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講道理

2019-07-24   小七育兒專欄

知乎上有人提問,給自家孩子講道理無效怎麼辦?

孩子兩歲,喜歡穿著高跟鞋在地板上「噠噠噠」的,不穿自己的鞋。爸媽覺得很危險,怕高的鞋跟會扭到孩子的腳,而且樓下有意見,還以為上家在裝修呢!

苦惱的是,給孩子講道理沒用,恐嚇也沒用,還以為父母跟他玩兒呢!

你家是不是有這樣的類似情況?孩子年齡小,根本不懂「道理」是什麼,說了也白說,不知道怎麼阻止他?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他能聽得懂父母的道理,但就是不聽。

經常有家長在微信問我:

「小七老師,我家孩子5歲了,家裡玩具已經有好多了,每次看到同樣的玩具還非要買,不給買就和你鬧,和他好好講道理總是不聽!只會越哭越凶,該怎麼辦?」

「小七老師,寶寶今年4歲,跟他說保護牙齒要刷牙,他不聽!」

「寶寶3歲,老是,跟他講了無數次不要這樣做,他沒有一次聽話過,怎麼辦呢?」

你家是不是有這樣的類似情況?其實孩子已經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了,但就是不願意配合你,也不會按你說的做,只會任著自己的性子?

其實你可以發現,育兒過程中,無論是什麼問題,往往都逃不過一個共性:「孩子不聽你講的道理。」

繼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孩子愛吵鬧、孩子不刷牙,孩子不聽勸、孩子犯錯不承認等等。

沒關係,小七老師今天具體要講的就是這些問題:對於孩子來說,

什麼年齡段講道理他才會懂?

聽不懂道理前該怎麼教育他?

以及如何講道理他才會聽進去?

知道了這些,相信對大家會有所幫助。

孩子聽不懂道理的兩種情況

一、2歲前,生理上的聽不懂

從兩周歲開始,孩子才能用「我」這個詞來講話。

兩周歲之前,比如我們跟孩子說:「糖糖,你坐下吧,要吃飯了」,他不會說:「好,我坐下了」,他會說:「糖糖坐下了。」

所以在兩歲之前,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更多的是條件反射,而不是知道你喊的人就是他這個獨立的個體。

大家知道嗎?當孩子在人生當中第一次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是我們的孩子建立自尊、自信、人格的開始。

大家想想,一個人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連自己和別人都區分不開的時候,談何道理?

所以他玩高跟鞋,他玩水彩筆,我們讓他不要玩,講不通道理是正常的,這是生理因素決定的。

沒有辦法解決了嗎?

有的!

下面我們會詳細講到2歲之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怎麼辦。

二、2歲後,心理上的「聽不懂」

我們和孩子講道理最大的誤區:就是「成人思維」

孩子有「被你理解」的心理需要,但你講道理的時候沒給他,他即使聽懂了,也不願聽你的話。

什麼叫「成人思維」?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不自覺的、下意識的在用跟一個30歲的成年人溝通的方式,去跟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溝通,就是我們在跟孩子講道理,我們在跟孩子講條件。

最關鍵的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說:孩子一個玩具小熊的手臂掉下來了,孩子走路摔跤了,孩子被別人碰倒了,這個時候他就哭哭啼啼。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跟孩子說什麼?

我們會跟他說:「沒關係的,不要緊的,不就是一個玩具嗎?有什麼了不起的?媽媽再給你買一個。」

我們在忽略孩子的感受,我們開始講道理了,對嗎?

其實孩子根本不在意玩具的價格,他在意的是「媽媽,你了不了解我的心情?」

比如說我們小朋友跟另外一個小朋友玩的時候,別人不跟他玩,他受了委屈了。這個時候我們會說:「寶寶,你去主動跟人家玩,你主動跟人家交流……」

當你的孩子過來找你,說他受委屈了,說別人不跟他玩,我們給的這些建議對不對?

對,你說的是對的,但是沒有用,根本沒有幫助,無助於讓孩子和你更好的溝通。

你講了一些很對的道理,但是孩子聽了以後不開心,這並不管用。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感受是放在第一位的,道理是排在感受之後的。要想孩子聽話,就不能忽略他的感受來和他談道理。

那該怎麼辦呢,怎麼講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下面小七老師給大家一些參考意見。

2歲前後,父母該怎麼做

一、2歲前:

(1)用「肯定」他的方式讓他來幫你

其實呀,讓孩子幫你,比讓孩子改正錯誤容易多了。

有一種辦法叫做「肯定的環境」,我們叫yes environment,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在對孩子所有行為和表現做評價的時候,不直接做負面評價,用肯定他的方式讓他幫你。

舉個例子。當我們的小朋友把一張廢紙扔到地上的時候,我們正常的習慣的評價是:「唉,寶寶做錯了,寶寶你怎麼把垃圾扔在地上?垃圾要扔在垃圾桶里!」

是不是?這樣說其實我們只是對這個行為做評價。

用yes environment的方式,那我們該對寶寶說什麼話呢?

首先第一點,我們要重複寶寶做了什麼,然後肯定他。

我們應該說:「唉,寶寶你把一張紙扔在地上了,而且你扔的很遠,很厲害!」

第二句話要跟寶寶說:「寶寶,這是一張什麼紙呢?這是一張廢紙,那廢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要求孩子去扔倒垃圾筐,而是你自己去,自己把這張廢紙要扔倒垃圾筐的時候,你要故意表演一下,加上肢體語言,說:「寶寶這張紙太重了,我抬不起來。你能過來幫我嗎?我想把它扔到垃圾筐我做不到,你可以幫我嗎?」

大家不用擔心2歲的孩子叛逆不肯幫人,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非常願意幫你的,他會非常高興的過來幫你的。

然後你們倆一塊把這張紙扔到垃圾筐,扔完了之後對孩子做出正面評價說:「寶寶,你是一個非常有規矩的孩子,你是一個非常講究衛生的孩子,你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因為你剛才幫助媽媽一起把廢紙扔到垃圾筐了!」

夸孩子要描述他做的具體的事兒,然後再說他做的好,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夸寶寶好聰明,寶寶好棒,哪個寶寶不聰明?哪個寶寶不棒?對嗎?

所以描述他把廢紙扔進去了,然後說他做得好這個過程,就是肯定的環境。

這樣的評價過程當中,孩子不但沒有受到指責,而且學到了該怎麼辦,這其實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2)不貼「不聽話」的標籤

幼兒期孩子的自我評價,是建立在成年人的評價之上的。小朋友在這個年齡段,自己評價自己的能力是極弱的,他特別容易輕信成人的評價。

比如我們大人對小朋友說「樂樂你真是一個小笨蛋」,樂樂就覺得說,我自己真的是一個笨蛋!我們每次夸孩子說,樂樂你特別勇敢,你特別有耐心,樂樂就會說我是一個勇敢有耐心的孩子。

這就是我們不能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原因。你怎麼來評價孩子,孩子就會怎麼來評價自己。所以不要有負面評價,這對孩子以後自信心的建立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3)越簡潔越好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理解,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像成人,簡潔的語言,孩子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比如他在玩你的高跟鞋,你跟他說:「寶寶,你別玩高跟鞋!要是你扭到了怎麼辦?而且高跟鞋聲音很大,不要影響到別人!」

或者你直接說:「寶寶,不能玩高跟鞋。」

其實這兩種表達方式,第二種更好。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眼裡,大人說長篇大論的話等於沒說,因為他不理解。簡短的話還能讓他準確的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二、2歲後:「先情緒,再道理」

(1)說出孩子感受 / 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我們可以嘗試去說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玩具壞了不停哭鬧,我們可以說:「玩具小汽車的輪胎掉下來了,你很難過是嗎?」

比如孩子脾氣不好,和別的小孩子鬧矛盾自己回家了,我們可以說:「別的小朋友不跟你玩是嗎?你現在肯定心情很不好。」

這裡邊的重點是什麼?先別管對錯,我們第一步是要照顧到他的情緒。只有你理解了他的情緒,他才會有可能聽進去你接下來說的話。

這比直接勸他說:「沒關係,玩具壞了再買一個」/ 「你是不是打人家了?好好相處不好嗎」這樣的話要有用多了。

當你能嘗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真的了解我現在的心情」,他會繼續和你真誠的溝通,給你講他的心情,講他剛剛發生的事情,聽你講話。

孫儷也曾在微博說過:當孩子有情緒了,他需要的只是你的擁抱和理解,並不需要說教。

(2)傾聽就好

第二招叫做「傾聽就好」。

當我們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大哭特哭:「媽媽,我的玩具壞了,這可是爸爸在我生日的時候買的啊!太生氣了!」

你什麼都不要說,你只需要發出「噢!嗯!還真是這樣!好的!」,就可以了,你只要發出這樣的聲音來回應他就好了。因為這就傳遞給孩子你能聽懂孩子的感受,認同他感受的感覺。當一個好的傾聽者已經很棒了。

(3)用感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第三招是讓他自己感受到道理,而不是父母把道理灌輸給孩子。

小S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第七期里談到過,她的女兒覺得當明星真的很輕鬆,賺錢很容易,很想像媽媽一樣快點當上明星。於是小S就會告訴她並不是這樣的,還舉例姨母拍戲很辛苦的例子。

但是和女兒講道理又像是在教訓她,小孩子就會完全聽不下去。

這時候信的建議其實是很好的,他建議,:

這種事其實要小S的父母告訴孩子,媽媽在外面工作很辛苦。

然後小S回家的時候再告訴她,沒關係,讓孩子覺得小S很堅強,當明星並不是很輕鬆,是要讓孩子主動的去感受「當明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個道理。

而不是教訓她,坐等父母推翻自己的想法,再把道理灌輸到自己的腦子裡。

一種是用自己的道理去說服孩子,告訴孩子他是錯的,另一種是用行動來讓孩子自己來體會與感受,讓孩子真實的感受到,父母想說明的道理是什麼。

哪一種更高明呢?

孩子經過你的引導,自己悟到一個道理,比你說無數遍道理更有用。

(4)即使你不同意,也要先認同他的感受,再制止他的行為

當然了,我們也不是說要滿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所以當我們想要制止他的行為之前,要先認同他的感受,然後才是制止。

比如孩子把飯碗里的食物抓的亂七八糟,番茄醬、麵條被抓得到處都是。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說呢?

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寶寶,我猜用手來吃麵條的話肯定會特別好玩吧?但是當咱們全家人在一塊吃飯的時候,用手吃會不衛生,讓別人看起來會沒有禮貌,所以我還是希望你用叉子吃。」

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認同他的感受,要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知道他這麼做的原因的,他這麼做是為了好玩。

如果你真的不同意,你可以制止他的行為,沒關係,但是要在這之前需要先認同他的感受,這是重點。

好啦,關於兩歲前後的孩子,父母講道理的不同方式,小七老師已經說得很清楚啦,各位家長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下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