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醬香酒勾調的一些知識
筆者之前發了很多關於醬香型白酒的文章,很多都有提到過「勾兌」一詞,但沒有詳細的解析過。其實醬香白酒的生產過程中包含兩個不同的過程,分別是「勾兌」和「調味」,這兩者之間相互聯繫又有所不同,但它們才是白酒的精髓和靈魂所在,今天我還是以醬香型白酒給大家進行一下比較徹底的剖析。
醬香型白酒是以高粱.小麥.水為原料,經過傳統固態發酵.蒸餾.貯存.勾調而成,不添加任何食用酒精以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和呈色的物質。它的勾調,講究七個拷酒輪次的完美組合,實際就是利用不同批次的酒與酒.味與味之間的相互互補作用來達到酒產品的標準化,使酒風味更出色,品質更經典。
先列舉各批次酒的特點:
一輪次酒——母糟焦糊香,明顯的生糧香,有微酸微苦和澀味。
二輪次酒——明顯類似水果的甜香,像蒸米飯的感覺。
三輪次酒——水果香伴花香,味酸.厚.純凈。
四輪次酒——明顯醬香味,經典曲香,味甜.咸,舒適的鮮味。
五輪次酒——曲香醬香均突出,略微窖底糟香味,糧食的糠清香。
六輪次酒——焦香,曲香,菠蘿香
七輪次酒——焦糊香明顯,酒體柔軟,略有油味,有如剛磨出的咖啡糠醛的味道,也有新米燒糊的鍋巴香味。
總結下來,一.二輪次酒具有生糧香的特徵;三.四.五輪次共有特徵是醬香純正;六.七輪次具備的是典型焦糊香等。七輪次的基酒經過調酒師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變成不同的基酒組合。
盤勾:將不同車間、不同班組、不同時間、不同窖池生產出的具有相同特徵的酒組合在一起(仁懷大曲醬香酒技術標準)。
勾兌:將具有不同香氣.口味.風格的酒,按照不同比例調配,使之符合一定標準,獲得特定風格的專門技術。
調味:基酒組合的基礎上添加微量調味酒,依靠感官使得酒體酸甜苦辣澀等諸味協調.豐滿.幽雅細膩,風格經典,「色香味」俱佳,使酒體中酸類.脂類.醛類.酚類等化學微量元素達到動態平衡的過程。
勾兌技巧
大曲醬香一至七輪次基酒的酒精度和基本感官上各有特色,但又緊密相關,其酒精度基本在52.0%vol以上,在色、香、味等感官上體現了醬香輪次酒所獨有的排它性、融合性、複雜性和多樣性。香型酒分為窖面、醬香、酸甜、窖底等,等級可分為優級、一級、二級等。
窖面——曲香突出,稍有泥味或無,乾淨,無異雜味
醬香——醬香味突出,豐滿,酸厚,回味悠長
窖底——窖香濃郁,醇和,後味乾淨
醇甜——醬香味明顯,醇和,回甜,乾淨
混合——兩種或三種香型兼而有之
次品——1.不符合輪次感觀標準;2.渾濁、有邪雜味,酸澀味過重;3.低於輪次酒精度標準。
調味方法
在實際生產實踐中,輪次基酒組合後會有個調味的過程。調味需要有調味酒,醬香型白酒調味酒一般包括醬香、窖底香、醇甜、陳香、特酸、曲香、藥香調味酒等。調味酒的作用可分為添加作用、化學反應作用和平衡作用。恰到好處的調味,通常能夠享受和體會到醬香酒神秘的曲香、芳香、陳香等韻味。正確運用調味方法,可以更好地發揮調味酒的作用,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常用的調味方法有逐一調味法、多種調味法和綜合調味法,調味酒的比例在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之間。
逐一調味法——別加入各種調味酒,即逐一調味法,在調味過程中對調味酒一種一種地試,進行優選,得出不同調味酒的用量。
多種調味法——同時加入數種調味酒。根據基礎酒的缺陷和不足,選定幾種調味酒同時調入的方法,此方法要求有一定的調味經驗,否則效果難以把握。
綜合調味法——將數種調味酒混合製備出一種有針對性的調味酒,然後用該調味酒進行調味。
勾兌與調味是一個整體,功能各不相同,常說:「增香在發酵;提香在蒸餾;成形在勾兌;風格在調味」。因此,勾兌與調味是相輔相成,調味是對基酒精加工,用微量調味酒彌補基酒香氣和口味欠缺,是非常精細而微妙的工作。澀、苦、糊與油不能共處;太麻的酒用酸酒解;澀+焦糊+曲香+苦=陳;油味+糊味+酸味=厚酒;帶油味、糊味的酒,用不苦的一輪次酒解,變成厚酒霉味酒可增加陳味。
總之,整個醬香型白酒勾調過程是以酒勾酒,以酒調酒。最終要求其色清亮、清澈透明,無浮懸物,無渾濁,無沉澱,不顯霧色,微黃。其醬香濃郁突出,陳香典型,芳香悅人,曲香突出。其味入喉甘冽,尾淨餘香,酒體醇厚,後味怡暢,香味協調,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