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暴打老師。父母如何做,才能減少「熊孩子」的「熊行為」

2019-10-28     雨後山林靜

近期,校園頻頻發生一些暴力行為。有學生對同學進行暴力毆打,把同學直接毆打致死;也有的學生把老師打進了醫院。人們都對孩子的這種暴力行為感到疑惑不解。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打起人來都是下狠手的,這是想把對方打死的節奏呀!孩子的這種行為太恐怖了,讓我感到不寒而慄。我們來看看前兩天發生的新聞:

10月2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某中學發生了一起學生打老師的事件。當天中午,一名男性老師從後門進入教室,另有一名男生緊隨其後,男生雙手緊握磚頭,從背後擊打男性老師頭部9次,致該名老師倒地不起。其他學生把老師扶起來。打人的學生還想對老師進行施暴,被其他同學拖開,有學生撥打120。

行兇者為城北初中一名初三學生,受傷者為他的班主任。學生暴打老師的起因是因為該學生在校內騎行自行車,被學校巡邏隊發現後報告其班主任,班主任對其教育後該學生心生不滿所致,事發時,這名學生第一次拿起磚頭就敲到班主任腦袋上。事後,警方介入調查。老師被送進醫院搶救。

學生手持磚頭暴打老師。

發生這件事後,人們紛紛對這樣的學生進行譴責。但是除了對學生進行譴責以外,我更關心的是事件背後發生的原因及孩子的心理動機。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暴力行為?孩子如此暴打老師,主要是家庭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對老師如此不尊重。作為這些「熊孩子」的家長來說,應該怎樣做才能減少孩子的「熊行為」呢?

孩子在產生暴力行為時,都會有其社會動機。在社會動機里,其中就有一種動機叫侵犯動機。什麼是侵犯動機呢?

一、侵犯動機

1.什麼是侵犯動機?

侵犯動機簡稱侵犯,也叫攻擊行為和暴力行為,是個體有意傷害他人的行動。侵犯是由侵犯動機引起的。

2.侵犯行為的原因有哪些?

本能論的解釋:

弗洛伊德早期指出人的性本能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性本能是遵循快樂的原則。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挫折—侵犯學說認為:

挫折指阻礙個體達到目標的情境,指行為受阻時個體產生的心理緊張狀態。

社會學習論的觀點:

侵犯行為是習得的,學習的機制有聯想、強化、模仿。

在學生用磚頭暴打老師這件事中,起因是老師教育了孩子不能在學校里騎自行車。使學生騎車的事情受到了挫折,這是導致學生暴打老師的直接原因。另外,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侵犯行為還可以是習得的。如果家裡人對家庭成員有過這種暴力行為,孩子會通過學習這種行為來產生暴力。

學生把老師打倒在地。

二、童年的經歷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具有侵犯行為的「熊孩子」,他們這些行為也屬於反社會行為中的一部分。反社會行為很多時候也被稱為問題行為,包括暴力、偷竊、破壞行為、沒有同情心和羞恥心、無視社會規則甚至法律規範。具有反社會傾向的兒童先天就比其他人更具攻擊性。他們早年的經歷影響著他們的大腦。

1.童年遭受的忽視和虐待會對個體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產生影響。

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無論是什麼原因,5—羥色胺水平都比較低。而被確診為精神病患者也具有相同傾向。

2.反社會人群的大腦迴路中,管理語言和情感的區域存在明顯異常。

大腦邊緣系統發育異常,大腦邊緣主要作用之一是情緒的處理。反社會人格大腦的標誌之一是杏仁體體積小或不活躍。這造成了他會缺乏同理心,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也無法感受自己的痛苦。他們無法象正常人一樣通過實際關係來習得各種體驗。

3.反社會人群缺乏清晰的表達情感的能力。

因為他們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會導致人們很難描述出他自己的主要感受。他們往往會直接用行動代替語言。

大腦結構圖

三、父母如何做能幫助孩子減少「熊行為?」

1.父母要給孩子情感的撫養。

如果父母能經常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及時給予他們回應,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對孩子人格的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個體在生命的早期是相當脆弱和無能的,其生存本領甚至不及一些低等動物。一個孩子不僅需要他人提供一定的食品和衣物,還需要他人提供情感撫養,而情感撫養就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所在。

在上面這件事中,這位初三的學生對大家說,他的家長是在仁壽經商的,平時他在屋頭媽老漢都不管,也管不到。

從孩子說的話中可以得知,父母經商,從早忙到晚,平常很少陪伴孩子,而且誰都管不到他。這種家庭養育風格屬於忽視型家庭。在忽視型家庭中,孩子心裡有話卻無人述說。孩子有較多的自由而沒有規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於父母的忽視導致了孩子嚴重缺乏父母情感上的撫養。

2018年12月2號晚上,發生一起弒母案。12歲少年吳某對著母親瘋狂地砍了二十多刀,母親當場死亡。小吳的父母長期在外面打工,父母疏於管教,一直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這樣的一個弒母男孩,在他三年前的日記里卻看到,他曾懇求父親少打麻將,多給自己一些陪伴,可最終連這點要求都被父親拒絕了。

心理學家帕特森認為,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會強化兒童的良好行為並最終促進他們積極的情感表達。

因此,父母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無論是孩子是在抱怨還是述說委屈,父母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的聆聽,給予孩子關愛。當孩子得到了這種關愛時,才會減少孩子的「熊行為」。孩子才可能與父母產生積極的親子關係。有了感情的連接,才會減少孩子產生的不良行為。

12歲孩子弒母。

2.父母不要體罰孩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父母不要懲罰孩子,更不要暴力對待孩子。打孩子和懲罰孩子都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從而會產生憤恨、叛逆、自暴自棄等心理,認定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從而做著壞孩子做的事情。

在2017年12月16日,江蘇省常州市某小區發生了一起命案,年僅15歲的常小峰強姦了一名女孩,並把她從高空扔下摔死。

案發後,常小峰說:「我知道強姦是要槍斃的,不能讓人知道,完了就想弄死她。」

常小峰說:「爸爸經常打罵我,還當著我的面看手機上的黃片,我走到他身邊他都不關掉視頻還讓我一起看……」

當有律師問起家庭教育的問題時,這位父親回答:

「我沒有文化,這事不要問我,是孩子他媽在管。」

這樣的父親,平常不管孩子,孩子犯了錯誤只會暴打和體罰孩子。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會產生是什麼心理呢?在他們的心裡,就埋下了一顆暴力和淫穢的種子。15歲的孩子強姦並殺害了一名女孩,這樣的暴力行徑讓人髮指。

2012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家庭社會科學系學者瓊·達蘭特(Joan Durrant)等人回顧了前20年各地關於體罰的研究,發現「體罰導致兒童反社會行為增加」這樣的結論具有普遍性,常被體罰的小孩攻擊性行為會增加,成年後,更可能有精神疾病、身體受傷、親子關係問題,以及製造家庭暴力。

尤其是孩子長大了之後,他向內攻擊的話,就會容易出現抑鬱問題,向外攻擊的話,就是打別人殺別人的問題。

15歲的常小峰

3.父母要讀懂孩子的錯誤目的。

父母要讀懂孩子不良行為後面的錯誤觀念是什麼。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一個孩子出現打人等不良行為時,是因為他們喪失了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通過打人這種行為,才能找回自己的信心和歸屬感。

在《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會產生四種錯誤行為目的

  • 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 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 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 自暴自棄——錯誤觀念:我不可能有所歸屬,所以我放棄。

孩子會打人,那是因為他們產生了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當我來發號施令時,我才是有歸屬感的。而當孩子缺乏歸屬感的時候就會一直追求這種歸屬感。

孩子有四種錯誤行為目的。

有時孩子會與父母發生爭執。比如:有的父母會命令孩子去寫作業,而孩子就是不想去,想晚點寫。這時父母會責罵孩子。而孩子此時背後的信念是:唯有當我來主導或控制時,我才有歸屬感。這是孩子在尋求權利。

當孩子在尋求權利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鼓勵性的回應。不要強迫孩子,可以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比如問問孩子:

「你打算怎樣安排你寫作業的時間?是7點鐘寫還是8點鐘寫?」

讓自己和孩子從衝突中撤離出來。而不是打孩子。當父母讀懂了孩子的錯誤目的後,並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時,孩子也學會了如何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他人。自然會減少打人的不良行為。

父母要給孩子鼓勵性的回應。

4.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又叫積極的社會行為或親善行為,它是指一個人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做有益於他人的事的行為和傾向。

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有: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幫助、撫慰、援助、捐獻等等。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係的重要基礎,受到人類社會的積極肯定和鼓勵。

如何來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呢?比如:當父母與孩子在路上看到了一條流浪狗後,可以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這條狗沒有家也沒有吃的,很可憐。還可以給狗狗一點吃的,對狗狗表現出同情。

當孩子在家發脾氣、踢椅子、扔東西的時候,父母可以摸摸椅子對孩子說:你這樣踢椅子,椅子會損壞的,你的腳也會痛的。然後父母輕輕地把椅子放好。讓孩子通過父母的言行來糾正自己的行為。

在外面看到乞丐後,父母可以對乞丐給予一點施捨,告訴孩子,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沒有收入是很可憐的。這樣可以培養起孩子的同情心。

當人們在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就能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就能培養起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孩子在喂小狗。

「熊孩子」的暴力行為有多種原因引起,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孩子的心中缺少愛。他們沒有被別人溫柔的對待過,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父母的職責是要善待自己的孩子,並教育孩子如何去善待這個世界。當孩子的心裡擁有了愛,那些「熊行為」就會自然減少了。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A4KEm4BMH2_cNUgJM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