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921期)
9月2日,這個日子有點不尋常。是許多學校開學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不管是第一天還是第二天,都是個興奮的日子,它代表著一種希冀,一種憧憬。不過你是否想到,9月2日,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天。114年的今天,中國結束了一件事,就是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這在當時的中國,無異於發生了一場地震;即便放在整個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場震動!
就像科舉制的產生一樣,它的結束同樣具有偉大的意義。因為那是一場陣痛,不僅是所有讀書人的陣痛,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陣痛。1300年的積澱,1300年的傳統,你說放下就放下了?你說丟棄就丟棄了?所以它是引起了世界的注意的。比如美國社會學家羅茲曼在其著作《中國的現代化》中就如此評價:「科舉制度的廢除,代表著中國已與過去一刀兩斷,其意義大致相當於1861年沙俄廢除農奴制和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廢藩。」
沙俄因廢除農奴制而趕上歐洲工業革命的步伐;而日本也通過明治維新而走向世界。那麼中國呢?走出這一步,就意味著同世界現代化的接軌,或者是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那麼當時中國,落後的滿清,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是如何面對這場陣痛的?長達1300餘年的科舉制,是如何被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合廢除的?廢科舉的旗幟性人物袁世凱、張之洞等,他們為此都做了些什麼?本期分解。
(一)改變科舉,勢在必行
不可否認,科舉制度曾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意義,它改善了封建王朝歷時千年的官吏任用制度,和人才機制,徹底打破了慣常的血緣世襲制和世族壟斷制。原則上,使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有步入仕途,進入社會上層的機會,成為國家的官員或社會棟樑。但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說過:「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
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項制度,永遠好下去,任何制度都不是萬能的,它到一定時候,都會走向衰敗,該廢除就必須得廢除,否則將貽害無窮。
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創以後,歷經宋代的發展,明清的完善,到清末已經完全淪為八股取士的工具,是不廢除不行的了。事實上,當時清政府廢除科制舉確實不是一下子就實現的,也是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一番坎坷的。
自19世紀中期,清王朝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戰艦轟開之後,中國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科技上的落後都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到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就在慢慢地發生改革和變化。
本來科舉制度,是曾做為一種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傳入西方的,曾被歐洲人認為堪比「四大發明」的一項制度,因為在古代,歐洲的人才機制也很落後,基本都是世襲制。它的出現讓四方人驚嘆,於是在14世紀時,這項制度被帶入西方。
但西方人更有活力,他們後來居上,發現科舉制的一些弊端,所以就果斷進行改革。他們結合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把考試內容徹底改變。他們的考試內容可不是幾篇文章的事情。他們把考生的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等,統統納入考試的範圍。
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製度的確立,比中國的「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的手段,要完善得多。在歐美,「科舉」考試即便順利通過的考生,也未必就能如中國的學子(舉人和進士)一樣,立即可以獲得官職和榮耀,還得實習和試用,至少半年以後才能正式上崗「當官」。
中國的科舉制被西方改革後,反過來又對中國形成了極大影響,中國的科舉制不改不行了。於是,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科舉考試內容;1898年,又加設經濟特科,舉薦經時濟世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的優劣決定成績之高下。也是在這一年,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前身。
由梁啟超草擬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兼容並包」、「中西並用」,被認為是我國首個高校章程。京師大學堂還聘請了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
但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慈禧太后又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剛剛開始的科舉制改革便遭到扼殺。
然時代的號角既已吹響,是誰都無法阻止。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科舉,做為一種歷時千年的制度,仍然存在。因科舉制度做為當時讀書人當官的重要途徑,人們仍趨之若鶩,這使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同新世紀、新世界的接軌。這時必須有領軍人物,出來以掌控大局,廢除科舉。
而當時的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則成了廢科舉的旗手。
(二)廢除科舉的艱難歷程,袁世凱等人的作用
袁世凱這人不管幹了多少壞事,比如破壞戊戌變法,復辟帝制,開歷史倒車等,但有一個歷史功績不可否認,就是對廢除科舉制的大力提倡和根本推動。他本人就是科舉制的受害者。本來他一開始也是想通過科考進入仕途,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的。然而不幸的是,別說考狀元了,他運氣極差,連最初級的童子試都沒有過關,連續兩次考砸,連個秀才也沒混上。所以他考試失敗之後,遂將所有的書籍都燒毀了,並發誓再也不參加科考,並對科舉制度結下了深深地仇恨。
不過袁世凱提出廢除科舉,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對自己科考失敗的報復。這也是他長期經驗的總結。1895年12月,袁世凱經光緒帝批准,奉命督練新建陸軍,他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始用歐美的方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
袁世凱派人到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稱「新建陸軍」。他練兵以德軍為藍本,制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糧餉制度等。袁世凱還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數年來,他在軍事教育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使他感到培養具有現代新知識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國家要發展,必須:「亟思變計,興學儲才」,必須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於是正式他提出廢除科舉制度,推廣新型學校教育。
1902年5月,袁世凱聘請美國人丁家立為總教習,在保定辦起了直隸高等學堂。此外,專業學堂與師範學堂也相繼建立。同年,在保定創設了直隸農務學堂。第二年,又在保定創辦了直隸師範學堂,開了全省師範教育的先河,接著又在天津創設了北洋大學堂……
經過多年試辦,初步形成了近代直隸省大、中、小新學堂的格局。教育行政機構也相應建立,1902年,袁世凱奏請朝廷,又設立了省學校司。 這都為最後廢除科舉進行了充足的準備。
當時主張廢除科舉的當然不是他一個人。比如倡辦洋務運動的李鴻章就主張廢科舉。李鴻章曾多次上奏朝廷,要求變通科舉,提出「科目即使不可以馬上改變,時文即使不能夠立即廢除,而小楷、試帖又太過於虛飾無用,決非培養人才之道,似應於考試功令稍加變通,另開洋務進取一格,以資造就」。其實,李鴻章已經保舉了不少洋務人員取得了官位,但他仍不滿足,想在朝廷用人制度上改變科舉,以實學代替時文,以逐步達到教育和考試的改革。但是,他當時卻遭到了普遍的反對,沒有取得進展。
戌變法期間,在康有為、梁啟超的鼓動下,光緒帝下發了廢除八股的政令,但未待實施已宣告失敗。後來,袁世凱的直隸新政中,發表《學堂選舉鼓勵章程》,宣布有學堂畢業合格者,給貢生、舉人、進士的名義。這是科舉考試向學校教育過渡的形式,對袁世凱辦新學推動極大。但當時人們仍視科舉為「正途」。
1903年4月,袁世凱找到了支持者和幫手,此人就是張之洞。張之洞的科舉之路倒是一帆風順,他14歲就以第一名成績考中秀才,16歲又以鄉試第一名中舉,之後在26歲進士及第,並且高中第三名探花。但他的思想並不古板,在治學上,他一直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改革傳統的教育機構。他於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閣設立經心書院,選拔優秀學子在其中讀書,教授經世致用之學。
張之洞很早就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並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早在1890年,張之洞就創辦了兩湖書院,開設「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培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1902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張之洞通過自己的辦學方針,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科舉制早已是持否定態度,主張廢除的。
1903年4月,袁世凱、張之洞聯合上奏《請遞減科舉中額專注學校折》,這個奏本被採納,朝廷發表《學堂章程》,規定自丙午年(1906年)開始,把科考錄取名額減少,而增加學堂考試錄取名額,等到各省學堂辦理齊備了,畢業錄用的制度建起來後,再完全停止科舉。
但這個節奏還是太慢了,為防止節外生枝,袁世凱認為必須要痛下殺手,徹底根除科舉制度。於是,他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署兩廣總督岑春煊、署兩江總督周馥、湖南巡撫端方等,於1905年8月30日,以五重臣聯銜上奏《立停科舉推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折》。以「科舉之阻礙學堂,妨害人才」立論,認為「現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實同一刻千金,而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以分具砥礪實修之志」,提出立即廢除科舉。
並且,他們又上奏,提出了五條解決科舉向新學過渡的具體建議,從而打消了朝野內外對停辦科舉的後顧之憂,終於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聯銜上奏兩天後,即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下詔,宣布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從此,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壽終正寢。
科舉制度的廢除,在當時是一種陣痛,似乎斷了讀書人的生路,但從長遠看,它是一種偉大的改革,不僅是國家人才機制的改革,而且也是文化上的一次偉大變革,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科舉制的廢除,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功莫大焉。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清史稿》《袁世凱傳》《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