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高精尖科技的發展;高精尖科技科技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高科技尖端人才的努力。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較量,是高科技人才高新技術的較量。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國家競爭力才能蒸蒸日上。
一直以來,很多高精尖人才為了學業進一步精進,都會選擇出國留學深造。
但學成後,並不一定會回自己國家發展,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考量,會選擇繼續留在異國他鄉。
因此,如何才能留住本國的高精尖人才,就成了國家人才戰略方面的重要考量。
在我國近代的科學發展中,有很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迫於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得已加入了外籍。
如為祖國鞠躬盡瘁的兩彈元勛錢學森,獲得諾貝爾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在最開始人們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時候,他們也遭受了很多的質疑嘲諷。如今,他們都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就在前幾年,美國科學院院士選舉結果一經公布,一個華人的名字迅速引發了人們的諸多議論。他作為一名曾被諸多國家爭搶的高端人才,最終選擇了美國,遭到了人們的諸多誤解。
他雖人在異鄉,卻也為祖國的科學教育,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就是高華健。
意氣風發的少年時期
高華健出生於四川成都,在他出生的那個年代,還不像如今這樣,基礎教育已經全面普及。
在那個年代,讀書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他的父母卻全力助他讀書,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天資異常聰慧,常常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智慧,成了人們口中常說的神童。
縱然天資聰穎,但他絲毫不驕不躁,不因為自己的聰慧而放鬆學習,常常在圖書館一呆就是數個小時,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就這樣,極高的天賦加上他的刻苦勤奮,在別人還在貪玩的年紀,他就不斷跳級,早早地完成了高中的課程。
正所謂碰早不如碰巧,就在高華健學習完了高中課程的時候,剛好遇上了國家恢復高考。
於是胸有成竹的高華健踏上了考場。結果自然是不出意料,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這一年,他才僅僅15歲,就同大他幾年的學長學姐一起踏入了大學的校門。
在大學時期,高華健依然沒有放棄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經度過了幾年的大學時光,臨近畢業的時候,到了人生選擇的分岔路口。
當時國內的學術環境科研水平,相比於國外來說比較落後。對科研有執著鑽研精神的他,國外的科研環境顯然更能滿足他的需求。
經過細緻斟酌謹慎考慮,他決定赴美留學。於是經過刻苦努力,他考上了世界頂尖大學哈佛。
來到哈佛大學後,他依然秉承著刻苦努力的精神,絲毫沒有志得意滿,每天仍舊兢兢業業地刻苦鑽研,就這樣,他僅用兩年的時間就獲得了碩士學位。
之後他更是不停下對科學探索的腳步,又花費了四年的時間,他又取得了博士學位。在美國這片土地上學習數年之後,他留在了美國,加入美籍,並在任教於史丹福大學。
碩果纍纍的學術成就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寬鬆的學習環境和科學設施的完備,使得他更是如魚得水,在學術的世界裡盡情探索。
迄今為止,他在各類知名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學術論文。他在納米科學、模擬計算、物理力學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論文也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
他除了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外,還是布朗大學的終身教授。先後獲得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外籍五院院士的稱號。
放眼海內外,極少有人能同時獲得,數個國家科學院的一致認可。可見高華健在科學界的卓越貢獻。
何去何從的艱難抉擇
讓很多人不解的是,天資聰穎貢獻卓越的高華健,在赴美留學之後,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中美德同時向他伸出高薪橄欖枝後,最終選擇繼續就在美國發展深造。其實,從那個時代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在高華健讀大學的那個時代,國內的學術環境科研設備都不完善,不同於今日強大的祖國,那時的祖國相對來說比較貧窮。
對於科研所需的條件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所以高華健為了更好地進行科研,在這條道路上發光發熱走得更遠,只好選擇了科研環境相對來說更好一點的外國。
但雖人在異鄉,但高華健心繫祖國,他作為數個名牌大學的資深教授,對於出國留學的我國學子,無一不鼎力相助。
在學術上傾囊相授,把畢生所學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學成歸來後,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學術力量。
現如今在我國各個高精尖領域裡,都有高華健的得意門生,他們為祖國的建設增磚添瓦,讓國家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華健雖然沒能直接地為祖國效力,但他培養了許許多多的莘莘學子,把自己的學術成果應用到了祖國的科學技術上,正所謂科學無國界,也算是一種圓滿吧。
結語
生命終有結束之時,但是學習知識卻沒有盡頭。高華健從名不見經傳一路披荊斬棘,達到了學術的頂峰,站在了科學的最前沿。
他雖天資聰穎,但絲毫不驕不躁不惰殆,一直把刻苦鑽研的學術精神堅持到底。
作為一名教授,更是把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傳承給了更多的莘莘學子。他是所有年輕學者的榜樣和精神力量。
他在學術界做出的成就,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
正是因為有像他一樣腳踏實地,在科學領域刻苦鑽研的千千萬萬的科學人員,才有了科學飛速的進步和發展,才有了人們如今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
讓我們向每一位,在科研崗位上兢兢業業不辭辛苦的科研人員致敬,感謝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為我們創造的先進時代。