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閣佛燈與彎月遙相輝映
寫在前面:
北閣景區,初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原來的樓閣與佛燈都蕩然無存。
1985年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
由於是重建,哪些是歷史?哪些是臆造?
北閣景區夜間,才是最美的時候
北閣佛燈的本原
從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科歲貢鄭蘭枝創作的《潮州八景詩》,可以看到當年北閣佛燈的景象:
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
一痕隱射青天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影什晨星懸古剎,光分夜月掛崗陵。
梵宮自是長明鏡,照徹韓潮萬象澄。
古畫中,描繪的北閣佛燈
煙林閣、琉璃座、古剎、梵宮、崗陵……只有一閣一燈看來當年確實就有(但是否是現在玄天閣的樣子,無法斷定)。除此之外,依據歷史保存下來的只剩下依山而建的城牆以及郝尚久投井而亡的金山古井了。
北閣的佛燈,確實作為洶湧咆哮的韓江邊的燈塔,歷朝歷代韓江上的船隻以其光起到指引航程的作用。
在潮州民間,還流傳著這樣傳說:從前京城的皇帝夜晚熟睡,忽被佛燈照亮了龍床頭,醒後認定是潮州的北閣的桅燈。從此北閣的桅燈從航燈到神明燈,最後晉升為佛燈。
白天的佛燈,確實有點平淡無奇
可以想見:昔日北閣佛燈遠照,江面從韓江上游十五里處的鹿湖,下游則到江東急水三元塔,陸路東從饒平樟溪的南武棟,南到潮安的浮洋鎮,均可望見燈光,成為江上夜航的標誌。
至於到此而依金山而上的城牆,即便現在的城牆據江邊也不過10米。
相當於韓江就流經金山的腳下,加之這段韓江水急加轉彎,而燈塔所在地距離廣濟橋不足1公里。來往船隻要遠遠看到航燈,就知道潮州府在即,提醒行船之人提起精神,需打起十二分小心的行船,於是全都安然無恙。
金山之上的北閣風景區
廣東第一古井探秘
靠近山巔的地方,有一口飽含歷史滄桑、被稱為「廣東第一井」 的金山古井,是1989年10月修建北閣過程中發掘出來的。
「井深百餘尺,可飲萬人」;井徑3.8米,圍12米,深18米,全井容積可達204立方米,比廣東省內在此前發現的最大連平縣的「仙人照鏡井」的容積(63 8立方米)超過2倍多。
據記載:該井是清順治九年(1652年),潮州總兵郝尚久反清時鑿成。後因兵敗,與其子堯投井。所以,此井也成為了郝尚久的殉難遺址。
深百餘尺,可飲萬人的廣東第一井
這其中還有一段南明抗清的崎嶇故事:
郝尚久曾是明末清初著名軍閥李成棟的部將,曾反清投清又再次反清。順治五年(1648年,永曆二年)閏三月,駐守廣東的李成棟反清歸明,七月派郝尚久平定潮州從此出任潮州總兵,鎮守潮州,封新泰伯。
順治七年(1650年,永曆四年)二月,清軍在尚可喜、耿繼茂等的率領再次進入廣東,郝尚久降清,仍為潮州總兵。
順治九年(1652年,永曆六年)八月,平南王尚可喜欲以南贛副將劉伯祿取代郝尚久,郝尚久不服抗命,故而南明大學士郭之奇策動他反清歸明。
古老的城牆,應該是古人的作品
順治十年(1653年,永曆七年)三月十五日,郝尚久拘禁潮州的清廷命官,下令剪辮易服,自稱「復明將軍、新泰侯」。
閏八月,靖南王耿繼茂與喀喀木率十萬清軍進攻潮州,郝尚久背腹受敵。郝尚久率軍拚死力戰,苦苦堅持了一個月,還是沒見到鄭成功的援軍到來。
九月十一日夜裡,潮州城破,郝尚久退守金山。旗兵王安邦引清兵上金山,郝尚久見大勢已去,與其子郝堯同投古井殉難。
清兵進入潮州城後,「屠城,斬殺無算」,據稱有10萬之多,史稱潮州之屠。
黑夜,北閣景區俏麗的景色
重現北閣景區
1985年,在潮州著名香港富商楊成(香港楊受成先生的父親)先生的資助下,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開始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亭台樓閣高低錯落:
迎瀾亭為景區第一景,圓攢尖式亭體,亭頂輔以黃琉璃瓦,亭內安環形石凳,可供遊客小憩。原廣東省省長劉田夫題匾:「回瀾亭」,並重書請人姚竹園對聯:「折地河聲奔足底,脫天峰影落城頭」。
楊受成先生的父親楊成資助了北閣景區的重建
韓江樓背倚城廓,面臨韓江,樓高二層,面寬三間,屋面裝點金黃瓦片,紅柱丹牆,雄偉壯麗。
香港著名學者、潮州頤園主人饒宗頤為其題匾額 「韓江樓」,並重書對聯:「忠貞亘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既此便是青天」。樓中重塑關羽、關平、周倉組像。
半山之間的玄天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梁大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巍峨壯觀。
著名書法家秦咢生為其題匾:「玄天閣」;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閣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披髮仗劍,威風凜凜。
玄天閣里供奉的北帝玄武
道教文化之中的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最初是中國神話中的四方神靈,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是人世間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保護神,也就是民間常說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潮人在城北建北閣,供奉北帝;北帝主水。用於鎮住韓江之水。故稱「玄天閣」。
閣的北側高聳著的石佛燈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經幢造形。三層六角,四周雕飾佛像、蓮花、雲紋,細膩逼真。
依附城廓小徑轉角處還有一疊翠小亭。
城牆邊的疊翠亭,顯的有些粗糙
綜上所述:
北閣景區由於損失嚴重,故而不可能一比一的恢復;可以看出:較之清代鄭蘭枝的描述還是有出入;
再者,考古界講求「修舊如舊」,但北閣景區大量遺存已無舊物可依,更談不上歷史原物的風貌了;
夜色中的北閣景區,燈光與背景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