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不見秋,謹防「秋老虎」,推薦這樣吃,這樣睡!

2019-08-08     浙大一院

7月份的杭州

悶熱得讓人以為

自己生活在一個蒸籠里

這幾天好不容易清涼了點

定睛一看,原來今天是立秋

是不是意味著天要涼快了呢

咳咳,真是想得美

你是不是忘了現在還在二伏里

是不是忘了「秋老虎」還沒來

盛夏的餘威仍然還在的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民間流傳一句諺語稱:「立秋之日涼風至」,意思是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從這一天起,天氣總的趨勢是逐漸涼爽,但此時盛夏餘威仍在,還是會延續夏天的濕熱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專家表示,此時仍需謹防「秋老虎」,即天氣變涼後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內,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多補充水分。同時,入秋後空氣中濕度逐漸下降、燥氣增多,初秋的天氣屬於溫燥,會損害人體的津液、使人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要特別注意立秋後疾病的預防


少辛增酸斂肺氣

入秋後,天逐漸轉涼,同時天高氣爽,空氣乾燥,傳統醫學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為「秋燥」。因此 ,秋天養生應防止燥邪對人體的傷害,以養護好體內的陰氣,「燥邪」首當犯肺,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故養肺潤燥是關鍵。

中醫認為辛味通肺,可以助長肺氣,如果攝入過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氣太盛,導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狀,因此立秋後儘量少吃蔥、姜、蒜、韭等辛味之品。《素問•髒氣法時論》中指出「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可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可以收斂肺氣防秋燥。

另一方面,應適量多飲開水、淡茶、豆漿及牛奶等,多吃芝麻、蜂蜜、荸薺、蘿蔔、梨、蓮子、百合、銀耳等柔潤食物,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晨飲淡鹽水,晚飲蜂蜜水,是補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

情志調養少悲憂

從五行的對應來看,秋季與悲憂的情志相對應,這主要是因為,初秋時節,大自然逐漸出現肅殺的景象,人容易產生悲憂的情緒。

另一方面,氣溫在夏秋之交逐漸下降,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也開始減緩,一時的內分泌紊亂也容易造成情緒低落。

因此,秋季養生重在做好心理調節,收斂神氣、寧神定志,多和朋友家人交流,莫讓自己陷入到悲秋的情緒當中。當感到情緒低落時,積極運動是排解的好辦法,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

早睡早起需通風

《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天地萬物開始收斂,人也要「收斂」,即養陰。中醫認為:秋三月陰氣始起,宜早睡早起

早睡,加強夜裡的睡眠時間,可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時在床上放鬆四肢閉目養神一會再起床,更有利於身體健康。早睡早起,會讓人精神飽滿,也有助於抵禦悲傷情緒。

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儘量少用空調。可在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按摩養生防秋疾

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稍不留神就容易感冒,且易在通風不好的辦公室等公共場所迅速傳播,要尤其做好疾病預防。預防秋季感冒有兩個簡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擦迎香和晨起浴面。

用雙手大魚際(拇指掌側肌肉豐厚處)在鼻翼兩旁的迎香穴處反覆擦動200次,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動100次。

雖然天氣還是會很濕熱,

但立秋來了,涼爽的秋季還會遠嗎?

給美好的生活留一點小期待



本文綜合自:生命時報、浙江日報健康吧

經浙大一院綜合整理髮布

指導專家:中醫科 范小芬副主任醫師

范小芬專家門診時間:周三上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UpccmwBvvf6VcSZ5_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