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國士無雙伍連德。
時於今日,病毒傳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著強烈的存在感,它一直都是不論權貴老幼的「隱形殺手」,小到一場戰爭,大到一個民族,甚至如今窩在家裡翻看手機的所有人類,都逃不過它的魔爪。
面對疫情,人類一直在抗爭,其中不乏英雄。譬如當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確診病例不斷攀升之時,仍有逆行者迎難而上,有春節期間仍奮戰在一線、吃著泡麵過年的白衣戰士、有擠高鐵餐車去武漢的鐘南山院士。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人,我國科學家首次專業、系統成功對抗疫病,要追溯到110年前的清王朝。時過境遷,那位科學家所採用的科學措施、科技器材一直延用到現在。
趕往武漢的鐘南山教授(圖片來源廣州日報網)
故事也要從那年春節一場火葬說起。那是一場亘古未有、規模達兩千多具屍體的集體火葬……
最黑暗的春節
1911年1月31日,農曆大年初二。
春節本是辭舊迎新、喜氣洋洋的歡慶日子,然而對於哈爾濱傅家甸人來說,這一天卻是最難熬的一天。因為他們不但被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還將目睹暴屍於野的親人化為灰燼。兩個多月前,令人聞風喪膽的瘟疫席捲東北,已死亡三萬多人。疫情最嚴重的傅家甸,已失去四分之一的生命。停在東四家墳場的2000多具屍體,本應在春暖花開之日入土為安,不料卻是這個結果。
天蒙蒙亮,墳場已圍滿兩萬多名戴著簡易口罩市民。冰天雪地,只有親情讓他們牽掛。市民之中,擠著俄國《遠東報》記者和防疫部門的工作人員。
墳場有幾畝地見方,用鐵絲圍著,鐵絲外站滿哨兵。墳場中部壘有一些棺材,四周屍體如山,姿態各異。原來,瘟疫發生之初官府為死者提供棺材,由親人送至墳場;後來死人越來越多,棺材不夠,家人只好忍痛將親人屍體放入墳場。東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幾度,土地凍得像鋼鐵一樣,挖個淺坑都不容易,如何埋掉?
親自指揮火葬
「伍總醫官來了!」不知誰叫了一句。人群自動讓來一條道。一位戴著眼鏡、身穿黑色西裝的中年人疾步走來。他走上祭台,掃視全場,然後用不標準的中國話講道:「之前我說過,親人們屍體上的病菌在零下三十度尚能存活,會隨著地下水進入河道、水井,揮發在空氣中,因此必須選擇火葬。昨晚朝廷頒下聖旨,批准了火葬的申請報告,今天我們開始實施。我保證三天內讓眼前這些人骨灰入土為安!」
市民們仍舊悲戚無語,俄國人則埋頭記錄著什麼。
伍總醫官就對現場進行了詳細安排。他把雇來的200人分成三隊:一隊把屍體和棺材按100為基礎單位,分成22堆;二隊每個基礎單位按10加侖的標準,用消防車在其上澆煤油;三隊用炸藥挖五個10英尺深、容量為500具屍體的大坑。布置完畢,他親自與一隊工人一起清點屍體,囑託大家注意防疫,以免染上病菌。
午時時分,伍總醫官帶頭點火,火葬開始,屍體猛烈燃燒起來。大火持續兩天多,直到正月初四才結束。事後,俄國防疫工作人員在報告中說伍總醫官是「中華集體火葬第一人」,並效仿其做法,把轄區內染瘟疫的1400餘具屍體進行火葬,其中大部分是從墳墓中挖出來的。
肺鼠疫患者屍體被集中火化(圖片來源小歷史網)
效果很明顯。正月初二這天,傅家甸死亡人數比前一天降低10%,只有165名。這是疫情發生以來從沒有的事兒。關於伍總醫官在此次火葬中體現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俄國《遠東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他並有驕傲,而是加緊防疫措施的落實,希望早一日用科學的方法讓東三省恢復正常。
這場瘟疫到底是怎麼回事?伍總醫官什麼來歷?這還得從頭說起。
洋醫生到東北
1910年10月25日,俄國境內大烏拉車站附近的華工工棚里有7名華工暴斃,俄國政府把所有華工驅逐出境,其中兩人來到中俄邊境的滿洲里,感染了無法治癒的疫病。疫情迅速蔓延,一個多月後黑龍江、吉林死亡人數超過4萬人,占總人口的1.7%,其中哈爾濱傅家甸一帶最為嚴重,傅家甸位於黑龍江哈爾濱的中東部,染病及死亡十之七八。「地無完土,人死如麻,生民未有之浩劫,未有甚於此者。」《東三省疫事報告書》如此記錄。
清廷攝政王載灃接到東三省總督錫良疫情報告後,深感茲事體大,便交給外務部右丞施肇基來處理。施肇基留過學,見識不凡,他明白,春節在即,關外打工人員返鄉,人群流 動將會擴大瘟疫的傳播;而且,東三省獨特的鐵路網及地理優勢,俄國和日本早就對此早已虎視眈眈,以防整治瘟疫為由派兵入駐哈爾濱,所以瘟疫必除。
施肇基像(來源:華聲網)
施肇基找過幾位留學的醫生,但他們均找理由不願前往。此時,得知名醫伍連德被任為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的消息。施肇基曾隨考察團出訪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西部地區)檳榔嶼時,對醫術高超的伍連德印象極深,板蕩識忠臣,伍連德學得一身本事,早想報效國家,知曉後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伍連德生於馬來亞,17歲時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意紐曼學院深造,是首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畢業後他曾在英、德、法國的醫院工作。25歲回到馬來亞,先是在吉隆坡醫學院研究熱帶病,後開私人診所,懸壺治病。由於理論精湛,又有實踐經驗,所以在當地甚有口碑。他本就與自小在中國長大的夫人黃淑瓊有回國打算,隨即二人帶著孩子回到北京。
伍連德與夫人黃淑瓊(圖片來源公眾號書法入門)
1910年12月24日,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伍連德帶著助手林家瑞,到達瀰漫著死亡氣息的哈爾濱,開始了東北瘟疫防控之行。
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伍連德和助手林家瑞乘坐火車來到哈爾濱後,直奔疫情最嚴重的傅家甸。走訪的情形讓伍連德暗暗擔心,人們討論的都是高燒、咳血和死亡的事兒;臨時聘請的護士、抬屍工等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隨時都會感染;地方官員只是一味責令郎中拿出治療辦法,其他什麼也不懂……
東三省瘟疫一幕(圖片來源搜狐)
首例屍體解剖
控制疫情最需要做的是推行防疫措施、阻止病源擴散。但做這一切之前需要弄清病菌的來源。這次疫病一般人的認識都是老鼠引發的鼠疫,其中包括俄國中東鐵路醫院主治醫師哈夫金、日本著名醫生柴田。但柴田醫生僱人捉了幾百隻老鼠,解剖老鼠屍體並沒發現鼠疫菌。
要知道病菌的來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解剖病人的屍體。然而,當時是封建社會,不但法律不允許解剖屍體,民眾也不能容忍這樣做。好在伍連德工作中得到當地商會和中醫的支持,經過反覆溝通,終於找到一位即將染疫而死的日本女人,對方同意進行秘密解剖。據載,這也是我國第一例有案可查的人體病理解剖。沒有實驗室,伍連德就找當地商會借房間做臨時實驗室,小心翼翼地把病人肺部樣本的切片放到貝克顯微鏡下觀察,終於清楚地看到一種不斷蠕動的橢圓形疫菌,它們正是此次瘟疫的罪魁禍首——鼠疫桿菌!
1911年伍連德在哈爾濱第一個鼠疫實驗室里(圖片來源搜狐)
伍連德查詢世界瘟疫史的相關材料,並結合幾天的實地觀察,初步得出以下科學結論。這次瘟疫是典型的鼠疫,因病區主要在肺部,所以稱為「肺鼠疫」,病源是鼠疫桿菌。鼠疫桿菌開始在鼠間傳播,以老鼠、狐、狼等為第一宿主,黃鼠和旱獺(又叫土撥鼠)身上最多。當人類食用老鼠爬過的東西,或直接煮食老鼠時鼠疫桿菌把人體當作第二宿主。此次鼠疫就是華工煮食旱獺引起的。大流行期,人類通過呼吸等途徑傳播鼠疫桿菌,更多人成為受害者。
顯微鏡下的鼠疫桿菌(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九建議加三管
「動物疫源只是最基礎的傳播方式,而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才是最厲害、最要命的傳播方式!」坐在簡易的辦公室里,伍連德在日記本里寫下這段話。然後,他提筆向北部的清廷外交部寫封電報,提出疫情防控九條建議。
九條建議主要體現三方面內容:一是設置隔離區域,二是控制全國交通,三是增強後勤支援。這些措施,放在武漢疫情洶洶的今天,也非常適用。
清廷對伍連德的建議完全認可,施肇基當即回電讓他全面、大膽開展防疫工作。很快,他「扮演了一個龐大組織總司令的角色,給醫生、警察、軍隊,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伍連德《東北防疫回憶錄》)。
在隔離防疫方面,一是找中東鐵路局借用120節火車車廂做隔離營,儘管從17世紀開始,西方就開始採取隔離措施,但是「用120節車廂這麼大規模,以前的防疫歷史上從沒有過」(瘟疫學研究員馬學博語)。二是把按疫情不同分為不同等級的災區。重災區傅家甸被分為4個區,每個區配有醫生、助理、衛生夫役及警察多名,且每個區設10支搜查隊,挨家挨戶檢查疫情。如發現有感染者,除了把病人送往醫院或隔離營外,還要用硫磺等對其房子進行消毒。三是從長春調來1100多名步兵,防疫培訓後分管哈爾濱各疫病區域。對於重災區傅家甸四個區域的居民必須佩戴相應顏色的證章,非特殊申請不能相互串區。三管其下,收效甚佳。
傅家甸內成立的濱江防疫疑似病院(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針對當地人沒有任何防護知識而導致肺鼠疫傳播迅猛的情況,伍連德經過實驗,設計出一種簡單的加厚型紗布口罩,並規定所有防疫人員和居民都要佩戴。人們稱這種口罩為「伍氏口罩」,延用至今,成為疫病期間的「香餑餑」。
伍連德在九條建議思想的指引下,通過三管齊下的措施,鼠疫防護、隔離、消毒等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雖然就此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並沒消滅鼠疫,每天的死亡人數也沒有明顯下降。這讓伍連德很是焦心,甚至達到上火的地步。
直到他無意間路過傅家甸東四家的墳場,看到風雪中的累累屍體時才恍然大悟。通過資料查閱及與同行交流才知道,鼠疫桿菌抗寒能力極強,零下30度仍能存活,在凍屍中更能活4個月左右。所以徹底消滅屍體勢在必行。於是這才有前文火葬2200多具屍體的故事。
傳染病勇鬥士
那場大規模火葬後,哈爾濱的疫情死亡人數開始下降,此後再沒回升。一個月後,傅家甸死亡和受感染人數為零。持續幾天後,伍連德代表東三省防疫委員會宣傳布對傅家甸取消隔離。市民載歌載舞,慶祝生活回歸正常。
東北疫情成功後,伍連德被授勳 (圖片來源國民生活網)
伍連德馬不停蹄轉戰瀋陽、長春等地,於1911年4月底消滅了東北鼠疫。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科學手段在人口密集型城市成功控制傳染病的案例。「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博士一人而已。」梁啟超的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儘管東北疫情撲滅過程中有6萬平民死亡,297名士兵、警察、救護隊員及雜役殉職,但如果沒有伍連德的科學防疫,這些數字還將更大。
東北之行結束後,伍連德並未停下科學研究的腳步。1911年4月,他出席在奉天(今遼寧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任會議主席。會上他詳細分享防疫過程,各國醫學者無不嘆為觀止。
1923年,他再次踏上哈爾濱的土地,只為捕獲染疫及死亡的旱獺,以製作珍貴的實驗標本,供全球醫學者參考。1935年,伍連德因在傳染病方面的傑出貢獻被推薦為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也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60年1月21日他因病逝世後,很多國家的媒體都進行報道,英國《泰晤士報》則稱他是「流行病的英勇鬥士」。這時距伍連德在東北整治鼠疫已過去整整半個世紀!
伍連德博士塑像(圖片來源人民網)
————————————————————————
【參考資料】
1. 《中國科學報》,2012年1月9日, 「人物」專欄。
2. 《國境衛生檢疫》,1983年S1期,標題《伍連德醫生簡介》。
3. 《鼠疫菌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作者魏玉利、邱芳蕾等,《生命科學儀器》2007年第4期。
4. 電視劇《浴火危城》,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於2012年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