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這片山峰終於復甦了!

2020-11-02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安徽的這片山峰終於復甦了!

幾十年前——

「我們小時候到河裡抓石雞(黃山當地的一種蛙)、抓魚,就帶一包石灰粉,隨隨便便就能抓一簍子!」石灰粉灑進溪水裡,像開了鍋的水一般,動物們四處躥。「一抓一個準,都吃不完。

幾十年前——

九龍峰的密林黑森森的,

山裡有數不清的動物;

後來山林越來越亮堂,

轟隆隆的伐木聲不絕於耳,

動物越來越少了。

而到了現在,

九龍峰變成什麼樣了呢?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黃山主峰西側,

在黃山-懷玉山脈保護優先區內,

東連黃山景區,

南接世界遺產地宏村,

西鄰青徽古道上的古鎮郭村,

北向天下翡翠太平湖。

現在,九龍峰森林覆蓋率,

已經從建區時的78%——

上升到了96.7%。

而它的前世今生,

濃縮了這個時代的變化。

撰文:袁媛

攝影:陳新宇

九龍峰西鄰青徽古道上的古鎮郭村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初夏的皖南山區雨水多。

陣陣綿雨中,

蔥鬱的山林罩上白霧,

襯著白牆黑瓦的徽派村落,

顯得格外安靜。

黃山區焦村鎮上嶺村,村子西側是九龍峰自然保護區。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記憶中的九龍峰

70多歲的戴夢庭醫生夫婦,一輩子都生活在九龍峰的山林腳下。

戴醫生如今已年過七旬,一輩子都生活在這片山林腳下,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的九龍峰是黑森森的,山裡有數不清的動物,河裡有密密麻麻的魚和蛙。夏天,層層疊疊的大樹擋住烈日,那是村裡孩子們最愛的遊樂場——

「我們小時候到河裡抓石雞(黃山當地的一種蛙)、抓魚,就帶一包石灰粉,隨隨便便就能抓一簍子!」石灰粉灑進溪水裡,看不見的動物們四處躥,像開了鍋的水一般。「一抓一個準,都吃不完。」

那是 1960年代的事情,

那時九龍峰還不是「保護區」,

人們也沒有什麼保護的概念,

靠山吃山是村裡人生活的習慣。

到了 1970年代

砍伐森林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

山裡的一切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轟隆隆的伐木、水電、木材加工設備

一股腦進到山裡,

賢村采育場成立了。

「那會生活條件也差,大家沒東西吃,就上山打獵。」那時戴醫生剛20齣頭,也是村子裡一把打獵好手,他還記得上山打獵偶遇雲豹的驚奇遭遇,「當時以為是樹上的胡蜂窩,忽然,胡蜂窩動了,竟然躥下來一隻雲豹。」

那時候,還有機會偶遇雲豹。

從「采育場」到「保護區」

掠奪性的開發行為一直持續到 1990年代,中國 全面禁止採伐天然林。此時,部分原始林已經變成了人工種植的杉木林。隨著自然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響,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全中國鋪開,采育場的概念逐步淡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保護區」。

2001年,

賢村采育場被批准成為九龍峰自然保護區。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內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從此,

上山打獵不再合法,

靠山吃山有可能犯罪。

山林與自然正在慢慢恢復,而這也導致村裡失去賺錢機會的年輕人們外出打工——家住上嶺村旁焦村的陳貞便是在那時候去了南京打工。「那會家裡的農活掙不上錢,總要出去闖闖。」陳貞說。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但出去得再久,

卻總還是要回來。

2017年,

在外打工多年的陳貞回到了家鄉。

陳貞和丈夫焦宗奎用在南京學到的蝦稻田模式養殖小龍蝦和無公害水稻。

這個決定源起於一份母愛,「 有年回到家過年,我女兒買了雪糕吃,一個貧困戶的孩子伸出手在下面等著,雪糕滴了一滴就啪嗒舔一口。」這件事讓她想為改變家鄉的貧困做些事情。

陳貞計劃引入在南京學到的 蝦稻田模式:用天然無公害的方法種水稻,水田裡還能養殖小龍蝦。「只要算好時間,水塘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還能收到老天送的禮物。」陳貞笑眯眯地說,她說的禮物是水塘里長出的 泥鰍和黃鱔。

一大早,焦宗奎就來到蝦稻田邊捕撈小龍蝦。

依託周邊保護區的好山好水好環境,陳貞引入新品種,養殖的蝦和種植的稻米一年比一年好吃。現在,她的稻米 一公斤能賣30多元,價格是普通稻米的3 。陳貞已經租下了2000多畝水稻田,雇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幫她一起挖水塘、插秧、收蝦,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陳貞也有了自己的事業。

這事業也給陳貞帶來了意外的收穫,「安徽農業大學的教授來看,我說我建了個濕地,鳥就回來了。」陳貞的口氣裡帶著一番自豪,她的稻田裡總有白鷺悠閒覓食,幾乎四季不斷,「多的時候有上千隻鳥呢!」

消失的雲豹

山中數不清的動物,

是戴醫生這樣老一輩們對於九龍峰的記憶。

而對於1997年出生的 江鑫而言,

野生動物便只能流傳在老人的口中了。

江鑫住在距離九龍峰100公里的歙縣,2019年退伍回來後想找份離家近的工作,於是應聘成為了九龍峰的一名巡護員。村裡的老人管雲豹叫大貓,是稀奇又漂亮的動物,但江鑫從來沒見過。他聽老人說,1990年代,村裡有人下獵套抓野豬,沒想到逮了只雲豹, 那人剝了雲豹的皮去賣,結果被判了十年刑。

雲豹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在江鑫看來, 常兆前就幸運得多——他是九龍峰保護區里「救過豹子」的巡護員。今年40多歲的常兆前最早在賢村采育場工作,隨後成為九龍峰的巡護員——

在中國,

幾乎每個年紀稍大的巡護員,

都經歷過從伐木到巡護的角色轉變

九龍峰保護區巡護隊隊員的巡山工作不只是防山火,他們一周要巡護50公里。

常兆前救雲豹是2003年的事情,「豹子鑽進了我家豬圈,不知道是飢餓還是傷病,很虛弱。我們把它轉到保護站準備送去救助中心,可第二天豹子就死了。」這隻雲豹被製成了標本,也成為在九龍峰出現的最後一隻雲豹

2000年前後,安徽的媒體時常報道雲豹下山的消息。有人猜測,只是因為原始森林萎縮,野生動物和棲息地都在變少,雲豹的食物也在減少。於是飢餓的雲豹鋌而走險,頻頻進入人類生活區。再後來, 雲豹從九龍峰乃至整個皖南山區消失了,再沒人說自己見過雲豹的故事。

自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恢復。 (由上至下)俗名黃麂的小麂、俗名五步蛇五步龍的尖吻蝮、黃山短尾猴、白頸長尾雉等珍稀動物如今已愈發常見。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安徽師範大學的吳海龍教授多年來一直在皖南地區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他在一次採訪中說, 近幾年皖南較為可信的雲豹觀測記錄,為2009年科研人員發現的雲豹糞便和2013、2014年紅外相機監測到的高度疑似個體

九龍峰的森林覆蓋率由78%上升到了96.7%。

自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

這裡的 森林覆蓋率

已經從建區時的78%上升到了96.7%

年輕人看到機會開始重返家鄉,

野生動物也重新回到了這片皖北山林。

2018年,紅外線相機在九龍峰拍攝到的黑麂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這幾年,

常兆前上山遇見白頸長尾雉的次數多了,

就連「神獸」黑麂也時不時出現在巡護員眼前。

前不久,

村裡還救下了一隻中華穿山甲,

放歸九龍峰。

穿山甲

供圖:桃花源基金會

江鑫這幾天剛剛通過星級巡護員考試,

順利成為九龍峰的一名巡護員;

常兆前帶著巡護隊在村子裡發著傳單;

戴醫生正在收拾家裡二層樓的幾間客房;

陳貞和丈夫在蝦稻田邊捕撈小龍蝦

……

九龍峰幾十年的變化,

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緊靠黃山風景區

本文選自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華夏地理》10月刊

點擊下圖購買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MEoinUBxV5JH8q_b0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