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國內的旅遊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幾乎每個地方都在大力發展旅遊景點。各地打造景點的手但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藉助當地的先天風光條件,而那些先天條件沒那麼優越的地方往往使勁渾身解數,生生給你造出一個景點來。在安徽的歙縣就有這麼一個景區就非常特別,可以說完全是「組裝」出來的,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談談。
在安徽的歙縣縣城有一處叫做徽商大宅院的景區,是一座極具徽派園林特色的古建築群。景區占地面積13000多平米,擁有著數百間房屋,牌坊、戲台、水榭等等設施一應俱全。筆者初次來到這個徽商宅院就在想,這裡會不會是不是某位古代巨賈的私家園林?畢竟規模這麼大而且裝飾精美的院落除了土豪沒幾個人能HOLD住,就好像山西的晉商大院那樣。後來才發現,筆者的猜測純屬誤會,這個規模龐大的景點算不上私家園林,而是「組裝」成的。
徽商大宅院把散落在縣內的26座明代至民國時期的那些年久失修的古代建築進行了拆遷和修繕,全部搬到這裡進行復原「組裝」,才有了如今這個景區。雖然是「組裝」而成,但是比起那些新建的仿古建築群可強多了,起碼徽商大宅院內的古建築都是貨真價實的。這些古建築經過獨特的布局,倒也不覺得突兀。
有人把徽商大宅院稱為「徽派建築博物館」,筆者覺得挺恰當的,畢竟能把時間跨度這麼大的徽派古建築集中到一個地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徽商大宅院的建築上隨處可見磚雕、木雕、石雕工藝品,據說總數量達到了14000多處,除了古宅自帶的雕刻外,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散件,光收集這些古代工藝品就花了20年時間。
記得這個景區建成之初曾經在網絡上有過一些討論,有人覺得把「古建築」拆了再集中到徽商大宅院是為了便於更好的保護,而更多的人認為這樣的行為簡直是在破壞文物,似乎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只不過現在景點已是「既成事實」,過多的討論也沒什麼意義。如今這個景區的門票是60,口碑也算不錯。在筆者看來,合理的「創造」利潤和文物保護本身不衝突,具體還是看怎麼去保護。那麼,您覺得拆了異地重建是一種保護呢還是破壞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