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父母都跟我一樣,認為閱讀對孩子將來學習的很重要,所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於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給他們買各種兒童書籍,希望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下圖是我這幾年給孩子買的書,大概100多本,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系列型的,比如《神奇校車》、《米小圈》、《不一樣的卡梅拉》,再一類是各種繪本,比如《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100層巴士》、《肚子裡有個火車站》等等。
雖然說書籍買了不少,但是我發現孩子喜歡的並不多,只有極個別的書籍孩子才會一遍又一遍的讓我再給她讀,比如《肚子裡有個火車站》、《100層的巴士》、《神奇校車之細菌大作戰》等等。其餘的大多數書籍買來後只給孩子讀過一遍,孩子便不再看了。
對此我一直比較苦惱,因為這些書很多都不便宜,比如這些硬殼的繪本,才10-20頁就要10多元,甚至20多元,如果買來孩子再不喜歡,這可真是浪費錢。作為一個普通小老百姓,心疼啊。
為了避免買來的書孩子不喜歡,我在買之前就仔細甄別,精挑細選。我不知道別的父母是怎麼幫孩子挑選書籍的,我給孩子買的書籍,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是各大榜單。比如各種兒童繪本獲獎榜、銷量榜、推薦閱讀榜等等,我對於這些專家的推薦還是比較迷信的,因為畢竟人家還是相對專業的,比我這個外行要懂。可以說我買的大部分繪本都是從各大榜單中精挑細選的。
二是各種育兒文章中推薦的。我在瀏覽各種育兒文章時,特別注意其他人推薦的好的兒童書籍,尤其是那些媽媽買來親身體驗過的,比如《神奇校車》、《100層的巴士》都是我從別的育兒文章中了解到的,然後專門查找相關資料後,感覺特別不錯才購買的。
三是現實中尋找。逛圖書館、書店時我會專門去兒童書籍那裡瀏覽,注意有沒有特別適合孩子看的書籍。同時去親戚朋友家時,我也會看看他們家裡孩子看什麼書,比如這套《不一樣的卡梅拉》就是過年的時候去在我大舅子家看到的,然後我看了看,感覺非常有趣,然後就購買了。
可以說在購買時,我已經儘可能的做到精挑細選了,但不幸的是,購買的很多書籍依然無法獲得孩子的喜歡,尤其是各大榜單中的書籍,80%買來就看了一遍,就扔到旁邊吃灰了。
那麼,為什麼都是適合孩子這個年齡段看的書,又是各類專家、大師介紹的,孩子反而並不是很喜歡看呢?
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看,我們就需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在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
其實說白了,我們之所以喜歡閱讀一本書是因為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到快樂,因此,我們才會喜歡讀這本書。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那麼閱讀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快樂呢?
我思來想去,閱讀應該帶給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知識方面的快樂,包含兩方面,
一方面是硬體知識,比如動物的特點、千奇百怪的世界等,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情感體驗方面的軟知識,比如其他人是如何生活、遊戲的,從而獲得情感共鳴。
說白了,有沒有閱讀興趣取決於這本書能不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信息增量。如果孩子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信息增量,感受到了之前沒有的體驗,那麼他就會喜歡這本書,否則他就不喜歡這本書。
我舉個例子,你如果給一個7歲的孩子看《時間簡史》,他看的懂嗎?他肯定看不懂,因為他的不能理解其中的各種概念,當然他也就無法從中獲得快感,因此這書他就看不下去。而如果你給他一本《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的繪本,雖然孩子也能看的懂,但是這些東西都是他熟知的,太簡單了,所有同樣不能獲得信息增量,他看著就會很無聊,同樣也不會喜歡。只有當你給他一本《米小圈》時,其中的知識既跟他的生活有很大的相關性,很容易就理解,但又充滿很多未知,於是他就可以從中獲取新的信息增量,產生了閱讀興趣。
因此,決定孩子喜不喜歡讀這本書的關鍵是這本書能不能帶來信息增量,而決定這本書能不能帶來信息增量的主要取決於孩子的兩個方面:
1、知識水平
既然閱讀要獲得新的信息增量,那麼肯定是相對於已有的知識來說的。這也是為什麼人隨著年齡的不同,人們喜歡的書籍也不一樣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的時候孩子喜歡讀兒童書籍,各種繪本,因為這些書無論是人物形象、故事結構還是包含的知識,都很簡單,正好符合兒童早期的知識儲備少的特點,孩子可以理解。而隨著孩子的成長,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他們閱讀的書籍故事情節越來越複雜,含有的知識點也越來越多,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新的信息增量,才會有興趣去閱讀。
所以說知識儲備的多少,是制約孩子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
2、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係、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通常來說,認知能力強就是腦子反應快。
為什麼說認知能力會影響閱讀水平呢?
我舉個例子,現在讓A、B兩個人各騎自行車完成1萬米的路程,A很輕鬆的就能完成,而B卻氣喘吁吁、不斷休息才能完成。在這裡,1萬米的路程就相當於1本書,自行車就相當於知識儲備,決定他們能否順利完成的就是A、B兩人的個人能力,也就是認知能力強弱。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哪怕具備相同的知識水平,但是在認知能力上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處理信息能力的不同。A的認知能力的可能一瞬間只能接受處理10個單位的信息量,而B的認知能力可能處理50個單位的信息量。這也就是說,如果讓A去讀B喜歡讀的書,那麼A可能就會讀的很吃力,而B讀A的書呢,可能就感覺很簡單,感覺無聊。
其實生活中,認知能力的例子很多,比如低年級的孩子,老師講加減乘除,有的孩子即使在做小動作也能跟的上老師講的課,而有的孩子即使老師講很多遍他也不能理解。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知識水平應該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區別就是因為認知能力不同造成的。
除了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影響人們的閱讀興趣,那就是人的個人喜好。
如果說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決定你適合閱讀哪類水平的書的話,個人愛好決定了你會喜歡哪一類型的書。比如說男孩會喜歡武俠冒險的書籍,而女孩會喜歡談情說愛的書籍,這是受個人興趣決定的,而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決定了你喜歡哪一個年齡段的武俠冒險或者談情說愛。
綜上分析,個人興趣決定了孩子會喜歡哪一類型的書,而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決定了孩子會喜歡哪個年齡段這類書。因此父母要想給孩子挑喜歡的書,就需要遵循這3個規則。
那麼如何運用這3個規則來幫孩子選擇合適的書籍呢?
首先,父母應該確定孩子的適合的閱讀水平
我們希望能得到孩子確切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從而能更好的確定孩子適合讀哪一個水平的書籍,但這很難,因為沒有標準化的測量方式。但好在我們是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書籍,不是做嚴格的科學測驗,所以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即可。
對於早期的兒童,智力發育是按照年齡逐步提高的,處於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因為智力決定了認知能力,所以認知能力也是按照年限的規律穩定發展。同時,早期的孩子才開始接觸世界,知識水平也都差不多,也是基本是伴隨年齡逐步增長的。所以,兒童的閱讀水平可以說是與年齡呈現正相關關係的。
而兒童書籍也一般是根據年齡劃分的,這也就為父母根據年齡來選擇合適的讀物提供來方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先確定閱讀水平的原因,因為這個操作更簡單。
其次,在確定孩子閱讀水平的基礎上,再根據孩子的個人興趣選擇。
興趣的產生不僅與孩子的性別有關,還與孩子年齡、社會環境等息息相關,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父母如何來判斷孩子當前階段的興趣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細緻觀察下孩子即可。看看孩子平常跟別的小朋友玩什麼樣的遊戲,看哪種類型的動畫片,經常說的哪些類型的詞語,對什麼念念不忘,那麼就可以判斷孩子對具備這些特點的書籍感興趣,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買這一類的相關書籍。
如果說孩子對買來的這類書籍不感興趣,那麼父母應該反思下是不是買的這本書不符合孩子的閱讀水平,或者缺少足夠的信息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