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行湘特赦後想當搬運工,周恩來不允:你的身份,只能當國家幹部

2023-10-30     歷來現實

原標題:邱行湘特赦後想當搬運工,周恩來不允:你的身份,只能當國家幹部

邱行湘特赦後想當搬運工,周恩來不允:你的身份,只能當國家幹部

1959年,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國家對功德林戰犯進行了第一次特赦,國民黨少將邱行湘的名字,正在此列。

得知自己被特赦的消息,邱行湘激動不已,當年12月,周恩來與特赦戰犯們進行了一次見面,詢問眾人對於國家的建議和未來的期望。

而當周恩來問到邱行湘時,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報告總理,我想要到基層去,做一個搬運工人!」

邱行湘的一番話嚇了眾人一跳,要知道,邱行湘本人是國民黨少將,做過師長、還做過洛陽守備司令,這樣一個上年紀的角色去做苦力,顯然是大材小用的。

周總理在聽到這番話以後,對於邱行湘的態度卻頗為欣賞,當即作出了承諾:「放心,國家不會虧待你們的,你們的未來身份,只能是新中國的幹部!」

事實上,在當時的國民黨戰犯中,絕大多數人都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感到迷茫。

這些人曾經是軍官出身,按理來說應當回到部隊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可是作為昔日的戰犯,重掌兵權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做一些具體的行政工作,很多人既擔心自己做不好,也擔心和同事處不來,因此,相當一部分人想到了告老還鄉。

而邱行湘則與他們不同,在改造中,他深切的認同了國家屬於人民的理念,決心重新做人,成為新中國建設者的一員,雖然做一個搬運工人能夠為國家做的貢獻聽上去不大。但是,邱行湘願意用勞動來換取尊嚴,這樣積極的態度是當時的戰犯中少有的。

正因如此,周恩來才對其刮目相看。

邱行湘的覺悟與其出身或許脫不開關係,1908年,邱行湘出生在江蘇溧陽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家裡並不富裕。

那時候的中國積弱已久,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一個普通農家孩子,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好在邱行湘的父親十分開明,重視子女的教育,在邱行湘15歲那年為他請了老師,開始學習四書五經。

出人意料的是,邱行湘對古文字詞藻理解極快,老師常說他是個讀書的料。就在這個時候恰逢黃埔軍校成立,於是16歲的邱行湘尋來了一份招生簡章,開始按照招生要求一條條的苦讀備考。

最終在1924年秋,邱行湘報考並以出眾的成績被黃埔軍校錄取,成為了黃埔五期生。

從一個農村青年,正式成為軍校學生,邱行湘可以說是完成了人生的逆襲,正因為知道這其中的不易,因此他格外用功,不放棄任何一個進步的機會。

在黃埔軍校的訓練異常嚴格和辛苦的,當時的邱行湘為了不落下風,每天清晨5點就起床操練,晚上11點才睡覺,中間還要上課學習軍事理論,進行體能和槍法訓練。

也正是在這時,他結識了時任黃埔軍校主任的周恩來,明確了當一個開明進步的知識分子,掌握先進技能,服務人民的人生目標。

在軍校期間,他曾多次受到校長蔣介石的關照。每次蔣介石點名時,往往會額外追問一句是哪裡人,他就會大聲回答:「學生是江蘇溧陽人」。蔣介石看這個學生回答乾脆,精神十足,對邱行湘十分賞識,便將其收入麾下。

由於邱行湘勤奮好學,成績常名列前茅,蔣介石更是對他寄予厚望。在講話時,他會特意表揚邱行湘是一個模範生,勉勵大家要向他看齊。

這樣的光環效應,使邱行湘對蔣介石崇拜備至。他甚至會模仿蔣的一舉一動,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這也預示了日後他會追隨蔣介石的步伐。

1927年7月,邱行湘順利從黃埔軍校畢業,正式成為國民革命軍的一名軍官。不久,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清黨。在這場動盪中儘管心有不忍,邱行湘還是遵從了蔣介石的命令,參與圍剿工農紅軍和蘇區。

之後的日子裡,邱行湘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部特務隊隊長,參加過中原大戰和多次圍剿紅軍的軍事行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又火速奔赴前線,率部參加淞滬會戰等重大戰役,戰功赫赫。

邱行湘與國民黨官僚不同的是,他不愛結交權貴,反而愛結交文人學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徐悲鴻,兩人因畫結緣成為好友。

徐悲鴻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但由於他拒絕為蔣介石畫像,遭到排擠。抗戰初期,日軍嚴密封鎖,徐悲鴻要轉移大批珍貴畫作非常困難。此時,他求助自己的學生邱行槎(邱行湘的弟弟),希望能通過邱行槎的大哥邱行湘幫忙。

邱行湘沒有推辭,冒著巨大風險用軍車幫徐悲鴻轉移了畫作,全數送到無錫保存。徐悲鴻對此非常感激,兩人後來因此成為了忘年交。

後來,徐悲鴻還專門送給邱行湘一幅自己的畫作。這是兩匹駿馬的畫,一匹馬高高仰起頭嘶鳴,一匹馬奮力狂奔,筆法生動流暢,堪稱極品,邱行湘對此畫喜愛不已,一直珍藏,到了後來,此幅畫成了邱行湘家最值錢的收藏。

徐悲鴻喜歡描繪不同種類的馬,戰爭時期出行不便,他就常去邱行湘部隊的馬廄寫生。邱行湘也會特意準備些體型好的軍馬,供徐悲鴻挑選,期間他也珍藏了不少徐悲鴻的墨寶。

可以說,蔣介石用武力做不到的事情,邱行湘僅用個人品行就做到了,其為人可見一斑。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此時的邱行湘已經是國民黨軍方第五師的師長。但好景不長,國共內戰很快全面爆發。在這場爭奪新中國政權的戰爭中,邱行湘繼續追隨國民黨對陣共產黨軍隊。

1947年,邱行湘晉升為國民黨青年軍整編第二〇六師師長,奉命固守洛陽。此時的他已是少將軍銜,手下有10萬大軍。蔣介石對邱行湘寄予厚望,要他誓死守衛洛陽。

對此邱行湘不可謂不上心,他部署嚴密在洛陽周圍建造了大量防禦工事,只待解放軍的到來。

1948年春天,中原野戰軍發起洛陽戰役,迅速突破外圍防線,進攻洛陽城。

中原野戰軍的戰鬥力遠遠超出了邱行湘的想像,戰爭一開始,解放軍大軍就以洶湧態勢打來,衝垮了他的所有防線。

到了當年的3月14日,洛陽守軍全線崩潰,就連邱行湘本人也身受重傷,最終被俘。整個第二〇六師1萬9千多人被殲滅,洛陽全境解放。

被俘後,邱行湘被送到北京西郊的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當時的功德林里關押著上百名國民黨高級將領,邱行湘被分到第一組,與杜聿明等人為伴。

勞動改造異常艱苦,戰俘們往往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經常要在農田裡乾重活,挖溝,鋤地,種菜,這些昔日養尊處優的高級軍官哪裡幹得了這個,經常滿手血泡。

邱行湘卻是個例外,他原本就是農家子弟,並不怕這些粗活,再加之體力很好,經常能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量,因此,職務不高的邱行湘在功德林里,意外的成為了人人欽佩的對象。

邱行湘不單單幹活賣力,改造也是最成功的一批。

進入功德林以後,邱行湘很快就對共產黨政權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認同共產黨的目標是為人民服務,自己以前是站在了錯誤一方,重新確立起愛國主義思想,痛改前非,進行思想重建。

正因如此,在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毛澤東發布特赦令時,邱行湘成為了最早釋放的一批人。

12月4日這天,邱行湘激動地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特赦證,正式獲得公民權,7天後,邱行湘在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時,他才說出了那句話:「想當一個搬運工人」,唯一的訴求就是能夠回到家鄉江蘇工作,陪伴年邁的母親,彌補自己在戰爭年代的虧欠。

對此,周總理當然並沒有批准,而是鼓勵他積極進取,利用自己多年的經歷和所見所聞為國家的文史工作出一份力,做好一名國家幹部。

在周總理的安排之下,邱行湘很快被調往了江蘇省政協文史研究部門工作。對此,邱行湘感動不已,之後的日子裡,邱行湘在這份工作上一直堅持到了退休。

作為一名文史工作者,邱行湘記錄和整理了大量國共內戰時期的第一手史料。他專門撰寫了《洛陽戰役蔣軍就殲實》一文,詳細記錄了1948年洛陽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的失敗經過。通過他的筆錄,後人得以更全面地了解這場重要戰役的進程和結果。

在工作中,邱行湘也發現並修正了一些文獻記錄中的錯誤。如杜聿明所寫的《蔣介石解決龍雲的經過》一文,邱行湘在私下與戰友探討時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國民黨軍隊內部問題也是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整理我國台灣相關文獻時,邱行湘建議使用「境外勢力」等更中性的表述,避免兩岸間不必要的仇視。這體現出他持平的歷史態度和致力於兩岸統一的願望。

總體來說,邱行湘客觀地記錄下自己親身經歷的歷史,使後人對戰爭年代有更豐富的了解。他的工作為學界提供了獨特而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1996年冬,88歲高齡的邱行湘在南京醫院病逝。臨終前,他還緊握妻子的手,囑咐之後要一直跟黨走,不要被境外勢力利用。

骨灰安葬在溧陽老家的鄉間墓地。骨灰盒上只刻著簡單的生卒年月:"邱行湘,1908-1996"。

邱行湘的一生,經歷了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與壯大。他從追隨國民黨到接受改造,從戰犯到特赦對象,最終選擇留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兢兢業業,為國盡忠。

在動盪深重的歷史洪流中,邱行湘始終保持定力,堅持自己的信仰。他沒有被仇恨沖昏頭腦,而是抱定與人民和解共生的心態,這需要極大的氣度與胸懷。

當代社會,仍充斥著種種矛盾與衝突。我們需要開闊的心胸,平和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公與挫折。唯有理解和寬恕,才能促成和解。

邱行湘的人生旅程,就是這樣一段值得學習的歷程。他用智慧和勇氣,跨過鴻溝,實現心靈的融合。用實際行動,詮釋何謂大愛與大義。

參考資料

「小蔣介石」邱行湘被俘記.齊魯晚報

一九五九年特赦令.《大辭海》

參考資料

「小蔣介石」邱行湘被俘記.齊魯晚報

一九五九年特赦令.《大辭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f9e39a35e651564d817f83fd630c9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