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來拳種,為何傳入佛山被發揚光大?

2020-04-12     李夫子說史

千古文人俠客夢,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俠」都有著特殊的情感。這些武林中的俠客們、歷史中的大武術家們,在近代、現代出了很多的風雲人物,讓世人稱道,比如黃飛鴻、霍元甲、董海川、楊露禪……這些武術名家,大傢伙或多或少都有所耳聞,他們也為中國武術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說到中國的武術,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南方非常盛行,很多影視劇中都演過南派的武術,尤其是廣東省更是武館盛行,舞獅、練拳很熱鬧。那麼南方為什麼會有如此繁盛的習武氛圍呢?今天咱們就一塊聊一聊南派武術的魅力。

南派武術的發源地「佛山」

咱們得先從一個地方聊起——「佛山」,古代管它叫「季華鄉」,又稱「忠義鄉」。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在禪城區蘭石街道附近,離現在有4500多年或者是5500多年。春秋戰國時,佛山屬於「百越地」。秦漢時期,現在的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於南海郡番禺縣。這個地方為什麼叫佛山呢?話說東晉隆安二年,有一位法師帶了兩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現在的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後來他就回國了,他是剡賓國的法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廟就塌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到了唐朝,這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有一天,據說崗上異彩繽紛,村民們納悶說這個地方怎麼光芒四射?於是聚集了很多人到了山崗挖掘,結果就挖出了三尊銅佛,而且扳開銅像,底下有一股清泉涌了出來。再一看還有碑文。碑文記載,這才知道,東晉的時候有僧人講經,建過經堂,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裡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後來老百姓就有這麼一句話,說「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佛山還有一個稱呼為「忠義鄉」。明代正統年間,廣東洪水為患,農田失收,朝廷卻賦稅不減,最終釀成了「黃蕭養起義」。1449年,景泰元年二月,明朝大將董興帶兵前來,黃蕭養兵敗被擒,起義失敗,佛山城之圍解決,景泰二年,皇帝論功行賞,就把鎮壓起義有功的22個人封為「忠義官」,在這又建立了一個「忠義流芳祠」,自此佛山賜名為「忠義鄉」。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永享春秋崇祀。

佛山為什麼能成為「武術之鄉」?

佛山這個地方,武術歷史很悠久,傳承嚴謹,是中國南派武術的發源地。清末民初,佛山武術湧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拳種和武術名家。現在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都是通過佛山發揚光大的。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功夫巨星李小龍等等,祖籍、師承都在佛山。那麼佛山武術為什麼會在近代有這樣的大爆發呢?

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毗鄰廣州,河網遍布、交通便利,明清以來逐步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跟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名鎮」,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人口繁盛、物產豐富,跟京師、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是當時繁華富庶的大都會。

有一句句話叫「窮文富武」。 古時候貧寒子弟可以選擇寒窗苦讀,改變命運。而練武一般就是富家子弟才能玩的項目,為什麼?比如說念書,苦點就苦點,吃兩涼饅頭就湊合了。但是練武,你沒錢根本練不了,翻了三跟頭,剛吃的倆饅頭估計就消化完了。所以練武一般是富家子弟練的玩意。大家看《水滸傳》中喜歡槍棒的都是類似於柴大官人這樣的莊主富戶。因為學武需要大量的資金、時間、飲食、營養等等這些物質保障,而佛山在近代就很富庶,也為武術風行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清時期,佛山的煉鐵術十分發達,它是南中國的冶煉中心。所以有句話形容說「佛山之冶遍天下」,這樣一來,佛山武功在兵器製造、使用經驗上也獲得了更好的支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地理原因,佛山地勢平坦,容易受到攻擊。這個地方的行政區劃分僅僅是南海縣下轄的一個鎮子,所以很少有官兵在此駐紮,那對於那些有錢的富豪來說,身家性命得不到保障了,所以鄉民們只能練武以求自保。另一方面,正是這樣的氛圍,使得許多武功流派、拳種紛紛到佛山發展,開設武館、廣收門徒,比如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其實都不是誕生在佛山,都是外地傳來的,在佛山融合成熟,最終發揚光大。這樣一來佛山實際上就成為了武術的鍊金爐,南派的武林聖地。

洪拳大師「黃飛鴻」

近代的全盛時期,佛山的武館超過400家,流傳的拳種有50多種,形成了眾多流派和武術名家。民國時期的「佛山精武體育會」更是會員眾多,影響巨大。洪拳在南拳中聲名最盛,據說源自福建南少林,再傳天地會,洪拳的拳法豐富、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清代傳入佛山,代表人物有洪熙官、林福成、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等等。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黃飛鴻。黃飛鴻是洪拳的一代宗師,香港曾拍攝了大量關於黃飛鴻題材的影視劇,使得大宗師的形象家喻戶曉。

據記載,黃飛鴻6歲就跟著父親黃麒英學武,練得洪拳之虎鶴雙形拳、工字伏虎拳、五行拳、五郎八卦棍,後又遍訪名師,習得鐵線拳,飛砣絕藝,當然最著名的就是電影里大家耳熟能詳的「佛山無影腳」! 黃飛鴻是把所學的技藝融會貫通之後,成為了一代大師。黃飛鴻後來開設了「寶芝林」藥局懸壺濟世,並且在黑旗軍劉永福的部隊中擔任軍中技擊總教頭。後隨著劉永福赴台灣抗擊日本侵略軍,他最有名的徒弟就是人稱「豬肉榮」的林世榮,盡得真傳。後來林世榮到香港發展,教授洪拳,並整理了大量的洪拳拳譜,使得黃飛鴻洪拳在香港及海外影響巨大。

名揚海內外的詠春拳

詠春拳是南拳體系中的內家拳種,剛柔並濟、發力含蓄、後發先至,其八斬刀、木人樁法都獨具特色,相傳它起源於福建的南少林,清朝的中後期,經過廣東粵劇的紅船子弟傳入佛山,自此落地生根,枝繁葉茂。葉問,詠春拳的大師,他先後在佛山、香港傳授詠春拳術,門徒眾多。1954年李小龍拜入了葉問的門下,此後的發揚,使得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的拳種。

藝匯三家的「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也有很多故事,讓人熱血沸騰。蔡李佛拳套路繁多,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伐靈活穩健,發勁是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蔡李佛拳拳法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蔡李佛拳中的「蔡」,指的是廣東省羅浮山白鶴觀的「蔡福」。「李」則是李友山。這個「佛」也不是指當代還流傳的南拳「佛家」的「佛」,而只是用來代表獨杖和尚拳法的「佛」。蔡李佛拳的創始人是陳享,他自幼酷愛武術,從12歲就正式跟從同村的族叔陳遠護學拳,從小就打下了紮實的武術基礎。

32歲藝成下山,在長期的武術生涯裡邊,他悉心鑽研各家拳法,綜合了陳遠護、李友山和蔡福三家的拳法共冶一爐,創編出新的拳術套路,形成獨特的風格,命名為「蔡李佛拳」。這個名稱含有不忘老師教導的意思。蔡福的手法最好,而且在三家之中輩分是最高,所以「蔡」字排在前頭;又因陳遠護善用掌法的拳術是在廣東省鼎湖山,向獨杖和尚學來的,和尚乃佛門,故以「佛」字作代表。蔡李佛拳一共有49套,其中高級拳29套,高級拳的套路,分別以龍、蛇、虎、豹、鶴、象、馬、猴等命名共10套,還有龍虎拳、虎豹拳、五行拳、十形拳……在手法內容上來說,高、中、初級拳都含有三家的手法,而其中的初級拳主要以李家拳的手法為主。

蔡李佛拳誕生170多年,歷久不衰。除了它的拳法確實精湛之外,也跟創始人陳享威名遠震分不開。這位陳大武術家離開羅浮山以後,回到了家鄉新會縣,在京梅設館授徒,當時館名叫「洪聖館」。後來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在突圍的時候,被清人衝散,他隻身逃奔香港,又從香港轉到南洋,在南洋很多地方以教拳為生,在南洋各地教的一套鐵箭拳,有200多個動作,成為蔡李佛長拳,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當時金山大埠有一個叫「基利士」的惡霸,拳腳十分厲害,自稱是世界大力士,向華僑勒收所謂年規費,簡單說就是收保護費。你要不交,那他就打人,很多人因此遭到他拳腳的摧殘。咱們陳大武術家是愛國志士,聽說自己的僑胞遭受惡霸的折磨,十分氣憤。當時就去了,到了之後先找他談取消年規,他不同意,於是就約定公開比武,並立下生死文書,並請當地知名人士擔任公正。比武一開始,這基利士拳腳很猛,但是,咱們這位陳大俠就有意消耗他的體力,麻痹他的思想。由於陳大俠身手靈活,加上蔡李佛拳擅走活步,所以在基利士狂攻的時候,陳大俠運用各種打法,忽進忽退,好像落葉飄絮,忽左忽右,就像水中游龍一樣,這基利士是氣的暴跳如雷,總想一拳給對方打死。但是比武是越著急越不行。

最後基利士雙拳虛晃,右腳起來,使平生的力氣,向陳大俠心窩踢去。陳大俠是毫不畏懼,將身稍側,用了一個蔡李佛手法,把他拋出一丈多遠,基利士倒地之後陳大俠就停止了進攻。基利士不知好歹爬起來又打。他往前一來,結果讓陳大俠拿右肘擊中胸口,當場胸骨折斷,口吐鮮血,倒地不起。雖然說有生死文書在手,但是陳大俠也沒有趁機進攻,置他於死地。因為陳大俠知道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徵得華僑的權益,不是為了要基利士的命,所以讓人給他扶起來。然後用少林跌打接骨藥給他治療。反正一個月基利士才是恢復了健康,從此之後再也不敢欺負華僑。陳大俠的威名也是威震海外。

粵劇與武術不可分割的淵源

佛山武功跟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聯繫最密切的是廣東「粵劇」和「醒獅」。粵劇是中國地方戲的大劇種,也叫「廣府戲」,又叫廣東大戲,2009年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很多名家,紅線女、馬師曾,任劍輝、白雪仙、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等都是粵劇名家,它的發展歷史跟佛山武功淵源深厚。粵劇起源於明清時期,當時廣東本地伶人組成的戲班叫「本地班」,藝術上特色鮮明,武打是尤為卓絕。好多粵劇的傳統劇目都有武戲,比如《香花山大賀壽》、《六國大封相》等等,最早的粵劇行會組織——瓊花會館就在佛山。

中國舞獅的發展

一個粵劇、一個舞獅,這都是跟佛山武功分不開的。中國的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兩者的表演風格也大不相同。北獅以寫實為基礎,外形和真獅子還是很相似,尤其表演上來說,很接近於雜耍。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舞獅是一種民間藝術,通常在春節、國慶等慶典時進行表演。據傳說,漢章帝時期,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金毛獅子。來的使者就說誰要是能馴服這獅子,我們就年年進貢,要不然斷絕邦交。所以漢章帝就選了幾個人訓獅子,結果沒成功。後來金毛獅子狂性發作,讓宮人們亂棒打死了,這怎麼辦呢?為了不讓皇上怪罪,宮人們就把獅子皮扒了下來,宮裡的幾個弟兄倆就披上皮,裝成金毛獅子,逗著它起舞,於是就把使臣騙了,皇上也信以為真。後來傳出宮來,老百姓認為舞獅子這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

還有一說法就是唐明皇游月宮,看見獅子跳舞,很開心,醒了之後覺得挺好,於是也找人這麼弄。所以說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叫「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朝就已經有獅子舞了。而且據說唐朝舞獅,有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在宮廷表演被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有一幅畫,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獅的場面,跟唐朝的很相似,就是規模小了些。自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南派舞獅發源地「佛山」

南派以廣東醒獅為代表,起源就在佛山。南獅重意,追求神似,獅頭很重,一般都有6-8斤,造型威猛,中間還有一隻獨角,是南獅最顯著的特徵。南獅是有劇情的,這個演繹全靠舞者的步伐、身法來表現,這就需要真功夫了,過去有句諺語「未學舞獅,先學武術」,舞獅腰馬的穩健和肘腕的巧勁都是在學武中苦練出來的。傳說在遠古的時候,佛山鎮出現一個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珠子像銅鈴一樣,青面獠牙,腦袋上正當中長一大雞腳。話說他就是大年三十來,來的時候刮大風,專門破壞民間的農作物,甭管蔬菜、糧食全損壞了。後來佛山老百姓管它叫「年」。

鄉民們聚在一起商量,得消滅這個年獸,於是就拿竹篾子還有紙紮成它的形狀,再拿點布,貼在身上。再找些勇士,拿一些響器,其中有一個人拿兩把菜刀,一起埋伏在橋底下,因為據說每年怪獸都從這過。等怪獸「年」來了,勇士們一擁而上,一邊敲打著樂器,如雷貫耳。年獸一見害怕了,就跑了,為了慶祝這個事,所以說每年春節的時候,村民們就拿出來舞動一下。後來有人就建議把它命名叫「舞獅」。因為獅子是獸中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反正這都是為了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其實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亞洲的民間傳統表演藝術了,包括到了海外,海外華人移居出去之後,像馬來西亞、新加坡,你到唐人街那都很熱鬧。

生生不息的武術之鄉

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者重大的喜慶節日都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其實中國本身是沒有獅子的,在中國文化裡邊,獅子本來是跟龍、麒麟一樣,當初都是傳說中的神話動物,到漢朝才有了真獅子。

還是送過來的。反正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行家都能從醒獅表演中看出來是哪一家、哪一派。所以近代佛山民間武術盛行,推動了舞獅活動的蓬勃發展。很多武館有自己的獅會,黃飛鴻的獅會最著名。他創建了高難度的飛砣采青,成為南獅的一代宗師,如今在佛山的黃飛鴻紀念館和西樵山黃飛鴻故居都有著名的醒獅隊進行表演。總之,近代佛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因緣際會,四方豪傑彙集,成為了中國南方的武術之鄉,至今仍生生不息,興盛不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0Kcj3EBfwtFQPkdMq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