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為啥老人向著他,他還窮呢?

2019-10-09     我會種

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農業大國,期間農民總結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大多凝結成一句句簡練又朗朗上口的農村俗語和老話,一代代流傳至今。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叫: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句話時心底有沒有冒出一個疑問:我們都知道「龍」一向是古代帝王的象徵,象徵著最高權利和無盡榮譽。既然被譽為「龍」的老人,為啥向著誰,那個人反而窮呢?

農村俗語是由前人總結的,自然要放到以前的社會背景去看。我們都知道以前農村講究多子多福,也沒有計劃生育的限制,所以一個家庭里會有很多兒女。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要做到平等地對待每個子女,一碗水端平絕非易事。

民間常有「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的說法,這就是一種很常見的家庭中父母偏心的寫照。生活在農村,從小就見識了孩子多的家庭總有一個孩子是被父母偏愛的,並且大多數被偏愛的孩子往往長大後的生活比較窮,這是什麼原因呢?

過去經濟水平落後,物質缺乏,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而老大作為眾孩子之首,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從小就養成了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的性格,當步入社會後,最沒有被「向」著的老大往往因為提前練就了一身本領而打拚出一番事業;而小兒子一般都是家裡最受寵的那一個,即有父母的維護,又有兄長的疼愛,打小就養成了依賴別人的性格,缺乏鍛鍊,長大後自然沒什麼能力,日子過得不理想,也無法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於是仍然時不時需要老人的幫助和救濟,所以就有了「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的說法。

所謂「向」,其實就是「溺愛」,這句話其實講的是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父母溺愛孩子,導致他過慣養尊處優的生活,吃不了苦,不願出去掙錢,整天在家無所事事,伸手向父母要錢的情況在農村並不少見。

當然,並不是所有老人都會像上面那樣。人心都是肉長的,很多老人肯定是盼望著自家的兒女們都過得好的。但是孩子們性格、能力各不相同,獨立生活後自然有日子過得相對較差的,這時候老人的關注點就難免偏移到他們身上,看有什麼能幫上的自然就先想著他們。這種情況是這個被向著的孩子本來就沒那麼有能力,家裡相對窮,於是老人想幫他,但在外人看來就是老人向著誰,誰家就窮。

不管是哪種情況,身為子女,父母的愛和幫助是有限的,自己的幸福生活始終要靠自己去奮鬥。身為父母,要學會放手,鍛鍊他們的能力,讓孩子們學會自立自強,畢竟父母不可能寵著他們一輩子,為他們遮風擋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FYCr20BMH2_cNUgMq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