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低頻是錯嗎?

2019-12-18     移動支付網

最近經常思考銀行與網際網路的關係,大家普遍認為銀行低頻是造成銀行數字經營困擾的主要原因,我們今天從反面來思考一下問題。

銀行服務低頻嗎?低頻是錯嗎?

說銀行服務,首先要說銀行服務到底是什麼。經過多年發展,銀行服務已經從存貸匯產品出發,成為了從存款到投資理財,從貸款到信用卡消費金融,從匯款到線上支付轉帳,再到覆蓋本外幣金融非金融境內境外的複雜業務服務體系。

這麼複雜的體系中,對高頻非高頻的評價自然不能一概而論,有些高頻,有些低頻,有些曾經高頻現在低頻,有些曾經低頻現在高頻。

但無論高頻還是低頻,金融服務一定是個剛性需求,就是在固定周期內一定會需要的服務,這是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

因此金融本身的經營競爭,不來自於異業,而是來自於同業,異業只是在利潤的獲得能力方面產生了影響,這個我們後面再說。

進一步去看金融,金融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主要問題不在於的金融的剛性屬性,而是在於這種剛性需要一些市場前提條件。舉例來說,剛性發生的前提是具有一個發生被動資金關係的銀行帳戶。這個被動的關係的構建無外乎以下幾種。

來自於社會公共服務需要。公共服務驅動,如社保公積金帳戶。

來自於企業勞務關係需要。勞務驅動,如長短期工資報銷帳戶。

來自於服務繳費的需要。繳費扣劃驅動,如特定業務扣款帳戶。

來自於金融產品的需要。業務產品驅動,如投資理財匯款貸款產品開立對應帳戶。

所以我們先拋開是否高頻的問題,只要構建了上述資金關係,金融的剛性需求也就形成了,剛性的持續時間與這種資金關係的持續時間是相對應的。

回到高頻的問題,以上各項需要中,除支付消費以外,其他服務均屬於低頻服務。大眾衣食住行無一例外需要花費資金,顯然這種用戶與銀行的交互是高頻的,但問題在哪裡呢?

問題在於移動支付時代,高頻的消費動帳過程中,客戶並不與銀行發生直接交互。而銀行與客戶直接發生交互的主要集中在大額動帳環節,這個環節仍然是低頻的。

這就有一個現象需要我們仔細思考,銀行服務中有大量高頻與低頻服務,而且服務都是剛性的,但為什麼銀行最終只承接了「低頻服務」,而「高頻服務」幾乎都沒有與客戶進行直接交互呢?

針對這個問題,大家都會有感受,如網際網路衝擊,如三方支付崛起,如場景缺失,但是似乎這些將問題拋給銀行和市場的分析方法,都沒有明確說到根源問題。

我們簡單概括為以下三點。

開放的系統性失衡結果

一般來說,開放的原因有兩種,第一種原因是自己運營能力和資源有限,需要通過外部資源撬動自身成長,第二種原因是懶。銀行人可能都還記得三方支付是如何崛起的,沒有銀行將支付作為基礎設施向企業開放,幾乎也就沒有現在的支付平台。但是轉念一想,開放是否讓銀行從辛苦的商戶收單市場,一下變成了靠快捷支付躺著掙錢的機構呢?

本來是真的能力有限,後來卻真的變成了懶。有些錢變得好掙了,自然也就很難在意與市場直接交互的能力。經營中的厚此薄彼,業務系統性失衡,長短期失衡,是主要的原因。

但這種問題在三方支付以後並沒有解決和改善,現在熱炒的開放銀行,其實與當年三方支付的競爭條件如出一轍,若不是有強金融監管、強信息保護、強消費者保護的關卡,恐怕開放銀行早已培育出新一代的綜合網際網路銀行服務平台。因此我甚至認為銀行應該感謝監管在這一時代的嚴苛。

工具的要素特徵缺失結果

銀行想要構建高頻的交互工具,但是我們說工具不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價值上的模仿。數字交互市場,並不會因為A公司有個高頻功能的工具,B銀行複製同樣功能工具就能取得高頻結果。

高頻的背後,一是服務的剛性,二是真實的高頻需求點,二是未被滿足的市場空間,四是傳播的潛力。

非剛性的需求,只會因為新鮮感而產生短期交互,隨後就會被拋棄,因此需求本身應該是剛性的。真實的高頻需求點要對需求有真實的理解,業務服務高頻不一定代表工具交互高頻,工具交互高頻除了業務服務外,更多的在於數據內容的可讀性,依靠的是對「信息內容的焦慮」。未被滿足的市場空間是指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程度、一定時間內的不可替代性,以構建發展的壁壘。傳播的潛力是需要具備口碑傳播的能力,服務的價值量要能夠撬動社會傳播。

銀行工具模仿居多,普遍是對成功工具的功能分析,而缺少對工具發展的要素分析。

定位路徑的側重偏倚結果

首先,低頻與高頻服務的特徵是有本質區別的,越是低頻剛性的服務越應該講究服務的快速與乾淨,降低單次服務的粘性時間,讓剛性服務的體驗越來越好。越是高頻的服務,越應該通過粘性拉長碎片化服務的總時長,讓高頻形成意識習慣,用歷史數據形成壁壘。

其次,高頻與低頻是有相互帶動關係的,市場中的轉化,一定是高頻率向低頻率轉化,大數量向小數量轉化,大服務向小服務轉化。過早的以低頻核心金融轉化作為主要經營目標,將低頻服務拉長,則容易引發市場反感,忽視對高頻率、大數量、大服務的獲取能力,雖然這些服務並不直接構成最終的業績轉化,但卻是轉化路上的必經之路。

雖然在網際網路的下半場這條路未必由銀行親自來建設,但如何走,花費多少,怎麼走得更快更穩卻是需要在「業績轉化」以前需要認真盤算的。

否則明知道這條路必須得走,卻又不想走,應該直著走,卻打算繞路走,最後目的地也會偏離的越來越遠,魯迅先生可能沒想到當今時代還有句話。「地上本來有路,繞路多了也就沒了路。」

結尾的整理

綜合上面的內容,我們扯了一些脈絡,總結而言:

銀行服務不論高頻低頻,整體金融核心服務是剛性的,金融的競爭不來自於異業,而是來自於同業。

剛性的基礎來自於特定金融關係的構建,比起支付,還有太多金融關係場景值得深挖設計。

網際網路的競爭是阻斷了銀行與客戶的直接交互,從中間層壓縮了利潤空間,而非奪取業務,但未來金融開放,牌照增發,爭奪也不是不可能。

網際網路的空間來源於銀行的開放,讓渡了市場的運營權,是親自運營市場惰性,追逐短利的代價,終歸是銀行自身的選擇。

高頻要解決的不是業務問題,而是市場問題,高頻不依賴於業務服務,而是依賴於對客直接交互的工具,工具更表象的市場競爭是前端展現了什麼內容。

高頻工具的設計不在於模仿複製高頻功能,而是要具備基本的要素,回歸對市場需求的正確理解。

低頻業務不是問題,低頻剛性反倒是銀行長期服務粘性的核心競爭力,低頻的對客工具和內容才是問題。

銀行具備大量可以高頻的數據信息、人才隊伍、市場整合資源,只是缺少資源整合的能力,並釋放給工具應用。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移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移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點贊收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7PeGm8BMH2_cNUgvwl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