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史籍有「駙馬」帖木兒這個奇怪的稱呼?

2019-12-30     國家人文歷史

文 |郭曄旻

哈密衛的設立,標誌著明朝的疆域經由河西走廊延伸到了今天新疆的東部。它不但承擔了「蕃屏甘肅,而衛我邊郡」的國防任務,還負責接待西域來往使臣,並翻譯諸國文表上報朝廷。就此而言,哈密衛實際上已成為大明王朝進一步經營西域的前哨陣地。

只不過,在十四五世紀之交的西域政治舞台,明朝面臨著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帖木兒帝國。帖木兒(Timur,突厥文的意思是「鐵」)出身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家庭。1370年,他自立為「埃米爾」。從這時起,帖木兒成了中亞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年可以視為帖木兒帝國的建國年代。但是,他終究不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成員,沒有稱「汗」的資格(埃米爾是比汗低一級的頭銜),因此,他將忠於自己的察合台宗王扶上汗位。這些撒馬爾罕名義上的主人只不過是帖木兒的傀儡,常年軟禁在撒馬爾罕高大堅固的「禁宮」中。出於同樣的目的,帖木兒還於1397年娶西察合台汗黑的兒火者之女,以此進入「黃金家族」之中,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史籍有「駙馬」帖木兒這個奇怪稱呼的由來。

在二十餘年幾乎不間斷的征戰中,帖木兒通過武力大體整合了原蒙古四大汗國中的兩個:(西)察合台汗國與伊利汗國。帖木兒帝國西至黑海同兩河流域,東接中國新疆和印度,北抵鹹海、裏海與高加索山脈,南及阿拉伯海及波斯灣,可謂盛極一時。

《帖木兒在即位時接見自己的支持者》

這位「成吉思汗之後最偉大的征服者」對此尚不滿足。1404年(明永樂二年)的秋天,帖木兒決心向明朝用兵。為此,帖木兒集結了20萬大軍(一說步兵騎兵各20萬),並按波斯和突厥習慣為這支大軍籌集了足夠7年的糧秣。1405年11月,帖木兒的東征大軍已經渡過了錫爾河並進入今天的中國新疆境內。按照當時帖木兒方面的計算,這只是漫長遠征的第一步:從撒馬爾罕到北京全行程需要181天。

帖木兒東征的消息不脛而走,朱棣得知「撒馬爾罕回回(指帖木兒)……假道率兵東向」後,雖然仍舊感覺「彼未必敢肆態如此」,但仍下令甘肅總兵官宋晟「練士馬,謹斥候,計糧諸預為之計」,準備迎戰。好在這場戰役終於沒有發生。帖木兒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1405年1月19日,「跛子」帖木兒在嚴寒中猝然病逝,時年70歲。草原征服者的時代就這樣過去了。從鐵木真稱成吉思汗(1206年)到帖木兒去世(1405年),恰好兩個世紀。

帖木兒去世後,他的孫子哈里(帖木兒第三子米蘭沙之子)自命為廣大帝國的繼承人和統治者。但哈里缺乏他祖父的鐵腕,帝國很快陷於爭奪汗位的混亂。1409年,帖木兒幼子沙哈魯戰勝了其他幾個王位角逐者,結束帝國的分裂局面,將首都從撒馬爾罕遷往赫拉特(在今阿富汗)。因此明朝方面將他的政權稱為「哈烈國」。沙哈魯是與其父帖木兒迥然不同的統治者。《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是一個開明的君主和高尚的文化贊助者」,而不熱衷於征戰。在沙哈魯的統治下,「帖木兒帝國向東擴張的一切威脅已經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CmDV28BMH2_cNUgoY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