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恐龍是地球生物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種生物,它們曾經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分布。有專家認為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在地球上,說不定人類就無法出現了。實際上每個時期的地球都存在「統治者」,那麼恐龍之後又是誰呢?
關於曾經「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多年的恐龍最後是如何消失的這個問題,目前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理論是「小行星撞擊論」。在大約六千多萬年前,一顆直徑超過10公里的小行星突如其來撞在了如今的墨西哥境內,直接造成該地區大多數生物的死亡。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小行星的撞擊還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重大的自然災害,例如火山爆發、地震等等,專家們認為這些自然災害才是最後將恐龍這個物種推向滅絕深淵的原因。
在那以後地球上就再也沒有恐龍了,它們有的被埋在了深層的土壤中,有些直接暴露在地表上。縱觀地球的生物發展史,每個階段都會有猶如「統治者」一樣的生物存在,那麼在恐龍滅絕之後,又有哪些物種接替恐龍的地位繼續「統治」地球呢?很多人都會說是人類,人類如今確實已經「統治」了世界,但是在七八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只是叢林中的一個弱小的角色,他們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學會了生存,才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在人類演化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不少麻煩,例如4萬多年前就出現了一種動物對人類的存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它們就是「古蜥蜴」。眾所周知,史前生物普遍以體型大著稱,古蜥蜴也是如此。從已發現的古蜥蜴化石來看,它們的外形和恐龍存在相似之處,而且體型也非常龐大,身長可以超過6米。專家們認為,雖然古蜥蜴不像恐龍那樣擁有堅硬的外殼和強有力的尾巴,但它們是名副其實的「皮糙肉厚」。
和它同時期存在的劍齒虎都不敢輕易招惹它,更可怕的是,古蜥蜴和現在的蜥蜴一樣體內存在一個名為「毒囊」的結構。只要獵物或者敵人被古蜥蜴咬上一口,即使短時間內不會斃命,相信最終也會因為毒素髮作逐漸潰爛而死。把時間再往前推,到了大約8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名為「普魯斯鱷」的生物,它可以說是集如今世界上所有鱷魚的優點於一身,甚至要比絕大多數鱷魚都要優秀得多。
科學研究發現,普魯斯鱷單單是頭骨的尺寸就已經超過兩米了,由此可以想像一隻完整的普魯斯鱷是多麼龐大。而且有專家表示,在恐龍時期同樣存在一種異常可怕的鱷魚,它們甚至以恐龍為食。如果要拿普魯斯鱷和這些吃恐龍的鱷魚相比,兩者不相上下。在一些美國大片中我們偶爾能看到一種體型龐大、體長突出的蛇類,沒錯它們就是「泰坦巨蟒」。
有研究表明泰塔巨蟒確實在地球上存在過,而且是在大約6000萬年前。從人類發現的骨骸化石來看,泰坦巨蟒的體長一般在9米左右,其中最長的可以達到17米。曾經有人在熱帶雨林中發現了長達17米的蛇,不少人認為它有可能就是泰坦巨蟒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