境下,創造超出於環境的戲劇張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戲劇「驚喜」),技巧則是一道硬關卡。
舉個例子你就懂。
《一代宗師》,章子怡。
葉問與宮二,另一場「交手」。
簡單寒暄後,宮二一坐,不看葉問,對著空氣起嘆——「當年,如果......」
一個身不由己的人,讚嘆著一個名為「如果」的故事。
此刻,她藏著陶醉,淡淡講述,無視葉問。
但她的故事,無一句不是葉問。
《一代宗師》下同
如圖,葉問應和了上一句。
宮二一頓,緊緊抓住這句,眼神從「如果」中拉回了現實。
她更直接了,她直抒胸臆。
說罷,嘴唇微張,等一個回應。
「您真捧場(的話)您看戲,我送票」
這就是「驚喜」。
準確地說,戲劇張力。
故事外的重逢,和故事裡的真心,戲中有戲。
而出戲的一刻,一個抬頭的眼神,直逼對方心裡。
無論是帶入帶出的時機,小心翼翼的語調狀態,皆來自控制。
來自技巧與設計。
製造驚喜,並不是注重效率的輸出。
而是伺機待發的埋伏。
客觀來說,這是周冬雨目前的短板。
也正是她一步步打開、慢慢走向成熟的方向。
Sir說到這,殺個回馬槍。
處女作,《山楂樹之戀》。
那時的周冬雨,清純、寡淡、恬靜。
手腳規矩,溫聲細氣——這是周冬雨演藝生涯的第一次定型。
《山楂樹之戀》劇照
準確,但不出彩。
一張乾淨的臉,會給觀眾留下印象,但很難創造其他期待。
但張藝謀選中周冬雨的理由,並沒這麼簡單。
「這孩子是有天賦的。」
「周冬雨是我從幾千個演員中挑選出來的,怎能說換就換?她才18歲,第一次拍戲,有些不適應也很正常。」
進組時,她一度認為張藝謀是騙子,以為自己上了賊船,搞得全劇組哭笑不得。
她當然沒意識到,儘管進組時她身無長物,但卻帶了一件關鍵東西——
性格上的直率、活潑、不管不顧。
《山楂樹之戀》給的表演空間很小,但你依舊能看到幾個非常「周冬雨」的閃光瞬間。
比如假裝嗔怒,而後眼皮一翻,彎起一副笑臉。
「我不回去
我要陪著你」
《山楂樹之戀》
這是老謀子說的「天賦」,雖然只重四兩,但確實撥了千斤。
而近幾年,這個天賦點她還在用,當然用得更好,取得了技巧經驗上明顯的進步。
最明顯的,是《少年的你》。
你第一眼看,很容易被易烊千璽熾熱的目光吸引。
但仔細看就會發現。
另一雙飄忽閃躲的眼睛,講述著更多故事。
《少年的你》
這是一次對白之外的隔空發言。
那一邊是大膽宣告,「你保護世界,我守護你。」
而周冬雨的眼神,只是默念。
是貫穿《少年的你》全片的:「對不起,我還不能相信。」
一個是疾如風,一個是不動如山。
都是風,故事太簡單;都是山,又何來故事。
風和山的故事,才真的好看。
兩顆心之間的情感張力,也由此打開。
再看《七月與安生》的浴室對手戲。
為了同一個男人,七月與安生走到決裂的地步。
馬思純,是步步緊逼的決絕。
周冬雨演的安生,情感得在有限的條件下,大起大落。
實在令人驚嘆。
同一個鏡頭,同一個姿勢,甚至同一個表情。
但你看眼睛。
先是爆發。
因為對方的敵意,積攢起的憤怒。
《七月與安生》下同
但緊接著,氣焰滅了。
七月拿起安生的內衣,揭露她的心機。
無話可說的羞恥。
而當七月脫去衣服,向她「示威」。
震驚與恐懼。
這就完了嗎?
還不止。
假裝無事發生,讓出台階;假裝大度,退讓保護友誼;知道退無可退,眼淚落下,徹底的心碎......
3分鐘。
對白量少,同一個鏡頭,同一個姿勢。
僅以眼神,表達不同情感,很難。
而使其連貫,擁有真實感,更難。
這一方面當然也歸功於出色的對手,但更重要的是周冬雨帶來的驚喜,你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幻覺,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幻覺:
她的眼神,會「聆聽」。
有關驚喜,有關控制,Sir就說到這。
在此領域,周冬雨還未抵達章子怡的水準,但她對自己的眼神,早已或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著深耕。
不能說一招鮮吃遍天,但吃遍商業片足矣。
03
說到這,Sir想再聊回這次金雞獎。
聊一聊,這座獎盃對周冬雨的意義。
重看頒獎過程。Sir發現了周冬雨一個非常「不專業」的細節。
頒獎嘉賓宣布影后入圍名單,與周冬雨同台競爭的幾位女演員,都儘量表現得從容、穩重,甚至還與鏡頭互動擺pose。
而周冬雨,神情則緊張得多。
一直盯著台上,等待宣布成果,甚至連鏡頭都忘了「照顧」。
金雞獎頒獎典禮
不矯飾,不掩藏,不懂花招。
笨拙而率真,的確很「周冬雨」。
但你看那眼神。
是現在中國女演員身上,久違了的「我可以,我想要」。
在這一點上,她有前輩的樣子。
她開玩笑:「小黃鴨,變成了金雞。」
但那眼神已經提前宣告。
未來她想要的,又何止金雞?
在最近的一段採訪中,她重新聊起了她的表演:
「我必須把人物最真實的情緒釋放出來用角色最高光,最立體的時刻把每一個看似尋常的人生,演繹成一場電影」
真實的情緒、立體的演繹,前面也都提到,Sir就不再贅述。
「將尋常人生,演繹成電影。」
則像是周冬雨一直以來角色類型上的概括。
我們常常表揚一種演員,說他不懼於挑戰各種角色。
但周冬雨不是這種。
她有點「懶」。
她始終在自己的類型軌道內成長,完善,深耕。
這,其實也有點虧。
因為媒體和大眾不知道怎麼表揚,只能說一個「靈氣」。
但深耕者來日方長,必以專注成名。
身為中國影史最年輕「三金」影后。
她還年輕,Sir都不著急,你也不用著急。
而這份周冬雨式的專注……
也屬於一直深耕人像處理技術的OPPO。
OPPO Reno5 Pro是一款很有靈氣的手機。
靈氣在於,它懂「Ta眼裡的你」,也懂「你眼裡的Ta」。
「在我眼裡,你會發光」——
這是沉澱了最新光影技術的Reno5 Pro,對你的深情告白。
日子是水,生活是山。
而在Reno5 Pro的鏡頭下,你是風,是火,是光。
是最靈動的因素,最漂亮的因子。
想做到這點,人家絕對有黑科技支撐——
這次,Reno5 Pro搶先一步進入5G的全民視頻時代。
也首次搭載了OPPO FDF全維人像視頻技術系統。
擁有前置3200萬水光鏡,後置6400萬水光人像四攝,支持AI煥采視頻美顏、AI視頻增強和視頻超級防抖。
關於美顏,很多女生都有一個痛點。
美誰不愛?
可「美到假」,就是一份說不出的尬。
AI煥采視頻美顏,是一種「人工智慧」的美化技術,它會對人種、性別、年齡、膚色等進行準確識別,針對性做出差異化的美化。
一句話。
不改造你,只發現你。
它能智能識別後天瑕疵和先天特徵——後天的,處理掉;先天的美人痣那些,保留住。
這樣,才稱得上尊重你的「真實美」。
而AI視頻增強功能,則像一位手藝好、聽指揮(還不要錢)的便攜攝影師。
根據環境亮度,它可以智能調用夜景和HDR算法,提升暗光下畫面亮度和細節表現。
一句話。
無論環境怎樣作怪,它總有辦法讓你美出天際。
最後,說說外殼。
Reno5 Pro的升級外觀,和周冬雨的笑容一樣閃亮、搶眼。
為啥?
因為它使用「星鑽「工藝。
配合更加炫彩多變的色彩表現,每一個角度都閃著不一樣的光。
它也會隨時向你和周圍的人,提醒你的特別。
生活是一面鏡子。
但有了Reno5 Pro的你,有很多面精彩;
生活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死角。
但有了Reno5 Pro。你的美麗人生,沒有死角。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xkFYHYBX2TYn2u-_9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