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媽咪參考原創,感謝支持,歡迎轉發分享」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偶爾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小時候,不管家庭背景,只要零花錢多的孩子,在小夥伴眼中,那就是富有的人。
從小培養孩子對金錢的支配能力,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對孩子今後的財商發展甚至是社會交往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長篇小說《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僕人、壞主人。」
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看待金錢,和學會合法合理的支配金錢,是孩子成長中不容忽視的部分,不要讓孩子被金錢所支配。
金錢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其實是「無感」的,孩子們不理解賺錢的不易,它不過是換取東西的另一種東西。正確的金錢觀需要孩子了解金錢的獲得途徑、用途、意義、不固定的價值等等。
示例:孩子想要十元錢
學校附近常會開幾家文具店,每天放學不管學不需要,部分孩子總會進去逛上一遍。這天浩浩陪同學去文具店逛逛,同學們在花樣繁雜的文具了興奮地選購著,這時一個同學抬頭問站在一旁看著他們選文具的浩浩:「你怎麼不買?」
浩浩下意識的將手傳進兜里,隨意的說:「我家裡還有很多文具,等過幾天出新品在來買。」同學沒有在意,繼續低頭挑選著喜歡的文具。
回到家後,浩浩跟媽媽說:「媽媽,我的同學都是自己去買文具,我也想自己買。我想要10元錢。」
媽媽渾不在意地回應:「你用什麼我平時不都給你買了嗎?你才多大會花錢嗎?學習需要什麼,告訴我,我幫你買。」
被拒絕的浩浩非常沮喪和委屈,別的同學都有自己的零花錢,放學可以買文具買烤腸,自己也想買可是沒錢,顯得自己有些另類。這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輕則情緒壓抑,慢慢不再合群;重則偷錢、搶錢。
面對孩子的金錢教育,大致分為這幾類
第一類:不信孩子,拒絕孩子手裡有錢
浩浩媽媽對於浩浩零花錢問題,就是拒絕孩子手裡拿錢的不信任態度。但浩浩媽媽之所以在對待浩浩零花錢一事上,態度比較嚴苛,是因為浩浩媽媽在小時候就被家裡在零花錢上把控的非常嚴格。
基本上沒有過零花錢,在父母那個年代,沒有零花錢的孩子多,倒也沒有太大的落差。但現在,那家孩子手裡沒點零花錢,有些家裡甚至連孩子的壓歲錢,都是交由孩子自己管理的。
但浩浩媽媽會幫浩浩將每年收到的壓歲錢都收起來。也不亂動孩子的錢,只是要幫浩浩攢起來,認為錢在孩子手裡是留不住的。
這類媽媽的金錢觀比較極端,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使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當有一天孩子手裡有了錢,不論多少,都會沒有概念性的花掉。
而且這類孩子對金錢的慾望要比一般孩子強,容易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向不好的方向發展。或被人販子利用,拐走。
第二類:將金錢與勞動關聯,孩子以後沒錢不勞動
還有一些家庭,為了讓孩子知道,金錢是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得來的,於是,通過給家務事,明碼標價,讓孩子自己掙去零花錢。
如「洗碗5元」、「洗衣服5元」、「擦地10元」「收納衣物3元」等等。
小軍家就是這樣的零花錢制度,看上去,家裡非常民主,「你可以擁有零花錢,但能得到多少零花錢,就要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這樣的教育理念,乍看之下很合理,即教會了孩子做家務,有能讓孩子明白「錢不是大風刮來的。」
但小軍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還是出現了問題,一次帶小軍去親戚家吃飯,想讓小軍幫著做點家務,結果小軍的回答讓媽媽一時沒反應過來:「做這個活給多少錢?」
小軍媽媽立刻批評小軍:「你來人家做客,動手幫著做些家是禮貌。」
小軍理直氣壯的回答:「我沒說不幫,但是我做家務你應該給我酬勞。」
小軍媽媽沒想到,自己的這種關於金錢觀的教育方式,盡然讓孩子,變得只在乎利益,沒有利益的事不做。
這樣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很容易因為短時間得不到回報,而習慣半途而廢,很多看不到利益的事也不願意去做。
第三類:每月定期發放零花錢,教孩子記帳
小琪家的零錢管控制度是,每月定期發放零花錢,小琪可以自行支配自己的零花錢,但每一筆支出都要做好記帳。
若本月小琪表現良好,如幫忙做家務或成績進步,可以斟酌給予獎勵。
通過讓孩子記帳幫助孩子直觀管理金錢,明白每花一筆錢自己所剩金額,對自己的零花錢有一個很好的規劃。
既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金錢觀,還可以激勵孩子學業進步和為家庭做貢獻。不將勞動利益化,也不過於干涉孩子零花錢。
媽咪嘮叨:
孩子的金錢觀是步入社會如何使用錢和獲得錢的基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將利益與義務、責任區分開,不被錢所支配。
不論是嚴把孩子零花錢、壓歲錢,還是過度與孩子強調利益化。對孩子的的心理發展很社會能力都是不利的。
要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因為表現好而得到回報,而不是為了錢去做完成「表現好」。
媽咪參考,用科學的育兒經驗,給你絕對的乾貨分享,用專業知識為孕媽和寶寶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